楊文靜
想和大家分享這樣一句話:少年之記,如石上之刻;中年之記,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記,如沙上之刻。這是說人一生的黃金記憶階段是在少年,很幸運我們小學語文老師,就是培養(yǎng)人“少年之記”的關鍵人物,那我們的孩子們辛辛苦苦學十二年語文,最終是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呢?大家都知道,語文,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語文就是讓學生成為能說會寫的人。當然,這是比較功利的目的了。比較浪漫一點的,巴金先生認為語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變得美好。葉圣陶先生更是把自己的語文教育理想訴之于三個子女的名字“至善、至美、至誠”。作為啟蒙教育的小學語文,也如孫雙金老師所陳述:它更是童年的語文、種子的語文、經(jīng)典的語文、積累的語文。
但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課又如何呢?臺灣國學大師趙鏡中最早將群文閱讀引進大陸,他曾這樣評價我們的語文課:“大陸的語文課堂基本一樣,就是會的問不會的!”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可謂是在傳統(tǒng)灌輸式課堂遍布的狀況下一種石破天驚之舉。面對一樣新生事物,我們總是抱著種種期待。2014年,時和年豐、麥穗兩歧,在榆陽區(qū)教育局的支持和教研室郭有凱主任的大力倡導下,“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試點確立。我由首批參加這項實驗的實驗教師到全程督查實驗的教研員,見證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這棵小樹在榆林市榆陽區(qū)的萌芽、開枝、長葉、逐步繁茂的過程。
一、“語文主題學習”的內(nèi)涵
要理解這項實驗,必須理解其核心精神和基本原則。大概有以下幾條:
1.反三歸一,質從量出
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是求質必須有量,寬度決定高度,厚度決定深度。我們所謂的“開卷有益”正如吃飯一樣,重要的不在于怎么吃,而在于吃的是什么東西。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自己在學生時代所接受的語文教育,我們會得出很多有價值的結論。反思自己讀書和學習語文的經(jīng)歷,應該成為我們研究語文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應該是,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才能慢慢形成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2.課內(nèi)閱讀,提速增容
提出“課內(nèi)大量閱讀”的原因在于,一是學生學習負擔重,科目多,課外沒時間,不可能實現(xiàn)課外大量閱讀,二是在課堂上補充大量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是可以做到的。和以往許多語文課程改革不同的是,“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有兩個關鍵點:“課內(nèi)”和“大量閱讀”。從現(xiàn)行語文教學和課程設置來說,想要讓學生依靠課外閱讀快速提升語文素養(yǎng)很難做到,因此,提出“課內(nèi)大量閱讀”的理念。
3.教給方法,自主閱讀
從語文教學實際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不少學生酷愛語文,酷愛閱讀,但是語文成績卻總是上不去,人們納悶不解,何至如此?朱熹的《觀書有感二》給出了答案: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夫子作詩告訴我們一個哲理:讀書如同行舟,掌握了方法,一帆風順;方法不對頭,如大船擱淺,費力推拉也枉然。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時對學生的職責非常明確:喚醒、激勵、引領。即喚醒閱讀意識,激勵閱讀興趣,引領閱讀方法。
4.師讀在先,以身示范
教師讀書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tǒng)。什么叫教師?老百姓認為,教師就是讀書人,就是讀書先生,讀書要伴隨教師一輩子。“語文教師小叢書”的《出版說明》里引了張之洞先生的話:“讀書宜有門徑。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币虼?,我們語文教師讀書應該尋找一條正確的讀書之路。有人說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清貧,但我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眼界放寬,格局放大,教師,并不僅僅是糊口的飯碗,而確確實實是教人、育人、培養(yǎng)人的神圣的事業(yè),蘇東坡趕考時寫下的一句詩:“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同樣可以形容我們老師。
二、“語文主題學習”是對閱讀教學的改良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對閱讀教學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伴隨統(tǒng)編教材的相繼出臺,相對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有哪些方面改良呢?
1.從閱讀主題上改。改“過去一節(jié)課無閱讀主題”為“一節(jié)課有閱讀主題”。“語文主題學習”課堂實踐中,教師必須明白主題,必須告知學生閱讀主題,大家都有了主題的意識,才能圍繞主題去閱讀。
2.從閱讀數(shù)量上改。改“學單篇課文用一節(jié)”為“學兩三篇文章用一節(jié)”。傳統(tǒng)的課堂上,我們都是把一篇課文分成兩課時甚至是三課時來學,翻來覆去,學來學去,還是一篇課文,一篇文章形成了一個“閱讀壁壘”,同主題的文章永遠進不來。閱讀數(shù)量的唯一性,難以比較,難以鑒別,難以形成“質從量出”的閱讀效果。
3.從閱讀時間上改。改“全部時間學教材”為“1/3課時讀教材,1/3課時讀叢書,1/3讀其他同主題文本”。一是把時間讓給學生,二是加大閱讀量。應該把“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課上成“教材+叢書+其他同主題文本”的課。發(fā)揮教材的例子作用,穩(wěn)定叢書的橋梁作用,強化整本書的閱讀效果。
4.從閱讀內(nèi)容上改。改“字、詞、句、段、篇一起學”為“識字、閱讀分開學”。上好“整體預習課”,把一個單元的生字和新詞集中起來學習,掃清了字詞障礙,為大量閱讀奠定了基礎,做了鋪墊。
5.從閱讀目標上改。改“閱讀目標多個”為“閱讀目標集中”。有句話叫做“弱水三千,一瓢飲之”,懂得取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強調“一課一得”,也是這樣。文章之所以稱之為“文質兼美”,當然是各個方面都很好,學生不能在一節(jié)課內(nèi)都能學到,所以,我們要抓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題,舍該舍的,取該取的。
6.從閱讀起點上改。改“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為“每篇文章從精彩語段讀起”。閱讀是提取信息,閱讀教學是文本、師生、編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要把教材的例子作用發(fā)揮好,抓好“閱讀起點”是關鍵。
7.從閱讀方法上改。改“體會文章滿堂灌”為“閱讀、表達同步走”。原小語會會長崔巒先生曾指出,“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既要抓閱讀,也要抓表達?!罢Z用”也好,“語言訓練點”也好,講的是一個道理,必須抓表達的落實。
三、“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實施
回歸到語文的實踐性,學生如何做到能說會寫呢?學生在聽話中學會聽話,在說話中學會說話,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正如一個娃娃必須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一樣,語文脫離了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是怎么也學不好的?!罢Z文主題學習”實驗的主體——叢書,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美文,讓學生讀文讀人讀天下。但若要讓叢書真正在課堂上閱讀、使用起來,唯一出路就是教師徹底改變觀念,顛覆舊的教學模式,建立新的課堂模式,在全新的過程中,科學地進行學法引領,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自讀自得,多讀多得,才能使實驗叢書閱讀效果最大化。
第一,叢書是一套課程資源,而不僅僅是100多冊書。因為叢書是與實驗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載體,是課程解決方案的重要部分,是激發(fā)孩子語言能力的優(yōu)質資源。選材的理念依據(jù)是什么年齡段的孩子讀什么書。
第二,叢書上的部分選文只要學生讀過即可,不是教師必須教的內(nèi)容。叢書選文不一定要像課文一樣講解和剖析。因為根據(jù)現(xiàn)實的教材課文與叢書選文整合的結果來看,需要整合的叢書上的選文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現(xiàn)實的教學實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選文整合完,因此,剩下的選文必須教給學生利用教材課文所學的方法來自主閱讀,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起點撥和指導作用,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簡簡單單教語文,輕輕松松學語文”的理念。
第三,叢書不是萬能的,叢書的主要目的在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課文與整本書之間架起橋梁和紐帶,同時讓叢書成為課文的有益補充,最終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進而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我很喜歡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說過的這樣一句話:瑯瑯書聲,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希望語文讓我們每個人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