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海
摘要: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是衡量學生學習科學水平的重要方面。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不規(guī)范是初中學生的一個通病。本文筆者試著分析初中生學習科學過程中語言表達規(guī)范性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科學;語言表達;規(guī)范
一、問題的提出
科學教育計劃的教學核心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犊茖W(7-9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發(fā)展學生表達和交流的能力,認識表達和交流對科學發(fā)展的意義,在科學探究中認真做好觀察和實驗結果的記錄和分析,鼓勵他們運用口頭、書面、繪畫、圖表、數(shù)學公式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然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以及歷次測試卷的書面表達上反映出學生在口頭、書面語言表達方面出現(xiàn)不嚴謹、不規(guī)范、不全面、答非所問等諸多問題。如今初中學生的科學語言表達能力弱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它嚴重制約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科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已是初中科學教學的當務之急。
二、學生語言表達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筆者對學生歷次測試試卷進行批改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簡答題和實驗探究題的語言表達方面失分尤為嚴重,主要體現(xiàn)在:
1.基本概念表達不準確
簡答題中基本概念的表述竟然出現(xiàn)多個錯字或別字,如“熔化”的“熔”寫成“溶”和“融”;“月相”的“相”寫成“像”和“象”;“東經(jīng)”的“經(jīng)”寫成“徑”;“氨基酸”的“氨”寫成“銨”;“電磁波”的“磁”寫成“滋”;“紅細胞”寫成“血紅蛋白”等。
2.隨意性強,表達不嚴謹
文字表述式試題需要考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組織文字形成有邏輯性、條理性的完整答案,但學生的回答常常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語言噦唆、廢話連篇,切不中題目要點,實驗現(xiàn)象表達不準確等。如鋅與鹽酸反應,學生常表達為“劇烈反應,產(chǎn)生氫氣”等等。
3.無法理解題意,答非所問
部分考生根本不知道題目在問什么,回答什么,這樣答非所問的情況就大量的出現(xiàn)了,還有很多學生不理解圖、表格等不同地形式表達科學基本事實或實驗結果。如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不明確實驗目的、不知道表格或圖像中的條件,因此回答結論時:沒有針對性,回答不全面,沒有控制變量等。
經(jīng)過分析,語言表達能力常見問題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是對題目要求不理解、文字組織能力較低、對科學概念理解不清、科學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差、圖形圖表分析和應用能力不強等。
三、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些策略
1.教師示范——展現(xiàn)科學語言的嚴謹性
例如,種子萌發(fā)的一般條件是______。許多學生在解答時常只答“溫度、水分、空氣”,或答成“一定溫度、充足水分、充足空氣”,或答“適宜的溫度”等。這樣的表述或許對學生來說是完整了,但終究缺乏相應的科學性,經(jīng)不起推敲。教師的表達是“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學生通過對比和理解,發(fā)現(xiàn)有這些定語修飾與沒有這些定語修飾,兩者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因為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所用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和專業(yè)性。
同時,科學教學的科學性是指教師講授的基本知識應真實、確切。例如,在催化劑的教學中,教師有時為突出催化劑在分解氯酸鉀過程中起到加快反應速度的作用,但往往忽略了催化劑也有減慢反應速率的作用的教學。學生如果接受了這樣模糊的信息,反饋到今后的語言或者文字表達時難免會出現(xiàn)錯誤。有時科學概念很抽象,教師在教學時用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俗語,但俗語的運用也要體現(xiàn)科學性,盡量用科學、規(guī)范、簡明的科學語言表達。
2.實驗設計——錘煉科學語言的直觀性
比如在“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學生往往會表達成:摩擦力與壓力有關,而沒有把控制變量法的思想表達出來,這個時候可以問學生這樣的表達嚴密嗎?學生可能會馬上補充:壓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教師可以繼續(xù)問:這樣的結論正確嗎?是否有條件?這時學生可能就會表達: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的前提下,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同時要利用實驗進行有目的、多角度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利用課堂演示實驗讓學生描述實驗目的、操作步驟、實驗現(xiàn)象、解釋實驗現(xiàn)象、概括結論、對一些實驗意外進行分析;對一些探究性實驗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的設計、實驗的預測、實驗結論的概括;對于一些學生實驗在其動手實驗前,可以讓其將實驗的操作步驟用語言進行描述;適當做一些課外探究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覺得有話可說,促進其語言表達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清晰、規(guī)范的科學語言表達能力非常重要。
3.作業(yè)糾錯——鞏固科學語言準確性
對作業(yè)、測試卷中簡答題和科學探究題出現(xiàn)的一些文字表達題,特別是科學實驗探究題一定要讓學生克服此類題型的畏懼心理,鼓勵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后嘗試著做,不要一看到文字表達就嫌煩,不愿寫,一定要盡量地把它表達出來。教師在每次作業(yè)或考試后,要認真進行分析,按人按題統(tǒng)計語言表達方面的典型錯誤,分析學生各種錯的答案,都要問個“為什么”,對學生為什么會有這個錯誤的想法的思考過程有個了解,以便在講評及個別輔導時,做到有的放矢,并及時給予糾正,盡量減少學生的錯誤印象。在評講中,不能采用“對答案”或“一言堂”的方式,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講評氛圍,通過教師的點評與學生討論質疑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去探索。在試卷講評時,可以把班級中答題的錯誤和情況做詳細的分析,并列出常見的錯誤和正確的表達句式,組織學生討論,確定最后答案。筆者還嘗試著讓學生整理《作業(yè)本》中語言表達錯題集,每生一本,要求學生寫出錯誤答案,分析錯誤原因,并寫出準確答案。
初中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貫穿于科學教學活動的始終,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反復學習實踐、磨煉積累并不斷總結才能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與科學學習的各種能力密不可分,只有從課程標準出發(fā),立足學生思維培養(yǎng),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途徑,同時也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分階段地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萬興,《課堂教學藝術完全手冊》,浙江:2008版。
[2]楊欣,《教學語言藝術》,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