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西安藍田縣的肖先生去銀行辦理貸款,被告知無法通過審批,查詢銀行征信記錄才發(fā)現,自己名下竟然有4筆貸款!并且這4筆貸款全部在他16歲以前產生,都是呆賬,最早的一筆貸款發(fā)生在他6歲時。銀行回應稱,錄入信息的時候發(fā)生錯誤,不慎將同名同姓人的貸款錄入到了肖先生名下。
6歲也能貸款?是馬大哈的銀行工作人員把信息錄錯,還是工作人員違規(guī)冒用身份所致?滑稽的“被貸款”事件,既暴露出商業(yè)銀行管理上存在漏洞,也折射出征信監(jiān)管的不到位。這些漏洞應及早堵上,不然不知還有多少人會跟著遭殃。
(顏慶雄/圖 牛 寺/文)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qū)區(qū)委常委、區(qū)農村經濟開發(fā)區(qū)原黨工委書記武炳光,于2006年至2013年期間,利用擔任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副區(qū)長、鹽都區(qū)副區(qū)長、中共鹽都區(qū)常委等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財物合計人民幣448.22萬元及美金5000元。落馬后的武炳光懺悔到:“我總認為自己能力水平不錯,工作也付出了辛勞,看到別的干部被提拔重用心里便不舒服。心理失衡,我竟然荒謬地想以收受賄賂來補償,利用兼任農村經濟開發(fā)區(qū)主任這一職務便利,接受項目老板的錢物,似乎感到一種安慰和補償,好像從組織那里沒能得到的,在其他渠道也能得到補償,以至于在一條罪惡之路上越走越遠……”
(商海春)
最近,江蘇泰州市姜堰區(qū)溱潼鎮(zhèn)南寺村的高女士向媒體反映稱,她家的房屋被墳墓包圍了,東西兩側共分布著19座墳墓,有的墳墓貼著院子的圍墻,最近的離房子有50厘米,無論開窗還是出門,映入眼簾的首先就是一座座墳墓,讓她和家人心里很不舒服。高女士的樓房是1990年建的,有合法手續(xù),當時房子兩側是有一些墳墓,但那時的墳都是土墳并不顯眼,到了近幾年,一些村民開始大修祖墳,用水泥加固土墳,加蓋墳頭,豎立墓碑。
(朱慧卿)
這兩天山東德州的一所駕?;鹆?,因為他們在訓練倒車入庫時使出了“殺手锏”,這種教學方法名叫“絕殺”訓練法——將學員們的手機集中起來放在車位標線上,入庫稍微歪一點或者壓線,報廢的可就不止一部手機了。
(朱慧卿)
近日,網曝南昌、九江等多地出現“手機網吧”。一些中小學校周邊的文具店、奶茶店負責人把手機計時租給未成年人,或者將手機作為誘餌,讓孩子在店內消費。一些學生一放學就沖進店內玩手機游戲,有時店鋪過道都坐滿了學生。有的家長很無奈:“平時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特意不給他手機,沒想到防不勝防!”
(朱 權)
“你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我仿佛聽見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近日,有群眾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人民政府的官方微信咨詢時收到了如此回復。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稱,此次“意外”是“系統(tǒng)自動回復”所致。
中央曾專門印發(fā) 《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要求政府部門推進政務公開,用好政務“兩微一端”,然而有些政府部門卻把與民眾溝通交流的平臺當成“花架子”,找外包公司“托管”,放松把關,如此漫不經心何以讓民眾滿意?
(顏慶雄/圖 王 玥/文)
日前,安徽省天長市的兩名男子在酒桌上喝多了,竟用燒百元人民幣的方式斗富,雙方都拿出一百元面額的人民幣,進行“燒錢比賽”。有人用手機拍下燒錢的視頻發(fā)送到微信朋友圈,結果引起警方注意。兩人因故意損壞人民幣受到警告和罰款1000元的處罰。
西晉時,石崇和王愷斗富,王愷從皇帝那里得到一枝兩尺高的珊瑚,絢爛無比,拿出來向石崇炫耀,石崇隨手操起一根鐵如意,將珊瑚打得粉碎,王愷很生氣,以為石崇是嫉妒他,誰知石崇說,你別生氣,我賠你。馬上叫手下把自己家的珊瑚都搬出來,讓王愷挑。石崇的珊瑚,三四尺高的都好幾條,像王愷那樣兩尺高的就更多了。這樣,大家就知道了,石崇才是首富。
現在人們發(fā)明了財富排行榜,誰是世界、亞洲、中國、某省首富,一查榜單就知道了,富豪們貌似就不必通過瘋狂糟蹋財物的方式來排座次了。但到了市這一級,尤其順著縣、鄉(xiāng)、村往下走,情況就變得混沌起來,“誰是咱村第一富?”這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斗富變成短兵相接。
你可以通過 “建兩棟別墅,一棟自己住,一棟養(yǎng)豬”來證明自己更富,但燒人民幣不行,因為那樣就犯法了。
(春 鳴/圖 小 強/文)
“我想中國人可能會更加開放,或者說對隱私問題沒有那么敏感,如果說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和效率,很多情況下他們是愿意的”——日前,國內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yè)掌門人對隱私問題發(fā)表的這番見解在業(yè)界引發(fā)不同看法。
通過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精準營銷,是不少互聯網公司安身立命的基本商業(yè)模式。既然用戶數據是互聯網產業(yè)的本錢,那么保護用戶隱私就應該是互聯網產業(yè)的立身之本。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對個人隱私保護均有明確規(guī)定,在關鍵時刻,法律要敢于亮劍,形成保護網民隱私的強力機制。而互聯網企業(yè)不論大小,都不應試探法律底線。若借機過度索取并使用那些數據牟利,則無益于提升我國互聯網行業(yè)整體安全基準,對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不利。
因此,不管用戶愿不愿意,互聯網企業(yè)都不能因用戶 “沒有那么敏感”而在 “隱私換便利”上動太多念頭。 (唐春成)
甩一甩暗物質洗發(fā)水洗出的“濃密”秀發(fā),穿上能“修復松弛”的石墨烯內衣內褲,坐在“想瘦哪里瘦哪里”的納米按摩椅上——是不是很享受?而近日據媒體披露,為你打造如此“高科技”生活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些想象力超級“豐富”的商家。他們給產品貼上“高科技”“新科技”的標簽,吹噓神奇的效果忽悠消費者,借此高價出售。
科技的進步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一些消費者聽到一些高大上的高科技概念就容易盲目相信,從而掉進不良商家設下的消費陷阱。其實識別這些“偽科技”并不難,只要理性思考、多方核實就能避免這類騙局。當然,相關監(jiān)管部門也應及時依法查處這些“偽科技”營銷行為,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安全放心的消費環(huán)境。
(馮大美/圖 王 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