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縣達子店小學 王嶺桂
語文學科不僅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拓寬,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把握語文學科的這一優(yōu)勢,積極探索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切入點,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1.在揭示題眼中滲透德育。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題眼,揭示其內(nèi)涵,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
在教授《難忘的一課》時,我抓住題眼“難忘”二字,引導學生理解“難忘”的內(nèi)涵,使學生認識到臺灣從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發(fā)他們?yōu)榻y(tǒng)一祖國、振興中華奮發(fā)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再如,在《豐碑》一課的教學中,出示標題后,我問學生:這篇文章是紀念誰的,為什么要紀念他,文章為什么要以豐碑為題?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幾分鐘后便爭先恐后地回答:“在嚴寒的冬天,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其他戰(zhàn)士,自己卻被活活凍死了。”“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精神,成為戰(zhàn)士們心中永久的紀念?!薄八麨楦锩鼞?zhàn)爭做出的豐功偉績,永遠留在人們心中?!睆臉祟}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課文,受到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的感召,自然而然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2.在剖析詞句中滲透德育。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總是隱含在詞句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剖析和品味課文的詞句,借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較好地滲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寫“我”的內(nèi)心活動的片段中,我抓住“擔心”“不敢朝他那兒看”“忍不住不看”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思考:“我”擔心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擔心,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但又忍不住不看?引導學生體會:“我”當時內(nèi)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因為戰(zhàn)友邱少云所處的境地實在是太危險了。然后,我抓住描寫邱少云的重點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剖析邱少云的內(nèi)心世界。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紋絲不動?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想象他的內(nèi)心活動。邱少云光輝的形象,使學生受到深刻教育。他們懂得了作為集體的一員,要嚴守紀律、顧全大局、必要時犧牲自己的利益。
3.在指導朗讀中滲透德育。古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佳作,有利于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思想感情的品味,體驗文學的音韻美,并培養(yǎng)自身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
比如《再見了,親人》一文,語言中蘊含的感情非常充沛。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設問、反問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guān)切、崇敬等感情內(nèi)容。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為了使學生能夠體會到這種感情,我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段,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fā)他們的感情,使他們內(nèi)心產(chǎn)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用鮮血凝成的。
語文教學與德育相輔相成,共同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得到升華。而思想感情的升華,又可以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語文能力與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