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議維吾爾族“薩瑪舞”源流

      2018-06-07 08:12徐雅文
      課程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關鍵詞:薩滿教伊斯蘭教源流

      【摘要】民間舞蹈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發(fā)展研究是眾多學者熱議的話題,提倡宏觀多視角的認識與把握舞蹈文化,而對于中國民族民俗舞蹈的探究與討論,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反思與探索已然也是大熱。本文將以傳統(tǒng)民間舞蹈——薩瑪舞作為探討對象,以人類學視角,通過對比研究法進行分析,挖掘薩瑪舞的歷史起源,并試圖對其宗教文化的源流進行剖析與討論。

      【關鍵詞】薩瑪舞 源流 薩滿教 伊斯蘭教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217-02

      引言

      “薩瑪舞”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民間舞蹈,有著西域所特有的樂舞形式。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看,薩瑪舞中既有薩滿教巫文化的體現(xiàn),又有伊斯蘭教的宗教體現(xiàn),在眾多研究學者中,也對于薩瑪舞的最初宗教源流問題有著一定的分歧與熱議,需要用多元的角度來辨析其源流及發(fā)展。

      一、薩滿教源流體現(xiàn)

      “維吾爾”一詞在古書上與韋護、回鶻、回紇等同義,作者楊建新在《中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史》一書中認為,維吾爾族即古代的回紇。在公元744~840年間,古代維吾爾族處于回紇汗國時期[1]。與很多古代社會一樣,回紇也有類似于大祭祀一類的神職,那就是薩滿教巫師,并且巫師在回紇的地位很高,經(jīng)常預測、參與國家的重要決策。

      到了近代,這種薩滿巫師還經(jīng)?;钴S在維族地區(qū),稱為“巴赫西”,又稱“達罕”。巴赫西在維族是跳薩瑪舞的好手,也承擔了一部分傳承的任務。作者劉志霄在《維吾爾族歷史》一書中所持觀點認為現(xiàn)在的維族薩瑪舞即是“巴赫西”的跳神動作中演化出來的,而那些跳神的動作卻直接來源于薩滿巫師的求神動作[2]。在維族地區(qū)的很多農(nóng)村,會有人請巴赫西跳一種叫做“皮爾”的舞蹈,此舞有“治病”一說。關于“皮爾”進行的過程,在很多中外書籍上都有記載,我們可以通過這一過程來考量劉志霄上述的“薩滿教起源說”。“跳皮爾”儀式開始時,用一根白色長布懸吊于房梁,使之垂下,病人或婦女坐在百步條之下,巴赫西則將其圍住,大聲的祈念經(jīng)文禱告求福,并有鼓手敲鼓,隨時間的推移,念經(jīng)聲與鼓聲逐漸增大,中間的病人亦會隨之跳起舞來,并會沿著布條往上攀爬,直到精疲力竭時倒下,“跳皮爾”的過程結(jié)束,經(jīng)歷這個過程,病人的病情往往會得到好轉(zhuǎn)。

      薩滿教的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與靈魂崇拜,并認為樹木有靈,維吾爾族信徒在朝拜時,會在樹上扎上一些布條,而從“皮爾”在房梁上扎布條的程式可以端倪出其中確實有薩滿教文化遺存。

      此外,在探究維吾爾族“薩瑪舞”宗教源流的過程中,還需要提及的是同樣以跳舞來治病的蒙族最初的“安代舞”。其儀式的進程與“皮爾”相似,都是病者在中間,其他人圍城一個圈對其唱歌、跳舞,而中間的人最后會拿起事先準備好的彩巾隨之走動、起舞。安代舞是蒙古薩滿的“專屬”,而“安代”是源于薩滿跳神,其跳舞治病的形式即是由薩滿“唱白鷹”跳神祛病發(fā)展而來的,中間的病人手持彩巾也與“皮爾”的布條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由此可以看出,維吾爾族薩瑪舞是由薩滿教演化而來的說法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jù)的。

      二、伊斯蘭教源流體現(xiàn)

      面對維吾爾族薩瑪舞的宗教源流的探究,有與“薩瑪舞源于薩滿教巫文化”相對的另一種聲音:一批學者認為,維族薩瑪舞應該追溯到伊斯蘭教文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提到:薩瑪舞是伴隨著伊斯蘭教蘇菲派在喀什葛爾的廣泛傳播而形成的[3]?,F(xiàn)今土耳其也有一種名為“薩瑪”的宗教性舞蹈,其中所體現(xiàn)的伊斯蘭教遺風就比薩滿教更明顯了。

      該舞蹈的基本體態(tài)是直立的,兩肩平齊,右臂在上,手心沖上,左臂微微向下,手心沖下,穆斯林在朝拜跳舞時整個人向逆時針做旋轉(zhuǎn),久者可旋轉(zhuǎn)通宵達旦。從動作上分析,伊斯蘭薩瑪舞與維族薩瑪舞是有所區(qū)別的,因為宗教的不同,所帶出的舞蹈風格也會變化,但是二者的聯(lián)系同樣也出于宗教原因。土耳其與突厥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他們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信奉薩滿教的,但是在民族遷徙,國家建立的過程中又信仰了伊斯蘭教,并形成了跳薩瑪舞的蘇菲教派,因此舞蹈形態(tài)的不同是歷史進程的必然。

      在人類學中有個概念叫做“文化遷移”,是指一個民族或地域的自身本土文化在經(jīng)過歷史變遷、地理遷徙以及文化解構與重構或與其他地域民族文化融合所產(chǎn)生新的文化的過程。從這個視角來看土耳其蘇菲教派的薩瑪舞就能夠?qū)ζ湮璧感螒B(tài)及語匯有所解釋。

      另外,從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對伊斯蘭教的反映也能看出與薩滿教文化的聯(lián)系。穆斯林在非朝拜時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通靈”的狀態(tài):語言凌亂無邏輯、行為舉止異常等現(xiàn)象,他們對于這種現(xiàn)象習以為常,認為是在與真主“安拉”交流。即便是身體狀況不佳的婦女也會出現(xiàn)這種狀態(tài)。這與維族“皮爾”跳神有著極為相像之處,都散發(fā)著原始的“巫”文化。

      三、結(jié)論

      薩瑪舞在世間已經(jīng)流傳很久了,跳這個舞的主要就是文中所提的我國維吾爾族地區(qū)與土耳其伊斯蘭教穆斯林。從舞蹈本體分析,無論是動作還是體態(tài),二者都存在很明顯的差異性,但是用人類學的方法來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歷史背景淵源,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首先,兩個地域最初都是信仰薩滿教,因此都透出原始的巫術遺風;其次,“跳舞治病”一說,確實印證了薩瑪舞繼承著薩滿教的血脈;最后,雖然土耳其地區(qū)的薩瑪舞與維族地區(qū)薩瑪舞形態(tài)迥異,但是其文化遷移的歷史性與內(nèi)在文化的宗教性仍舊指向薩滿教的遺風。針對土耳其地區(qū)的薩瑪舞,研究其具體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融合,會摻雜著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更多的文獻古籍來支撐。基于本文的淺議,更傾向于薩瑪舞的最初源流出自薩滿教這個論點,但此觀點僅作為該議題的交流與討論,日后仍需要更深入的挖掘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楊建新著.中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史[M].民族出版社.2003(6)

      [2]劉志霄著.維吾爾族歷史[M].民族出版社.1985

      [3]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新疆卷)[M].中國ISBN中心.1998(5)

      作者簡介:

      徐雅文(1991.03-),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史論與舞蹈教育。

      猜你喜歡
      薩滿教伊斯蘭教源流
      “嘯”的源流
      本幫菜之源流考
      薩滿教研究概述
      “干” 字源流淺析
      伊斯蘭教中國化:歷史與現(xiàn)實
      清宮信仰與盛京宮殿
      堅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蘭教中國化道路
      開羅伊斯蘭教老城
      薩滿教研究的力作
      洛扎县| 贵阳市| 五指山市| 浑源县| 定西市| 怀化市| 侯马市| 江西省| 钦州市| 郴州市| 延长县| 清河县| 清丰县| 漾濞| 吴川市| 贺兰县| 平陆县| 沈丘县| 东海县| 连城县| 吉隆县| 满城县| 疏附县| 保山市| 荥阳市| 昌宁县| 龙江县| 米易县| 凤城市| 密云县| 汾阳市| 乐东| 大英县| 江源县| 临漳县| 绥化市| 白朗县| 马鞍山市| 阳高县| 宁乡县| 鹤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