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工作要落實,必要的檢查考核不可少。就扶貧工作而言,只有發(fā)揮好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扶貧工作才能目標清晰,最終解決“扶什么”“怎么扶”“扶成什么樣”的問題。
一段時期以來,各地狠抓扶貧考核,確實抓出了效果,但也有個別地方,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扶貧考核上。從省到市到縣鄉(xiāng)都有不定期的檢查和督查,還有各種扶貧專項檢查,不少地方縣鄉(xiāng)村三級都抽調(diào)多人專門負責檔案資料的撰寫、搜集、整理和歸檔,甚至同一份表格反復多次填寫。這些繁瑣的工作,把不少基層扶貧干部搞得筋疲力盡,使他們根本就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深入基層謀劃精準扶貧。
過多的扶貧考核,也增加了基層工作負擔,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一些地方為迎接考核,還準備資料、做展板、拉橫幅、擺鮮花、搞陪同,有時還要好吃好住好招待。據(jù)媒體披露,現(xiàn)在有的貧困村一年光花在打印上的錢就不少于2萬元;2017年5月有一個鄉(xiāng)迎接檢查,打印材料花了10多萬元。
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迎接扶貧考核時間花得多了,具體幫扶的時間就少了。扶貧為的就是讓貧困群眾全面脫貧,不僅要助其改變眼前的困境與窘迫,還要想辦法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造血”功能,最終自食其力。而這一切都需要基層干部全身心投入,如果考核對基層扶貧產(chǎn)生掣肘、制約了功能發(fā)揮,“減負”就成為了必然。
但是,為扶貧考核“減負”,并非意味著思想作風、工作熱情“減負”,而是為扶貧一線工作“加碼”。因此,各級政府在精簡扶貧考核之余,還須加強紀律作風建設,讓扶貧考核減量不減質(zhì),確保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能夠?qū)崿F(xiàn)應考盡考,在基層得到全面的貫徹執(zhí)行。
我們相信,隨著扶貧考核方式的改進和完善,通過流程再造、責任追究等保障機制,填表報數(shù)越來越少、調(diào)研實踐越來越多,趕集式走訪越來越少、關(guān)懷型幫扶越來越多,必能讓扶貧干部有更多時間與貧困群眾共商致富大計,突破一個個發(fā)展“障礙”,全力以赴地跑完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