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網(wǎng)
[摘 要] 中小學生對智能手機的錯位使用,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任其發(fā)展下去,極有可能成為偷走家長和學生夢想的罪魁。所以,緊緊抓住矛盾的焦點,認真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綜合立體教育網(wǎng)絡,多方協(xié)力眾人劃槳,用更多有效和務實的做法去管控勢在必行。
[關鍵詞] 智能手機,中小學生,管理
本學期開學不久,南京市第九中學校長張恒柱不經(jīng)意間成了“網(wǎng)紅”,因為他在開學典禮上發(fā)表的《別讓手機偷走你的夢想》主題演講,觸到了學生、家長的痛點,引發(fā)了大家的共鳴,他的演講被網(wǎng)友評價為:“觸到痛點的好文?!睙o獨有偶,筆者日前乘公交車下班途中,一女同事也憤憤地說起他上初三的兒子,學業(yè)那么重,晚上十點多鐘,竟還“忙中抽閑”,玩起了“手游”,十幾分鐘的時間內(nèi)消費了她近180元。
世界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20世紀80年代的代表作《童年的消逝》中說,“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成人世界的信息時,兒童已經(jīng)失去童年。電視侵蝕了兒童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睍r代向前推進了30多年,在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智能手機又開始侵蝕新一代兒童的童年。
興許有人說,禁止使用手機是不肯與時俱進,是死腦筋。使用手機,不是可以方便學生問功課,學知識嗎?不是可以保護學生安全,方便學生與家長及時聯(lián)系嗎?是的,正確使用手機是好處多多,然而,現(xiàn)在的孩子們是在“正確使用”嗎?據(jù)調(diào)查,有超過70%的中小學生使用手機是為了聽音樂、發(fā)圖片、玩游戲、看電影。一位記者采訪過一批帶手機的小學生,問他們?yōu)槭裁匆獛謾C,回答的理由大多只有一個——玩。
所以,對于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智能手機的態(tài)度,世界許多國家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個字——禁。英國就限制16歲以下兒童使用手機;意大利禁止學生在教室使用手機;日本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上學。從2018學年起,法國也宣布加入這個行列。為禁手機,河南省某中學去年舉行過一次手機銷毀大會,他們把幾十部從學生身上沒收來的手機扔進水桶,用錘子猛砸。法國醫(yī)學專家Laurent Karila說:“智能手機就像一個虛擬的布娃娃或者情人,離開它會讓人感覺到痛苦、感覺到被拋棄。這種感覺類似于吸毒者,與手機分離的恐懼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情感?!彼?,要真正禁住中小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可不是容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學校單方努力,還得眾人劃槳多方協(xié)力,用更多具有邏輯性和務實的做法堅持不懈。
家庭是孩子賴以生存的港灣,家長與孩子有天然的血緣延續(xù),他們對孩子“錯位”使用手機的管理上,有無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首先,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除非特殊情況在家盡量不玩手機,平時及時關注孩子的行為動態(tài),發(fā)現(xiàn)苗頭性傾向問題及時與孩子交流溝通,以便及時知曉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其次,要努力構建和諧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圍,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架子,引導孩子主動參與到家庭生活去,聽取孩子家庭建設意見并及時予以贊賞性評價,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在欣賞他、關愛他,從而循序漸進地杜絕上網(wǎng)問題。再次,像文章開始所講的同事孩子的事情,孩子因錯位使用手機已經(jīng)造成了直接的經(jīng)濟損失,遇到這樣的事情,家長就不能顧所謂的面子而漠然置之或不與追究。完全可以借契機進行強有力的教育,甚至以此掐住孩子的痛處,把手機嚴格管控起來也未嘗不可。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有責任有能力挖掘現(xiàn)有教育手段的潛能,發(fā)揮諸如“平行教育”“集體教育”對教育活動的促進作用,因勢利導。譬如,變“堵”為“疏”,試行“手機入袋”行動,在上課或晚自習開始前,要求所有學生將手機集中放到教室前的專屬“口袋”中,這樣既保障了課堂教學的高效,也不耽誤他們閑暇時間,借現(xiàn)代技術“交朋處友”“遨游知識和信息的海洋。作為學校,還有教育提升家長的責任??梢酝ㄟ^晨會、班隊會、家長會及家訪等渠道,教給家長一些配合學校加強對手機“錯位”使用管控的方法。
當然,要管控住中小學生錯位使用手機,還不能忘記發(fā)掘社會引導的功能。去年《人民日報》曾連發(fā)四評追問“手游是娛樂大眾還是‘陷害人生?”,就曾劍指某手游,為了“利益”而丟失“企業(yè)責任”,導致孩子們玩手游出現(xiàn)的各種惡果。我們的孩子如今“戀”上手機,毫無疑問與一些企業(yè)單純商業(yè)的投放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有必要提請有權部門出面,用行政和經(jīng)濟的手段,讓手機“業(yè)務”經(jīng)營者提升“責任意識”,以便把控住各個關口。
總之,不讓手機偷走家長和學生的夢想,必須緊緊抓住矛盾的焦點,認真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綜合教育的立體網(wǎng)絡,多措并舉,齊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