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耘
坐落在成都市南門的武侯祠,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然而,大門牌匾上為何寫著“漢昭烈廟”呢?其實,這是成都百姓和官府“千年暗戰(zhàn)”后的一個奇妙結果。
三國歷史追憶的圣地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雖然只有百余年,卻是英雄輩出、革故鼎新的大時代。其間留下的大量歷史遺跡,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大人文風貌,而武侯祠正好承載了國人對三國歷史的最好追憶。
歷史上,紀念諸葛亮的祠廟數(shù)不勝數(shù),尤其在有三國諸葛亮遺跡的地方,基本都有。據(jù)專家考證,歷史上,僅成都就至少有過7座武侯祠。
位于成都市南門的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
劉備陵寢始建于公元223年,諸葛亮專祠建于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蜀王朱椿將武侯祠并入“漢昭烈廟”,形成了蜀漢君臣合廟。后毀于戰(zhàn)火?,F(xiàn)存祠廟的主體建筑是1672年清朝康熙年間原址重建的。
百姓和皇權的“拉鋸戰(zhàn)”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死后,由于蜀漢人民對他的熱愛,蜀漢國治下的許多地方便紛紛上書,請求為諸葛亮修建祠廟,但當時朝廷認為:“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本褪钦f。如果順應百姓心愿給諸葛亮建廟,但這不合禮制,在成都建,怕沖了祖廟。于是,成都百姓只能“因時節(jié)私祭于道陌之上”。
29年后,景耀六年(263),中書郎向充、步兵校尉習隆等再次上表劉禪,請求為諸葛亮建祠立廟,劉禪迫不得已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即便如此,后世數(shù)百年,蜀中百姓更是不畏皇權,開始四處為諸葛亮建祠修廟,甚至在劉備墓葬旁也建起了武侯祠。
明朝初年,蜀王朱椿看到“武侯祠”與“昭烈廟”并立,且劉備墳塋“孤冢累然”,旁邊的武侯祠卻“丹碧巋然”、香火興盛,很不是滋味。他在為劉備整修陵廟時,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君臣宜一體”,把諸葛亮請進了昭烈廟,置于殿東,關羽、張飛置于殿西。這樣,既可樹立皇威,也能滿足百姓的愿望,還能帶動昭烈廟的香火。本是“一舉三得”的好事,但朱椿打錯了算盤,最終百姓反而將昭烈廟改叫成了武侯祠。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按察使宋可發(fā)主持重建武侯祠時,提出以諸葛亮附祀昭烈廟,與歷代“專祀主義”不合,乃于劉備殿后新建諸葛亮專殿,大體上奠定了今天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基本規(guī)模和布局。
不管歷代統(tǒng)治者用盡辦法來強調代表皇權的“漢昭烈廟”,但百姓卻始終稱其為“武侯祠”。民國時曾有人專門寫過一首詩來詠嘆這件千年奇事:“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思?!?/p>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