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偉 管培培
摘 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作為業(yè)余訓練的主要任務,運動訓練對青少年體質的影響一直是專家學者所重點關注的。本文采用德爾菲法、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庫搜集相關研究資料,綜述運動訓練對發(fā)育期的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并分析其在運動員競技生涯中的意義,結果認為:運動訓練在促進骨密度、改善身體成分、提升心血管機能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青少年時期運動訓練應遵循身體發(fā)育規(guī)律,以個體年齡、發(fā)育成熟度差異化原則進行科學的訓練。
關鍵詞:運動訓練 青少年 體質 競技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10(a)-0044-02
青少年時期訓練是運動員訓練過程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以打好全面、一般和專項訓練過渡作為主要訓練目標和任務。運動訓練作為一種生理應激,促使身體機能與形態(tài)發(fā)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如肌肉瘦體重增加、體脂減少、骨質增強、心肌肥大等。同樣對于處在生長發(fā)育期的青少年,運動訓練對機體形態(tài)和機能也有促進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庫搜集相關文獻共21篇,篩除相關性較低文獻,采用其中10篇作為本文引用文獻,根據(jù)文獻內容進行綜述分析。
1.2 德爾菲法
對本文研究內容,征求專家意見,根據(jù)專家反饋意見,將調研訪談結果進行整理、歸納、分析。訪談專家主要以競技體育科研專家、教練、高校體育科研專家為主。
2 研究結果
2.1 運動訓練對骨密度的影響
生理學認為,10~12歲少年兒童的骨骼系統(tǒng)正處于發(fā)育成長期,此階段骨組織中的水分和膠質較多,鈣質較少,骨密度較薄,彈性和韌性較好,但堅固性差,容易彎曲變形,15~16歲時,雖然水分和膠質逐漸減少,鈣質增多,但很多部位的骨組織,仍未完全骨化,堅固性仍然很差。
袁春華等[1]調查結果認為男性青少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在整個青春期呈上升趨勢,運動訓練組青少年與普通青少年組BMD存在顯著差異,可見青春發(fā)育期訓練可增加BMD值。戴金虎等[2]通過跟骨超聲密度儀對青春期發(fā)育女性(9~16歲)跟骨BMD,來分析女性BMD值的差異及相關影響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戶外活動超過6小時/周的女性顯著高于不足6小時/周的(P<0.05)。
運動能夠改善和維持骨結構,也可能導致骨疏松。高勇等[3]認為:一方面,運動通過機械負荷作用于骨使之產生應變,骨骼為適應機械負荷而不斷進行著改建和重塑,負重運動能增加骨密度,非負重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相對較?。涣硪环矫?,運動通過引起機體性激素的變化對骨密度產生影響,這一點在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可能更為重要,運動負荷強度過量還是適宜,直接關系到性激素的分泌狀況。
王雷等[4]研究過度負荷運動對健美操大學生骨密度的影響認為,過度負荷造成的骨密度降低可在6~7周內恢復到從前水平,且過度負荷停止后2~3周內骨密度升高最快,這個時期適量運動和營養(yǎng)都是應該特別注意的。
不同類型運動項目是否都對骨密度有積極的影響?許廣軍等[5]通過總結相關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體能主導類項目中,具有沖擊性力量性的運動項目運動員骨密度較普通人群有明顯的差異,但在耐力性項目中,運動員骨密度與普通人相比無顯著差異;技能主導類項目如舉重、拳擊、體操等,運動員骨密度則顯著高于常人。
2.2 運動訓練對青少年體成分的影響
兒童青少年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身體成分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間具有明顯差異。研究青少年運動員身體成分的發(fā)育特征,可以探索出普通青少年人群和運動訓練青少年人群的發(fā)育特征差異,對尋找發(fā)揮運動潛力的途徑,以及對運動員科學選材具有重要意義。高炳宏等[6]研究認為,隨年齡身高增長,男子青少年運動員去脂體重和肌肉重量逐漸增加,9~13歲增長較為緩慢,13~16歲為快速增長期,增長速度大于普通青少年,16歲時增長率達到最高值,17歲時略有下降。相對于13歲身高增長快速期結束,體重的增長期才剛剛開始,這有可能是青少年青春期出現(xiàn)“豆芽菜”體型的原因。肌肉形態(tài)可塑性較大,短期力量訓練可使肌纖維數(shù)目增多,體積增大[7]。孫茹[8]等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速滑運動員長期運動訓練體脂降低,瘦體重增加,身體水分占瘦體重的百分比偏低,會有輕微的脫水現(xiàn)象。尹軍等[9]通過研究優(yōu)秀速度力量類田徑運動員體能結構特征認為:此類項目運動員通過長期訓練,骨骼肌中ATP和CP儲量大,ATP酶和CK活性增高。
王晨[10]選取初一年級學生進行短跑業(yè)余訓練,一學期的訓練結束后,實驗組學生體重顯著下降,體質健康指數(shù)顯著提升,肺活量提升、立定跳遠成績提升顯著。趙文艷[11]在比較不同運動水平男子速滑運動員體成分研究中認為,隨運動水平提高,肌肉、蛋白質、礦物質、總體液指標絕對值提高,但相對值變化不大。
2.3 運動訓練對人體心血管機能的影響
多數(shù)研究表明,經過長期系統(tǒng)的訓練,運動員的心臟形態(tài)、結構、功能方面都會產生適應性的變化,當施加于心臟的運動負荷減弱或消除后,先前的適應性變化也會隨之減弱并逐漸消除。運動員心率較低,一般認為是長期訓練引起交感神經張力下降和迷走神經張力提高的結果。運動訓練增加人體的高心輸出量是由于心臟舒張期和充盈時間將被縮短,心搏出量因收縮末期容積減少而被維持,另外交感神經的刺激和兒茶酚胺水平的提高也是高心輸出量的重要原因。
運動性心臟肥大的本質是對身體負荷的代償性機制,是對運動訓練的良好適應性反應。運動員經過長期訓練,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發(fā)生率增高,射血分數(shù)明顯增加。常蕓[12]認為,適宜強度的運動訓練可以引起幼年動物心肌毛細血管良好適應性變化,心肌組織對氧氣的利用能力增強,運動可獲得大而強有力的健康的心臟,去適應比賽。劇烈運動及不適宜的運動量可以導致心肌形態(tài)和結構的損傷,這是由于無節(jié)奏的訓練,血液循環(huán)機能不能適應負荷的要求所致。因此,年齡小的運動員不宜過早進行大負荷的訓練,而應遵循個體差異性訓練的原則,運動員的訓練強度、負荷、手段等必須科學安排,這樣才能提高運動員運動技術水平,在比賽中取得勝利。
3 結語
青少年是人體發(fā)育關鍵期,各項身體機能處于身體發(fā)育的窗口期,運動訓練的介入對體質健康與促進具有積極意義,在促進骨密度、改善身體成分、提升心血管機能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青少年時期運動訓練要遵循身體發(fā)育規(guī)律,以個體年齡、發(fā)育成熟度差異化原則進行科學的訓練,訓練期間要重點關注運動負荷強度,長期大負荷、高強度的訓練并不能帶來運動員長期持續(xù)發(fā)展,反而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或運動損傷的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 袁春華,陳佩杰.男性青少年骨密度與身體形態(tài)學指標的關系及運動訓練對其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3,22(5):499-502.
[2] 戴金虎,張素珍,陳文鶴,等.青春期女性骨密度變化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5,5(3):322-325.
[3] 高勇,王人衛(wèi).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3):37-41.
[4] 王雷,金一平.過度負荷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88-90.
[5] 許廣軍,鄭剛,郭英杰.體育運動對骨密度影響的研究進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527-530.
[6] 高炳宏,陳佩杰,吳荷萍,等.男子青少年運動員身體成分和無氧代謝能力發(fā)育特征及相關關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9):33-37.
[7] 馮美云.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8] 孫茹,趙麗君,李萍.長期運動訓練對速滑運動員的體成分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3):440-441.
[9] 尹軍.田徑速度力量類運動員體能結構特征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3):113.
[10]王晨.短跑業(yè)余訓練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J].運動,2016(22):55-56.
[11]趙文艷.不同運動水平男子速滑運動員體成分與跟骨超聲參數(shù)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5(1):39-42.
[12]常蕓.運動訓練與心肌毛細血管[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89(4):2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