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心地“望其表現(xiàn)”
要探尋事物的本質(zhì),則需要從現(xiàn)象入手。作為體育教師應該用心地觀察“不合群”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發(fā)現(xiàn)“不合群”學生具體有以下4種表現(xiàn)形式。
1.“性格使然型”
性格內(nèi)向,不善于和其他學生交流;性格造成行為怪異,與其他學生在行為舉止以及思考方式上有較大的不同,不易被其他學生理解。
2.心理成熟型
部分青春期的學生與成人社會生活方式接觸較多,心理成熟過早。導致其與本班學生在認識層面上有差距,進而不愿意與其他學生進行集體活動和交流。
3.“運動項目偏好型”
個別學生對于運動項目的喜好比較單一,猶如挑食一般。如,有些學生比較喜歡籃球或足球等,對于教師教授的其他項目沒有興趣,從而存在不屑與其他學生共同學習的現(xiàn)象。
4.“先天性疾病型”
個別學生先天性具有一定的疾病或者傷殘,從小沒有較好的參與過體育活動,從而缺乏體育學習的自信,認為自己不到、做不好。
二、耐心地“問其原因”
綜合以上現(xiàn)象可以認識到“不合群”學生,一定程度上會存在“較為自我”的心理,一般的學生和教師都較難深層次地了解他內(nèi)心真實需求。因此,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就應該耐心地依次做好“三問”——問其他學生、問班主任、問本人。以此循序漸進地推進式詢問,才能更好地獲知學生“不合群”現(xiàn)象的原因。
1.耐心詢問其他學生,用學生的角度問原因
學生思考和對待問題的角度與成人有所不同。因此,體育教師首先要用學生的眼光看學生,從學生的角度了解他們對“不合群的學生”的印象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從而能夠掌握“不合群的學生”在班級里表現(xiàn)出不同行為背后的原因,同時也能了解到他的喜好、興趣以及忌諱的事物等,為今后的接觸可以做好準備;其次,做好其他學生的思想工作,引導學生不要用有色眼鏡看待“不合群的學生”,要給予“不合群的學生”更多的包容。
2.耐心詢問班主任,用成人的角度問原因
對于體育教師而言,一個班每周課時有限,能了解學生的機會太少,不能深入地探尋真實的原因。但是班主任則不同,他們對其學習以及生活、家庭等各方面有著全面的了解。因此,耐心地詢問班主任,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較為必要。
3.耐心詢問“不合群的學生”本人,用本人的角度問原因
在詢問其他學生和班主任后,對“不合群的學生”有了大概的了解。體育教師就可以嘗試性地與“不合群的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其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教師當發(fā)現(xiàn)其積極面時,則從積極面進行交流和鼓勵;當發(fā)現(xiàn)消極面時,則耐心引導。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循循善誘,切不可操之過急,尤其是對待性格內(nèi)向、敏感的學生,萬一傷到自尊,后續(xù)工作將難以開展。
三、細心地“差異對待”,鼓勵“孤雁”歸隊
教師通過以上一系列的觀察和交流后,就要根據(jù)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對癥下藥,做到藥到病除。
1.對于“性格使然型”學生,教師要從兩方面入手解決
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在班級里絕對是一種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一般不會太關注他,于是他在班級中缺乏存在感。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就要做到“三肯定”——用眼神肯定、用話語肯定、用動作肯定。從而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感,逐漸開啟自己的心扉和教師與同伴互動。
性格怪異的學生,教師要站在該類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給予其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教師的包容和理解與其他學生曾經(jīng)對他的不理解形成反差,從而讓其能夠?qū)處煯a(chǎn)生信任。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進行合理引導,并教育和引導其他學生給予他更多理解。久而久之,這樣的學生也會重新融入到班級。
2.對于“心理成熟型”的學生,讓其明確學習目的
心理成熟的學生在班內(nèi)更多交流的是學習以外的事情。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從體育學習重要性上與其交流,在安排教學內(nèi)容“學、練、評”時多以雙人或多人為主,引導其能夠進行合作式體育學習,逐漸轉化其內(nèi)心的需求。
3.對于“運動項目偏好型”的學生,讓其明確運動項目的互補性
該類學生渴望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所以體育教師要利用好這樣的心理,和其達成一系列的約定。如,完成某項練習,達到某種要求就可以自主活動。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其參與到課堂其他集體教學中來。同時也讓其明白參加各種運動對身體素質(zhì)提高的幫助,進而促進其喜歡的項目運動水平提高,從而滿足其內(nèi)心需求。
4.對于“先天性疾病型”學生,教師要用愛心去打開他的心結
該類學生,由于身體本身存在的缺陷,讓他內(nèi)心存在自卑感,于是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教師對待這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愛。教師要降低教學難度和標準,讓其能參與進來,并感受到體育學習的“我能行”。同時安排班級里熱心的學生主動和其交流,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愛。
——蔣世杰(浙江省寧波聯(lián)合實驗中學,31580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