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松落
一
在眾多解說王小波的著作里,我非常喜歡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寫的《我的兄弟王小波》。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王小波為什么會成為王小波,以及王小波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文本最打動我們這代人的地方在哪里。
王小平生于1949年,王小波生于1952年,兩個人年齡相近,又都是男孩子,在王家的五個孩子里,走得比較近。更重要的是,兩個人都有超強的感受力,這讓他們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以互為鏡像,互相詮釋,有著相近的心靈,相近的感受。在這種關(guān)聯(lián)里,感受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那種強烈的,對自然、對生活的感受力,把他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王小平很清楚這一點,他用了整整一本書,不厭其煩地鋪排細節(jié)和各種內(nèi)心感受,為的就是寫出王小波文學品質(zhì)里最珍貴的地方—感受力,以及這種感受力的由來。
可能是因為他們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后來共同生活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京,那時候的北京,說是城市,卻更像是田園,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水田,甚至產(chǎn)出了著名的“京西稻”。孩子們就在田野里游走,去頤和園,去荒野,一路上的風光,常常讓王小平想起《我們的田野》那首歌。王小波一家先是住在東四附近的鐵獅子胡同一號,后來又搬到人大小院。鐵獅子胡同一號里,有荒草,有廢園,有鐘樓,還有一個類似祭壇的地方,有點陰森,卻比外面的街道寬敞和典雅,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那個溫馨年代,每到周末,還會有音樂會和舞會。
而人民大學的那個家,離荒野就更近了。人民大學不遠處有一條路,兩旁有高大的白楊樹,秋天的時候,落葉紛飛,好像永遠走不到頭,王小平這樣寫:“我們也愿意永遠這樣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國。那是一個令人沉溺的境界……當從夢境中醒來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傳之秘,那就是天國和人間、王子與貧兒、古代和現(xiàn)代的間距其實其薄如紙,只要我們愿意,就可以在兩重世界間自由穿行。這種意思,好像成為小波的一個思維習慣?!?/p>
荒野游走滋養(yǎng)了寫詩的心靈。更何況,他們生活在一個既平靜又動蕩的年代,他們的父母和他們自己,都在接受時代的顛簸。這種顛簸必然又帶來一種滋養(yǎng)—對痛感的敏銳,對大起大落的個人命運的觀察。那個時代,無窮無盡的運動又造就另一種幻覺,那就是,大政治是和個人緊密相關(guān)的,政治是可以言說的,甚至是可以參與的,可以破壞的。這又在他們身上鍛就一種大格局,盡管這種格局也是幻覺,或像幻覺一樣脆弱。我在很多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身上,例如我媽媽,例如劉曉慶身上,看到過這種格局。
二
王小波和王小平都特別有感受力,對氣候、溫度、形狀、色彩、氣味,都有強烈的體察。在這本書里,王小平寫了一個特別奇異的瞬間:有一個夏天的中午,兄弟倆午睡,卻睡不著,王小波像被催眠一樣走到了院子里,去看每一道光,每一個微小的景象,王小平緊隨其后,看著王小波走過整個院子,走到院子中間的水龍頭旁看水滴—他呆呆地站了一會兒,好像在體會頭頂上灼人的正午陽光在寂靜的小院環(huán)繞中的特別感受,然后就走到院子中間的水龍頭前,端詳著水龍頭的嘴子,看水聚集成滴,一滴一滴墜下。他這樣看了足有兩三分鐘,一動不動,然后似乎有點不滿意,伸手把水擰大了一點,使水珠列成密集的一串;接著擰得更大,形成一根連續(xù)的水柱;接著又擰小……這樣反復改變落水的形態(tài),自得其樂。
所以我理解了,王小波的小說里為什么會有那么強烈的顏色、氣味、形象,從《綠毛水怪》到《紅拂夜奔》《萬壽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都和感受力有關(guān)。在《白銀時代》和《黃金時代》里,他都寫到過北京秋天的白楊樹,金黃色的葉子像潮水一樣涌上來,潮水一樣退下去。整本書都有一種在秋天的長路上甩著手行走的味道,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到盡頭?!肚嚆~時代》則始終有一種寶石的艷光,這艷光伴隨著我的整個閱讀過程。
感受力不只針對氣味、顏色,感受力也針對命運、夢幻、痛苦、顛簸、希望、瘋狂。而王小波的小說里,這些都有。甚至可以這樣說,王小波不光用掉了他自己的感受份額,也用掉了王小平的感受力份額。王小平?jīng)]有從事的寫作,沒有揮發(fā)的感受力,被王小波揮發(fā)和使用了。
所以,王小平在這本書里,用許多篇幅解讀了兩本書,一本是聚斯金德的《香水》,一本是圖爾尼埃的《少女與死亡》,這兩本書都是寫感受力的?!断闼分械臍馕短觳鸥窭字Z耶出生在臭氣熏天的巴黎,他謀殺少女,用她們的體味萃取香水,制成終極香水,讓圍觀行刑者進入酣醉狀態(tài)。
王小平說,香水不只是香水,而是所有氣味的綜合,是感情、感觸,是記憶中印象的回聲,也或許,就是一個時代的精魄。王小波就是一個萃取香水的人:“他以靈敏的鼻子捕捉到從這個世界里透出的、他人難以分辨的種種氣味,并把它們制成了‘香水’”。
很多喜歡王小波的人不喜歡這本書,他們覺得,這本書很啰唆,以王小波為名,寫到王小波的地方卻很少,很多地方都在寫王小平的內(nèi)心感受,但我始終覺得,這本書最珍貴之處,就在于這種事無巨細,就在于,王小平用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映照出了王小波的感受,就像李銀河在推薦語里寫的那樣,看了這本書,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樣煉成的”。
三
我是在1997年才讀到王小波的小說的。向我推薦王小波小說的是我的朋友顏峻,他告訴我說,王小波的小說集快出來了。他說得那么輕松簡單,那么理所應當,似乎我們應該知道王小波、熟讀王小波,這種理所應當?shù)膽B(tài)度讓我覺得非常愧疚,我怎么可以不知道王小波呢?我怎么可以沒讀過王小波呢?他在我最好的朋友心目中,占據(jù)著這么一個特別的位置,我卻不知道他,沒讀過他。但就在小說還沒上市的時候,我們先聽到了另一個消息。緊接著,《時代三部曲》出現(xiàn)在了書店里。
在民主西路92號六樓的宿舍里,我讀完了這套書。我還記得,那個夏天,白楊樹葉子特別綠,墨綠、翠綠,我常常去洗澡,大廠的澡堂里的水汽、嘈雜聲和窗外的白楊樹葉子混雜在一起。那個夏天,對我來說,也成為這套書的一部分。
那一年,我模仿他寫了好幾篇小說,我更想模仿的是他的人生文本。這似乎不可能了,我陷在娛樂專欄的世界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十幾年,直到現(xiàn)在。
我們這代人,是能夠感受到王小波感受的最后一代人。我們有過田園生活的經(jīng)歷,也經(jīng)歷過生活的顛簸,也經(jīng)歷過鄉(xiāng)村和小鎮(zhèn)到城市的巨大落差。這點尤其重要。我有個導演朋友,他在選演員的時候,很愿意選用有鄉(xiāng)村生活經(jīng)驗的,他認為,鄉(xiāng)村到城市的落差最容易激活一個人的感受力,會讓一個演員有更豐富的表演素材和空間。但這樣的演員,越來越難找到了。
以后不會再有的,不只是那種感受力,還有那種元氣充沛的歲月,那種揮斥八極、指點一切的人生格局。那種似乎什么都可以參與、可以發(fā)表意見的自信,那種對世界的相信,已經(jīng)不會再有了。那種參與的可能,已經(jīng)隨著大城市無處不在的壓迫和無處不在的算計,完全消失了。我們都是支離破碎的人,以為已經(jīng)足夠卑微了,但卑微并沒有盡頭。
我無比懷念的,其實不是王小波,而是他身后的那個年月。白楊樹的大道,似乎永遠走不到盡頭,黃葉堆積在腳下,像是無盡的海浪。無雙還可以尋找,紅拂也沒有老去,王二一步步走進星星的萬花筒,唱自己的歌,做自己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