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男/Wang Shengnan
對于美的研究,一直是人類發(fā)展中永恒的主題。中國歷代女性的審美不僅取決于女性愛美的天性,更受當時當?shù)氐恼巍⒔?jīng)濟、文化等因素影響,如階級、種族、生產(chǎn)力等,既有不同時代的審美特殊性,也有在傳統(tǒng)觀念下積淀的共性。
在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女性審美處于萌芽階段,生殖和生產(chǎn)的能力是女性美的重要評價標準。“形容女性美有一個字:‘好’,但那更多地帶有生殖崇拜的色彩,認為女性之美主要在于其生育子女的功能?!保?]此時女性的審美特點為“豐乳肥臀”“闊肩厚背”。到了先秦時期,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審美觀念也隨之產(chǎn)生變化,從生殖崇拜轉(zhuǎn)變?yōu)楦雨P注身體本身。《詩經(jīng)》中對莊姜容貌美有這樣的描寫:“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边@位美人有著纖細如柔荑的玉指,凝脂般白皙的肌膚,身材高挑,牙齒整潔,額頭方正,蛾眉彎細,嫣然巧笑的酒窩,含情脈脈的美目,使得她美得無可挑剔。除了從容貌上描寫女性的美,對女性心靈深處的內(nèi)在品性也有所描寫,如《詩經(jīng)》開篇《關雎》寫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笔鞘裁礃拥拿廊耸沟镁映寄合?,“輾轉(zhuǎn)反側(cè)”?這里的“窈窕”不似現(xiàn)在身材婀娜多姿的意思,“窈”表示美心,“窕”表示美狀,指女子心靈儀表兼美的樣子。對女性內(nèi)在美的側(cè)重,在兩漢時期達到一個高峰,這離不開漢代統(tǒng)治者尊奉儒家思想的原因。
魏晉時期思想高度解放,隨著玄學與佛教的流行,時人的審美思想實現(xiàn)自我化,最大程度地釋放了對美的感受和追求,甚至出現(xiàn)男性超過女性成為審美主要對象的現(xiàn)象。這個時代對于男性舉止儀態(tài)的品評蔚然成風,“在‘竹林七賢’的‘林下風氣’影響下,飄逸風雅之美成為魏晉時期的主流審美情趣”[2],后世稱之為魏晉風度。受這個時代整體精神風貌的影響,多才善辯、氣質(zhì)高雅自然成為魏晉女性美的標準?!妒勒f新語》記載:“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甚有寵,常著齋后。主始不知,既聞,與數(shù)十婢拔白刃襲之。正值李梳頭,發(fā)委藉地,膚色玉曜,不為動容,徐曰:‘國破家亡,無心至此,今日若能見殺,乃是本懷?!鲬M而退?!保?]當桓溫的夫人南康公主提刀找李氏興師問罪,破門而入時,只見李氏正對鏡梳妝,長發(fā)烏黑直拖地面,皮膚白皙溫潤如玉。面對公主,李氏表現(xiàn)出國破家亡,亦不愿茍存的愿望,其“我見猶憐”的姿容以及淡定從容的氣質(zhì)深深感染了公主,李氏表現(xiàn)出的氣質(zhì)也正是當時社會追求的美感,此后公主待李氏如同姊妹,并成為妻妾不嫉妒的美談。
除了文學作品,繪畫也記錄了古代女性的審美傾向?!顿Y治通鑒》記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4],這種“細腰”的審美傾向,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依然存在,從畫家顧愷之的作品中可見這種審美偏好(圖1)。“魏晉人士的審美從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審美轉(zhuǎn)向了道家審美,充滿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個性色彩……魏晉的審美缺乏一種壯麗健美、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充滿著柔弱和纖細的風格?!保?]
圖1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 縱24.8厘米,橫348.2厘米 大英博物館藏
縱觀古今,女性對于審美與時尚的追求主要體現(xiàn)在著裝與打扮上,古代女性的審美在其妝容上有著明顯的表現(xiàn)。早在漢代,女性就將紅色顏料涂抹在嘴唇上,并且輪廓畫得很小,“櫻桃小口”逐漸成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調(diào)。到了唐代,女性妝容樣式有所豐富,但對唇妝的審美依舊是“朱唇一點桃花殷”。唐代政局穩(wěn)定,政治上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經(jīng)濟繁榮,建交國家眾多,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此時的女性美相應地呈現(xiàn)出雍容華貴的景象,即以胖為美。此外這種審美還和統(tǒng)治者血統(tǒng)有很大關系,唐代貴族中有鮮卑族血統(tǒng),崇尚武力,因此對健碩、豐腴的體態(tài)更為偏好。唐人把女性的豐腴視為嫵媚,女皇武則天容貌為“方額廣頤”,方額頭四方臉,長相端莊、富態(tài)甚至有些英氣,故而唐太宗賜名武則天為媚娘,這與唐時女人以胖為美、崇尚陽剛大方的審美標準是十分相符的。
“蛾眉”是唐代流行的一種妝容,張祜有詩“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描繪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怕脂粉污損了自己原本的天姿國色,只淡淡掃出娥眉朝見玄宗的場景。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圖2)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宮廷女性的姿容,寬額圓臉,體態(tài)豐腴婀娜,服飾明艷華麗,以朱砂色為主。加之高聳的發(fā)髻,輕透的披帛,顯得雍容華貴,落落大方,也充分體現(xiàn)了“盛唐氣象”。正是在國力強盛的背景下,形成了唐代女子熱情開放的性格,受胡風影響,衣著上盡顯女性的柔媚性感。而在妝容上,亦是絢麗多彩,唐代女子妝容精致,步驟順序與現(xiàn)在妝容一樣煩瑣(圖3)。從唐代的仕女陶俑中,更可以直觀感受唐代女子在濃墨重彩下所形成的別樣妖嬈。
圖2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縱46厘米,橫180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宋代統(tǒng)治者尚文,文人、士大夫階級居于主導地位,男性對女性美感的把握也被文人審美意識所左右,奠定了喜好典雅、平淡、內(nèi)斂的基調(diào)。宋代居于正統(tǒng)地位的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宋代理學不惜以禁錮人們的思想觀念為代價,來建立符合男權規(guī)則的禮教社會”,其中最為刺目的,莫過于對“三寸金蓮”的審美喜好,不僅在精神上實現(xiàn)對女性的絕對統(tǒng)治,在肉體上也予以壓迫。
宋代女性的妝容與唐朝相比,顯得要清新淡雅,在當時稱之為“素妝”?!疤一▕y”在宋代深受女性喜愛,這種妝容最初起源于南朝壽陽公主,“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jīng)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6]。汪藻“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云低映花如刻”,黃庭堅“珠簾繡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柳永“壽陽妝罷無端飲,凌晨酒入香腮”的詩句中都所表現(xiàn)。宋代女性妝容在沿襲前代的基礎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北宋皇后在原有的面靨、鵝黃、斜紅的位置飾以珍珠,我們在皇后像中可以見到,珍珠在當時相對難得,故而這一妝容的盛行也如曇花一現(xiàn)(圖4-7)。蘇漢臣《妝靚仕女圖》(圖8)中所描繪的女性,“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瘦小嬌弱,帶有一些削肩,體現(xiàn)出男性對女性“溫婉”的期待,也體現(xiàn)出宋人更傾心于纖巧、柔弱的女子,這也正是宋代女性審美的標準。
圖3 唐代婦女化妝順序圖(出自《中國歷代婦女妝飾》)
圖4 仁宗帝后像
圖5 徽宗帝后像
圖6 欽宗帝后像
圖7 高宗帝后像
圖8 宋代蘇漢臣《妝靚仕女圖》 縱25.2厘米,橫26.7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明清時期民間流行的女性美為“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萬莫張口”[7],可見清瘦的形體、精致的五官以及含蓄內(nèi)斂的氣質(zhì)是這一時期的主流審美。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淚光點點,嬌喘微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種對病態(tài)美感的喜好,正是明清人的審美標準。對寶釵的描寫是“臉若銀盆,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白皙的肌膚、明亮的眼眸、紅唇皓齒、蕙質(zhì)蘭心是當時美麗女子的象征,同時也是各個時代對于女性美感要求的共同之處。曹雪芹有詩“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模仿曹植《洛神賦》描寫警幻仙子的美麗,明眸皓齒,櫻桃小嘴。在白居易“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蘇軾“朱唇箸點,更髻鬟生彩”、岑參“朱唇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等詩詞中,都可見對美麗女子嘴唇紅潤小巧的描寫,如櫻桃模樣,嬌嫩迷人。歷代女性在畫唇時多不將嘴唇涂滿,以唇形中間部分為主,其余部分用妝粉遮蓋,以此突顯女子的韻味(圖9)。
總的來說,在封建主義根深蒂固的中國古代,女性的審美情趣多不是自發(fā)的,一是以男性審美為前提,二是受宮廷審美影響。正是對男性的迎合,使得女子不斷創(chuàng)造出更為有新意的妝容,即使在新時代的今天,這些審美情趣以及妝容種類對我們?nèi)杂薪梃b作用。如當下最為流行的咬唇妝,便是對古代女性唇妝的一種延續(xù),其目的都為了修飾唇形以表現(xiàn)出“櫻桃小口”。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崛起,新時代女性的審美不再僅局限于“女為悅己者容”,而是較之古代有一種更為健康的方式。不同的時代背景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標準,古代女性審美情趣的演變,從側(cè)面反映出一個時代社會的縮影。對鏡描眉梳妝,其實也在行古人之事,釋放愛美天性的同時,又令人思接千載,有所意會。
圖9 歷代婦女唇妝樣式圖(出自《中國歷代婦女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