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源
生活中,許多作家會將暖暖的親情化作筆尖留下的一抹抹痕跡,來記錄生命中的點點滴滴。池莉也不例外,她已為女兒亦池著有3本書,從女兒5歲時的《怎么愛你愛不夠》,到女兒青春期時的《來吧,孩子》,直至女兒碩士畢業(yè)后的《立》。她用一本本書,來撰寫著母親的深情、教育的理念,以陪伴女兒長大成人的歷程。
池莉曾在文中寫到:“我希望我的女兒,首先能夠從真實不虛的生活中懂得生命的意義。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種大事,勤儉是一種美德,心靜是一種大氣,寬容是一種真愛,知曉是一種最好,那天下還有什么功課她拿不到A的呢?”她所希望的品質,女兒都有,她沒期待的成績,女兒也給予了。亦池,16歲獨自出國留學,就讀于倫敦大學,此后更是一路高歌猛進,碩士畢業(yè)于英國頂尖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與克林頓、布萊爾等26位國家首腦以及15位諾貝爾獎得主是校友。如此出色,肯定離不開池莉的培養(yǎng)與引導。
從小,亦池就格外獨立。當別的孩子還在通過哭鬧、撒嬌來獲得關注與寵愛時,隱忍的亦池就已表現(xiàn)出格外的大度。同時,她還會在軍訓時照顧自己。由于學生過多,軍訓時床鋪不夠分,亦池也不爭不搶,主動睡地鋪。由于第一次長時間離開父母,水土不服、運動強度大,許多孩子紛紛病倒,身體本不強壯的亦池也拉肚子,得了過敏斑疹,她卻沒叫苦叫累,也沒打電話向媽媽訴苦。用池莉的話來說,這就是她的孩子。池莉一直堅持引導亦池戰(zhàn)勝環(huán)境,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在新環(huán)境中獲得自尊自信和友愛。正是這樣的觀念,從小亦池就不驕不躁,和同學們相處得十分友好,學習成績也十分出色。
池莉一直認為自己是與整個社會不協(xié)調的另類母親。她不贊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所以亦池在整個小學期間,從未晚過9點半睡覺,假如到點了還沒寫完作業(yè),池莉會為亦池向老師請假。同時,亦池曾經也是個琴童,學過鋼琴,但都是基于她的愛好,池莉從未強加要求,也沒讓她接受過早教、奧數(shù)課等。
當有些家長在擔心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會耽誤學業(yè)時,池莉卻鼓勵女兒多和小朋友接觸、玩耍。池莉認為:“一個人最需要學習和適應的,就是與人的相處。與人相處的能力包括識別人的慧眼,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這門功課如果成績優(yōu)異,那么她的生命就會擁有更多的自如和快樂。這一點,已經由我自己反證出來?!绷硗猓乩蛑灰锌站蛶畠喝ス珗@玩、爬山等,讓她盡可能接觸大自然,開啟她的感官世界,要她的眼睛、鼻子、耳朵和指尖都開放而敏感,善于感知和接受周圍的事物;激發(fā)她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讓她通過自己的感悟獲得豐富的知識,慢慢懂得并且學會愉悅、敬畏、喜愛、同情、憐憫、贊賞與愛。
池莉和亦池的父親因為愛情走在一起,然而當孩子出生后,卻發(fā)現(xiàn)彼此并不是很適合。但像所有母親一樣,池莉舍不得讓這么小的女兒就失去父親的陪伴,決定全力以赴地為了女兒與愛人重歸于好、相守下去。就這么過了十年,當亦池11歲時,池莉的婚姻再次亮起紅燈。雖然亦池特別尊重他人選擇,也懂得很多深明大義的道理,但池莉仍然擔心還有一年中考的女兒會受影響。所以她又一次為了女兒,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先簽訂離婚協(xié)議,同室分居。另外,池莉也用一種比較能讓亦池信服的方式告訴她:媽媽要安靜寫作,怕被打擾,所以需要和爸爸分房而睡。母愛對孩子的力量是無限的,但這兩年時間里,無疑對池莉來說是煎熬,她卻依然在堅持著給女兒一個溫暖的家。
終于,亦池憑著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競爭激烈的外國語學校。那年暑假,池莉帶著女兒去旅游,找好機會,才無比忐忑地將離婚的事告訴了女兒。沒想到,池莉還沒說完,女兒就打斷了她。其實她很早之前,就在家中看到了父母的離婚協(xié)議書,但她一直當自己不知道,因為她為了成全父母的苦心,不讓他們擔心,并且明確表示尊重父母的選擇。那一刻,池莉竟然有一時的羞愧難當,也為小小年紀的女兒擁有如此沉著的心態(tài)以及不凡的接受能力而驚嘆。
之后,池莉陪伴女兒成長。當亦池獨自出國,再到翻譯了媽媽的作品乃至出版,她一步步成長為池莉期盼的模樣。池莉把自己的育兒經定義為另類,實則不然,她更多的是將愛給予女兒,為女兒的天空創(chuàng)造最自由飛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