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雍正五年八月,皇帝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生氣源于一道奏折,有人稟奏雍正,說欽差大臣護送“蘇祿國貢使回國”,途經(jīng)蘇州時,受到地方政府公務接待,其中有“滿漢席”。
當時,宮中的宴席分為兩種,一種為“滿席”,一種為“漢席”,按規(guī)矩,滿席一般用于“萬壽圣節(jié)、元旦朝賀、公主、郡主成婚”等場合,而“文武會試入闈出闈宴,均用漢席”。而奏折中所謂的“滿漢席”,其實是當時江南官場興起的一種習俗,屬于大大超出規(guī)格的“三公消費”,怪不得雍正皇帝大怒,在奏折上批示“迎接貢使,款待失體”,并且要求蘇州巡撫陳時夏趕緊麻溜回復,到底是怎么回事?
皇上發(fā)火,后果嚴重。很快,陳巡撫的奏折來了,大意是說:皇上啊,滿漢席這個事情是有的,但是第一不是我準備的,是下面三個縣搞的;第二,因為貢使生病了,所以這飯就沒有吃,送去給他吃了。第三,不管他最后有沒有吃,反正我沒有吃。
“滿漢席”流行于江南,大概主要吃的是排場,所以袁枚在《隨園食單》里曾經(jīng)這樣抱怨:“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辈贿^,他大概想不到,在很多年之后,大清早就滅亡,“滿漢席”的名頭卻越來越大,并且升級為“滿漢全席”,最終以訛傳訛,今日的百度百科詞條上,“滿漢全席”一欄,居然赫然標注來自清朝宮廷。如果雍正爺泉下有知,不曉得會不會把那個建詞條的人,拖出去打屁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