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牡麗,魏婷,薛婷
本院新生兒科成立近二十年,收治了大量新生患兒。隨 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有機新生兒的孕周越來越小,體質量越來越輕,最小的僅有幾百克,住院時間越來越長。在喂養(yǎng)困難的情況下,為了維持機體所需,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是主要的醫(yī)療護理手段之一,給予長期靜脈營養(yǎng),輸入血管活性藥、脂肪乳等高滲刺激性藥物是不可避免的[1]。所以提高靜脈置管穿刺成功率,延長留置時間是現在新生兒護理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常規(guī)的外周靜脈置管存在穿刺成功率低、留置時間短,局部組織損傷嚴重的問題[2],為此,我們改用股靜脈穿刺置管,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患兒分成兩組,按照隨機數表法,隨機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60例,其中男37例,女 23 例,年齡 0~7 d,平均年齡(2.55±0.41)d;體質量2~4 kg,平均體質量(2.67±0.52)kg,低出生體質量兒28例,足月兒16例,巨大兒16例。對照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0~8d,平均年齡(2.73±0.58)d;體質量2~4 kg,平均體質量(2.31±0.72)kg。兩組新生兒性別、年齡、體質量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穿刺及使用方法
1.2.1 實驗組 股靜脈穿刺置管采用24#或22#直式靜脈留置針對患兒進行靜脈針留置。具體步驟為:①患兒取仰臥位在事先預熱好的輻射臺上,分開兩腿,褪去一側褲腿,并用大單包裹,并且取外旋、外展位,與軀干呈45°;②將穿刺部位墊高,使得腹股溝部位放平,并且使得大腿與膝關節(jié)呈直角,另一條腿伸直,采用清潔的尿布將外生殖器蓋在穿刺部位對側的大腿根部,防止排瀉的大小便污染穿刺部位;③用沙袋對膝關節(jié)部位進行壓迫,常規(guī)消毒術者左手食指及患兒股三角區(qū),臍窩為中心,連接臍窩與恥骨聯合上緣,臍窩與髂骨上緣的連線,作一垂直線,選取垂直線與腹股溝的交叉點下方1~1.5 cm作為穿刺點進行穿刺;④以15~20°角進行斜行穿刺,回血后,將套管送入血管,并退出針芯,連接肝素帽,采用3M的貼膜進行固定,并且對置管時間進行標記,并且連接采血針,選取真空負壓試管,將針頭插入試管抽取血液。采血完畢后,拔出采血針管,用1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沖管,再連接所需液體進行輸液。
1.2.2 對照組 采用其它外周靜脈如:頭皮靜脈、四肢淺靜脈進行穿刺置管。其他穿刺置管穿刺步驟同實驗組。
1.3 觀察指標 置管結束后,觀察比較兩組的穿刺成功率,靜脈留置時間的長短以及對局部組織完好。局部組織完好即指患者穿刺部位無肌肉組織的壞死、腫脹的情況發(fā)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一次穿刺成功56例,成功率93.3%,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120.52±13.25)h,明顯長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局部組織完好率98.33%,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穿刺方法的結果比較
在新生兒治療與護理過程中,直式留置針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醫(yī)療器械。由于新生兒患兒四肢短小,血管細小,血管充盈度差等原因,靜脈留置針后較難進行固定[3]。此外,剛出生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皮下的脂肪較少、胎脂多。新生兒頭部皮膚松弛,靜脈血管細小且淺表,給靜脈穿刺增加了較大難度[4-5]。選擇合適的穿刺置管部位,不斷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長留置時間,對于減輕新生兒的痛苦和減少患兒家屬的經濟支出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從醫(yī)院的角度來看,這一研究的開展也有利于避免因患兒皮膚壞死而造成的護理不良事件和護患糾紛,無形增加了醫(yī)院科室的社會效益[6]。
新生兒科常規(guī)外周靜脈穿刺置管方法,在給予患兒靜脈高營養(yǎng)及血管活性藥因藥物的pH及滲透壓高對血管刺激大,極易造成外滲,影響留置時間,甚至發(fā)生化學性靜脈炎,造成患兒皮膚組織壞死。而股靜脈血管管徑相對粗大,位置表淺,易于固定,股靜脈周圍無重要組織,遠離心臟,危險性小,股靜脈位于軀干相對中心部位,約束患兒手腳后,不易被抓掉[7],采用斜刺方法,成功率較高。尤其對于巨大兒以及需長期輸液的超低、極低早產兒在治療后期穿刺困難尤其適宜[8]。
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減輕新生患兒的痛苦,我們對實驗組新生兒選擇部位在股靜脈進行穿刺置管,對照組則采用外周靜脈進行穿刺置管。結果顯示,實驗組的一次穿刺成功為93.3%,雖略低于對照組的95.0%,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留置時間為(120.52±13.25)h,局部組織完好率也達到了98.33%,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此方法明顯提高了一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延長了留置時間,未發(fā)生因外滲引起局部壞死腫脹,拔管后導管末端未培養(yǎng)出致病菌。同時,在臨床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采用直式靜脈留置針行股靜脈穿刺置管還有其它方面的優(yōu)點。主要表現在:①在穿刺置管成功后可抽取生化所需的血液標本,再進行輸液治療。②在置管期間如需做生化檢查,可以先抽取1 ml血液丟棄,然后再抽取所需的血液送檢。③直式留置針易于固定,避免了因固定不當,被大小便污染而影響留置時間[9]。
綜上所述,新生兒采用直式靜脈留置針股靜脈穿刺置管方法能夠在保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同時,有效延長直式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且對新生兒的局部組織損傷較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馬玲,劉丹.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固定方法改進[J].護理學雜志,2015,30(15):53-54.
[2] 張玉霞,付朝陽,王海亞.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導致靜脈炎的護理干預[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6,22(5):706-708.
[3] 周洪梅.優(yōu)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4,20(34):119-120.
[4] 岳坤芬.股靜脈與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在兒科的應用比較[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0(19):86-87.
[5] 鄭曉燕,門倩倩,鄭超,等.直式靜脈留置針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在危重嬰幼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0):930-931.
[6] 楊莉,王忠英.改良后的股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在NICU中的臨床應用[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4,34(1):136-137.
[7] 黃麗亞.新生兒靜脈留置針的新方法及其靜脈炎的護理干預[J].當代醫(yī)學,2015,21(9):116-117.
[8] 郭麗萍.提高嬰幼兒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的護理體會[J].護理研究,2013,27(18):1882-1883.
[9] 易海蓮,陳冬梅,文艷林,等.新生兒靜脈留置針不同穿刺部位對留置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8):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