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古老文明雖然對世界上人群的分化過程理解各不相同,倒是都認為人類同出一源
劉勃
《史記》從黃帝講起,宋代就有不少學者對此表示過不滿:儒家的經(jīng)典《尚書》,第一篇是《堯典》;孔子的語錄《論語》,最后一篇叫《堯曰》。堯舜之前的事,孔子都不講,你司馬遷干嘛多事?
不像現(xiàn)代人,他們不知道世界上有兩河、有埃及,也不知道印度歷史有多長。所以華夏最古老也最優(yōu)越,這種文化自信真是杠杠的,也就沒有現(xiàn)在許多人的那種焦慮感,丟掉個幾百年不談,也沒啥舍不得。——換個角度想,華夏文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這個問題很有趣,但如果關注點是當下的現(xiàn)實,倒也確實未必很重要。人家要是鐵了心瞧不起你,你證明自己開化最早也沒用。比如堅信“厲害了,我的歐”的黑格爾,就曾悍然宣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所謂“歷史開始于中國和蒙古人,神權專制政體的地方”。只是按照他老人家的邏輯,中國最古老而從未發(fā)展過,所以中國最差勁。
其實司馬遷自己也說,關于黃帝的事,段子太多不靠譜。但他還是要從黃帝寫起,接下來是顓頊、帝嚳,當然是有用意的。
先看帝嚳。《殷本紀》寫,商朝的始祖契,母親是帝嚳的次妃;《周本紀》寫,周人的始祖稷,母親是帝嚳的元妃。這樣,帝嚳成了商人和周人共同的祖先,而周人嫡出商人庶出,特別符合西周以來,商周融合而以周文化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政治需求。
再看顓頊。治水的大禹,是顓頊的后代,然后《秦本紀》《楚世家》《越世家》《匈奴列傳》……告訴你,他們統(tǒng)統(tǒng)都是顓頊的后代。秦在西,楚在南,越在東南,匈奴在北,就是說顓頊撒種子的時候是只撒周邊,不撒中央。
實際上就是,傳統(tǒng)上被中原諸夏認為比較落后,比較野蠻的族群,統(tǒng)統(tǒng)被算成了顓頊的后代。
這下才有請黃帝出場了。黃帝有二十五子,但大老婆嫘祖,就生了倆:弟弟叫昌意,是顓頊的爸爸;哥哥叫玄囂,是帝嚳的爺爺。所以不管帝嚳系統(tǒng)還是顓頊系統(tǒng),都是黃帝的后代,說到底大家都是一家人啊。
曾有臺灣學者花大功夫證明,古代只認為歷代帝王是黃帝之后,但并沒想到他是整個族群的祖先。但別忘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戰(zhàn)國以來也是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所以推出黃帝是華夏始祖的觀念,也就是拐個彎的事情。
要找一個總爸爸,倒也不是中國人獨有的思維。
希臘神話里講:神降下災難,把人類幾乎毀滅了,只留下丟卡利翁和皮拉一對夫婦。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希倫,是希臘各族裔的祖先;一個安菲克提昂,是希臘以外所有民族的祖先。這么說起來,希倫就相當于我們這里的帝嚳,安菲克提昂就類似我們的顓頊。
再比如《圣經(jīng)》里面,大洪水毀滅人類,就剩下挪亞一家。挪亞的三個兒子,閃、含和雅弗,大致說分別是亞、非、歐三洲的人類的始祖。因為《圣經(jīng)》里,挪亞曾詛咒含的后代要給閃和雅弗的后代當奴隸,這后來甚至成了歐洲人販賣黑奴的理論依據(jù)。
也就是說,各古老文明雖然對世界上人群的分化過程理解各不相同,倒是都認為人類同出一源。
反而是進化論出現(xiàn)之后,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不但得到了格外的強調(diào),而且披上了科學的外衣。
現(xiàn)在占優(yōu)勢的看法,人類起源于非洲,后來慢慢足跡遍及全世界。當今這個小小寰球上的七十億人,只需要上溯到十萬年前,就可以找到共同的祖先,膚色差異什么,只是微不足道的表象,種性、基因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種說法,固然是政治正確,但極大可能,也剛巧就是事實,這可真是一挺美好的事兒。
(作者系大學教師、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