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
顧愷之傳世至今的畫作有四幅,《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圖》《斫琴圖》。這四幅作品雖都不能確定為顧愷之的親筆真跡,卻都可以確信為唐宋時期的臨摹版本。既是臨摹,必會忠實原作,并盡力做到形神兼?zhèn)?,所以通過臨摹本也可一窺原作之風采?!俄角賵D》不及《洛神賦圖》名重于畫史,也不如《女史箴圖》和《列女圖》所具有的代表性,但另有特點。《斫琴圖》描繪的是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制琴的場景,除了畫作引首寫有“斫琴圖”三字以外,并無其他文字說明。本圖一改顧愷之其他三幅作品以文學典故為背景題材,注重故事演進,表達道德倫常主題觀念,而是著重強調人物場景的描繪。構圖上,也不似以往作品注重故事連貫性和時間遷移的特點,反呈現(xiàn)制琴的場景,空間布局淡化了人物關系的連續(xù)性。畫面中的十四個人物,或畫線,或制弦,或斷板,或調音,幾位侍者或執(zhí)扇,或捧場,或助理,或旁觀。畫作中描繪的人物均舒眉長目、面容修靜、氣宇肅穆、風度雅致,應為文人雅士。人物衣紋線條細秀挺勁,如春蠶吐絲。既傳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也恰到好處地把握了人物的內在性情。亦如畫面右首上方的文士獨坐席中,右手食指在木架琴弦上輕輕撥動,目光下視,全神貫注做傾聽狀,定音調律的專注神情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人物神態(tài)的刻畫正是顧氏一貫風格:寫實、生動,極具張力。
《斫琴圖》不僅具有卓越的繪畫藝術魅力,在研究古代制琴工藝歷史上也極具價值,是重要的文獻圖譜。從畫中分析,魏晉時期的制琴工藝已經非常規(guī)范和完善了。琴面、琴底兩塊板面清楚分明,琴底開有龍池、風沼,充分說明當時琴的構造形制是由挖薄中空的兩塊木板上下拼合而成。畫中琴面板和底板的結構形制,對研究古琴、鑒別古琴有著極大的價值。畫中描繪的兩種古琴,均為全箱式,琴身有額、頸、肩的區(qū)分。但基本上與漢代彈琴陶俑中的琴形大體類似。河南鄧縣出土的北朝彩繪畫像磚《商山四皓圖》、陜西三原李壽墓線刻壁畫中都有類似樣式的古琴形象,這是古典制琴技藝的傳承。
《斫琴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宋代臨摹本,絹本設色,縱有九寸,橫為四尺。畫上鈐有“宣和中祕”“柯氏敬仲”“孫承澤印”“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藏印。自北宋內府以來,本圖卷流傳有序。是迄今唯一描繪制琴過程的圖譜,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以樂器制造為內容的繪畫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