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巧波 朱永萍 肖春燕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廣西柳州市 545007
薄壁結構是由薄板件通過沖壓工藝形成不同形狀,并通過連接工藝組成的結構,能以較小的重量和較少的材料承受較大的載荷,因其良好的力學性能和輕量化特性,在車體結構中被廣泛應用。薄壁結構與傳統(tǒng)工程結構在力學性能上存在較大差異,其截面形狀具有不對稱性且壁厚相較于截面尺寸占比很小,在載荷作用下除了整體變形外還存在局部變形的情況。本文通過薄壁結構理論研究,識別結構的幾何形狀和材料特性對剛度和輕量化方面的影響,方便在車身設計過程中,能夠使用更少的重量,得到更為優(yōu)異的結構性能,同時減少反復嘗試的時間。
根據材料力學剛度影響要素,我們很容易推導出結構彎曲剛度公式:
KB=fi×E×I
其中,fi是系數,與結構的邊界約束條件、作用位置有關,不同約束條件的fi值見表1;E是材料彈性模量,與材料有關,比如鋼鐵、塑料、鋁合金;I是慣性矩,與截面形狀,材料厚度有關。
在常規(guī)車身結構設計過程中,結構邊界條件相對固定,因此,可以通過選用彈性模量E更高的材料或者優(yōu)化截面慣性矩I來提高結構彎曲剛度,而對于以鋼材為主的車身結構,在車身結構設計過程中,則需要重點提升截面慣性矩來提高結構彎曲剛度。
截面慣性矩是影響結構承載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據慣性矩知識,矩形薄壁結構和圓形薄壁結構的慣性矩如下:
(1)對于矩形薄壁截面(如圖1),
由于料厚t相對于矩形高度h和寬度b很小,我們將公式進行近似處理:
表1 典型結構梁的最大撓度和系數
圖1 矩形薄壁截面
其中b,h分別為薄壁梁截面厚度t中線處的寬和高。
(2)對于圓形薄壁截面(如圖2),同樣做相似處理:
圖2 圓形薄壁截面
其中,d為為薄壁梁截面厚度t中線處的直徑。
由結果可知,對于矩形截面,腔體的高度h對慣性矩影響較大,其次為材料厚度t,腔體的寬度b對慣性矩影響較小;對于圓形截面,腔體直徑d對慣性矩影響較大,其次為材料厚度t。
相同材料條件下,結構的重量和結構截面的材料面積成正比,從輕量化角度考慮,我們需要提高結構截面的效率,為此我們引
由于d t,所以t^2/8相對于d^2/8言占比非常小,因此增加d可以明顯提高截面慣性矩效率,增加t效果不明顯。
薄壁梁結構和理想梁結構在受到集中載荷作用下的彎曲變形過程中,理想梁結構通過彎矩來影響結構變形,而薄壁梁結構除受到彎矩作用外,在載荷作用點附近還會產生局部變形,這種局部變形會導致薄壁梁結構剛度變弱,并且出現局部應力。
薄壁梁在受到集中載荷作用時,其變形量等于對應的理想梁變形量加上其截面的局部變形量,可等效視為兩組彈簧的串聯(lián)關系,如圖3所示的矩形薄壁梁結構,其截面局部剛度公式為:
圖3 薄壁梁結構局部變形圖示
以圖3(a)為例,假設L=1500mm,h=b=100mm,t=0.8mm,E=207000N/mm2,I=5.33×105mm4;
系統(tǒng)剛度為:N/mm
由于薄壁梁結構存在局部變形,使得其實際剛度只有理想剛度的2%。因此,需要通過局部結構優(yōu)化來改善剛度,常用優(yōu)化方法有增加局部加強件,將載荷引到側壁,增加貫穿腔體結構,減小載荷面尺寸,增加筋條等。
薄壁結構理論的扭轉剛度公式與彎曲剛度公式相似,表達如下:
其中,fi是系數, 與結構的邊界約束條件、作用位置有關;G是材料的剪切剛度模量,與材料有關,如鋼鐵、塑料、鋁合金;Ip是極慣性矩,與截面形狀,材料厚度有關。
與彎曲剛度理論相似,在車身結構設計過程中,則需要重點提升截面極慣性矩來提高結構扭轉剛度,薄壁結構截面形狀一般分為閉環(huán)和開環(huán)兩種,如圖4所示,兩種截面形式的極慣性矩不同。對于任意形狀閉環(huán)截面和開環(huán)截面的極慣性矩為:
圖4 任意形狀開環(huán)和閉環(huán)截面
其中,A為閉環(huán)中線所包圍的面積;S為材料中線的長度;t為薄壁結構厚度;
由以上理論公式可知,閉環(huán)截面的極慣性矩與材料中線所包圍面積的平方成正比,與料厚成正比,與材料中線長度成反比;開環(huán)截面的極慣性矩與料厚的立方成正比,與材料中線長度成正比。由于料厚t相對于A和S來說很小,因此在相同條件下,閉環(huán)截面的極慣性矩遠大于開環(huán)截面的極慣性矩,即閉環(huán)結構扭轉剛度遠高于開環(huán)結構。
任意形狀閉環(huán)截面和開環(huán)截面中,其材料面積A材料=S×t,因此:
以此對照,看看我們的出版專業(yè)碩士,幾乎沒有門檻,985在辦、211在辦,二本在辦,三本也想辦。結果自從有了出版專碩,我們的學術碩士質量明顯下降,有的學校甚至招不到學生。
可見,在相同材料面積的下,對于閉環(huán)截面,改變A/S,即改變截面形狀可以有效提高截面的極慣性矩效率,根據幾何原理,A/S比值由大到小分別為圓形,正六邊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對于開環(huán)截面,只有通過增加料厚才能提高極慣性矩效率。
由前文的薄壁結構的剛度理論我們可知,相同的材料面積,當把材料遠離中性軸后,可以提升結構的慣性矩,彎曲剛度隨之增加。那么把材料無限遠離中性軸后,我們是否可得到非常大的彎曲剛度呢?
結果必然是否定的,實際上,給細長桿或薄壁腔體施加一個載荷,載荷逐漸增加,當載荷很小的時候,細長桿或薄壁腔體的變形與載荷成正比,但當載荷超過某一值的時候,由于在軸線或柱面的垂直方向出現大量橫向緊縮,導致結構無法維持原有特性的平衡狀態(tài),最后出現崩潰,這一現象稱為屈曲,出現屈曲時的載荷稱為屈曲載荷,出現屈曲時的應力稱為臨界屈曲應力,臨界屈曲應力取決于板的寬厚比b/t。
在薄壁理論中,薄壁板在受到壓力載荷時,局部區(qū)域由于發(fā)生屈曲現象會降低整個結構的承載能力,如果我們能夠提高屈曲區(qū)域的臨界屈曲應力,就可以有效提高整體結構的承載能力。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將臨界屈曲應力公式進行變形:
圖5 屈曲應力與寬厚比關系
其中:k為屈曲系數,與約束邊界條件和受力情況有關,如圖6所示;E為是材料彈性模量;μ為材料的泊松比,與材料有關;b為板的寬度;t為板的厚度。
由變形公式我們可以得到3個要素,其中:
(1)(k)為屈曲系數,可以通過增加翻邊,增加筋條等方法進行優(yōu)化;
(2)為面剛度系數,與材料,腔體填充物有關;
(3)與面的寬厚比有關,可以通過增加局部料厚,增加筋條,減小面寬度進行優(yōu)化。
在車身結構中,車身外覆蓋件也是車身的重要組成部分。車身外覆蓋件一般為尺寸較大且厚度很薄的平面或曲面,我們稱之為薄壁面板。薄壁面板在受到面法向的局部載荷過程中,初始階段載荷和變形關系是線性的,當載荷超過一定值后,薄壁面板會發(fā)生曲率反轉現象(油罐現象),油罐現象也屬于屈曲現象。例如我們在考量頂蓋抗凹性的時候,通過拇指按壓頂蓋,初始時頂蓋變形隨按壓力增加而增加,當按壓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頂蓋突然出現局部塌陷的問題,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我們需要設法提高薄壁面板的面法向剛度。
薄壁面板的面法向剛度公式為:
其中,B為常數;E是材料的彈性模量;μ是泊松比;t是薄壁的厚度;L1,L2為矩形薄壁面板尺寸;HC為冠高,冠高
車身結構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雖然通過理論分析難以得到精確的剛度結果,但仍希望工程師具備薄壁理論分析能力。在設計前期階段,充分理解結構設計要素和剛度、強度、輕量化之間的關系,根據結構使用情況,靈活運用薄壁結構理論知識進行定性分析,設計出合理的截面形狀、尺寸及結構搭接方式,在設計后期,再通過計算機輔助仿真進行定量計算來驗證設計方案,從而避免盲目設計,進而減少重復驗證次數,并能夠使用更少的開發(fā)投入和開發(fā)時間,得到更為優(yōu)異的車身性能。
圖6 不同約束條件下面的屈曲系數
邊界條件 面邊緣自由度 邊緣約束示意圖SS簡單支撐 無位移可旋轉Flxed固定約束 無位移無旋轉Free自有狀態(tài) 可位移可旋轉
圖7 薄壁面板在面法向載荷下的變形
表2 提高面法向剛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