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雷虎 圖 |阮傳菊 插畫 |谷苗 編輯|吳冠宇
清晨的茶山云霧繚繞,如墜仙境。
雅安這個名字,對于驢友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它是“最美景觀大道318國道”出成都之后穿過的第一座城市。很多朋友做川藏路書時都會記住雅安這個名字。因為雅安“三雅”:雅魚、雅雨和雅女。而我們來到雅安,卻是因為“三雅”之外的“雅茶”。
上一次來318國道時,是蜜月旅行,艱苦的川藏線差點讓蜜月旅行變成了分手之旅。這一回重走318,正值騎行進藏高峰的開始之時。菜叔開著車,小伙伴們聽著歌,我看著窗外的騎行者。
“尋茶五人組”分布在不同的年齡段,70后、80后、90后,每一個人都帶著鮮明的時代烙??;每個人找尋的東西不盡相同:“找茶人”菜叔和校長試圖用他們的“茶味蕾”尋找心中理想的生態(tài)茶,畫家谷苗想用畫筆記錄尋茶路上的“真與美”,而老婆與我則力圖用鏡頭與鍵盤記錄“在路上”的生活——我們都“各懷鬼胎”,但這不妨礙我們坐進同一輛車里。
車出雅安市名山縣高速收費站,菜叔十年前有過一面之緣的朋友全哥早已在路口等待。全哥指了指公路旁那座云蒸霧繞的山說那就是我們的目的地——蒙頂。
蒙頂 ?攝影師老婆已經(jīng)開始拿出長槍短炮“咔嚓、咔嚓”,而我則把眼前的蒙頂和仙俠小說中的蜀山扯到了一起。菜叔一踩油門,車“嗖”的一聲向蒙頂飛去,就像《蜀山劍俠傳》中劍仙一掐劍訣御劍飛行上蜀山一般。
晚上在臨近山頂一家名叫“知青茶場”的客棧住下。上世紀60年代,蒙頂山來了一批“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他們在此恢復了蒙頂山中斷多年的種茶傳統(tǒng)??蜅=小爸嗖鑸觥保且驗榭蜅V魅说母赣H,就是當年的知青。蒙頂山的知青茶場開起來,老知青也在此結(jié)婚生子扎根。幾十年過去,中斷的蒙頂山種茶傳統(tǒng)得已延續(xù),知青卻已經(jīng)老去,知青茶場也不在了,但“知青茶場”卻變成一家客棧,以另一種形式延續(xù)生命。
我們住在“知青茶場”的二樓,推開窗戶往上看,我們已經(jīng)在云層之上,原本高聳入云的蒙頂山已經(jīng)成為了小土丘。往下看,一片青翠的茶園中有一位頭頂草帽的老人正哼著歌兒采著茶,他便是“知青茶場”的老主人,渾然不知他采茶的身影裝飾了我們的風景。
攝影師想拍蒙頂日出,菜叔想體驗高山云霧茶生長的環(huán)境,大家一拍即合。凌晨五點起床,進蒙頂山之巔看風景。我們選擇了一條名為“天梯”的山間小道上山。“天梯”1400多級臺階沖霄而上,兩邊高大的松樹如列隊的士兵。我們行走在天梯之上,就像走在朝圣天路。
但很遺憾,這條“朝圣天路”沒能行進到底,在走到一半時,太陽掙脫云層掛在了半山腰上,我這以找茶之名看風景的“冒牌找茶人”登蒙頂看日出的希望破滅,但“正宗找茶人”菜叔和校長卻非常興奮。因為視線穿過“天梯”兩邊的松樹,他們發(fā)現(xiàn)在樹林與云霧中隱藏著大片高山茶園。
茶園頂上有直通山頂?shù)睦|車在穿梭,茶樹間有早起的茶農(nóng)正在采茶、鋤草,蚊蟲圍著茶樹打轉(zhuǎn),試圖品嘗芽尖朝露,蜘蛛早已在“八卦陣”靜候“快遞”上門……
蒙頂山的“天梯”,據(jù)說有1430級。
沒到山頂已經(jīng)日出,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繼續(xù)登頂。因為登山路上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抽絲剝繭地解開“蒙頂茶之迷”。
差不多登頂時,路前方出現(xiàn)一家氣派的寺廟。十來棵合抱粗的綠杏環(huán)繞,金碧輝煌的寺廟在巨大的銀杏樹下顯得小鳥依人。
我們闖入寺廟試圖找和尚談茶論道,但銀杏樹下只見茶桌不見僧,寺廟也并未供奉佛像,只供奉了一個白胡子農(nóng)夫。走近仔細一瞧才恍然大悟,農(nóng)夫名為吳理真,是史料中第一個將野生茶樹人工栽培的人,他影響了茶葉發(fā)展軌跡,奠定了蒙頂山在茶山中的超然地位,因而被稱為“茶神”供奉在寺廟中。而這寺廟名為“天蓋寺”,便是僧人們負責品茶鑒茶的地方。
“要弄清蒙頂山茶,就不能不說蒙頂山的僧!”我想起了前一天尋訪過的一位名叫楊天烔的茶人和我們說過的話。
楊天烔先生是上世紀50年代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的高材生,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蒙頂山,成為恢復蒙頂山茶葉生產(chǎn)的知青。楊天烔老先生退休后一直致力于蒙項山茶文化研究,編撰了一本名為《蒙頂山茶事通攬》的書?!睹身斏讲枋峦〝垺酚涊d了流傳在蒙頂山間僧與茶的故事:蒙頂山向來就有僧人制茶的傳統(tǒng),而且蒙頂山各個寺廟在唐宋時期就形成了分工協(xié)作制茶的傳統(tǒng)。蒙頂山鼎盛時期山中有30多間寺廟,有的負責采茶,有的負責制茶,而有的負責鑒茶……
為何最重要的鑒茶職責交給天蓋寺僧人來完成?因為這里不僅供奉有“茶神”吳理真,更因為天蓋寺后有一汪清泉與幾株御茶樹:走過天蓋寺后蜿蜒的石徑,路邊突然出現(xiàn)一眼口徑約30公分的古井,井名“甘露”。欲取甘露井水泡茶,但走近古井卻被鎮(zhèn)住了——古井上壓了一面龍紋井蓋,蒙頂山山民說這古井通靈,只要掀開井蓋就會引來大雨,因而古井長期用龍紋井蓋封印。
甘露井水有龍紋封印不可飲,便繼續(xù)前行。行不過百步,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山間盆地,磚石砌起的高大圍墻圈養(yǎng)著幾株看似營養(yǎng)不良的古茶樹,別看它們其貌不揚,卻是進貢皇帝的“御茶樹”。我欲進御茶園采御茶,剛要翻身進入圍墻就被一雙直勾勾的眼睛盯上——一只吊睛白額大蟲正欲把我撲倒。當然,這大蟲只是石老虎。就像甘露井上的龍紋井蓋護住甘露井水一般,石虎不言,但某種意義卻守護了這片茶園。
如果甘露井上沒有龍紋井蓋,御茶園沒有石虎守衛(wèi),憑每天上山的洶涌人群,甘露井還不得底朝天,御茶園還不得被連根拔起——石龍不能生云,石虎不能生風,但卻勾起了茶人對自然的敬畏。
悠長的石徑遠上蒙山巔,石徑兩旁皆茶園。石徑開辟了多少年,茶園存在了多少載,沒有人知曉。以前,寺廟的和尚們聽著鐘聲挑著水走過這石徑,累了就隨便采一片茶葉咀嚼回甘解困。如今,尋茶者端著相機、握著手機尋蒙頂茶而來,每走幾步就拿相機取個景發(fā)朋友圈——對茶的愛穿越古今,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
領(lǐng)隊菜叔似乎對蒙頂山的寺廟情有獨鐘,比出家人還虔誠,一路開車加步行又把我們引入了一處名為“永興寺”的佛家叢林。與我們在其它地方見到的香火鼎盛的寺廟不同,蒙頂山的寺廟似乎要把“佛門清靜地”幾個字進行到底。
永興寺始建于西晉初年,雖然幾經(jīng)興廢,如今只剩下幾位僧人,但不改千年古剎風范。幾株枝繁葉茂的銀杏隨風搖擺,飄下的葉片墜落到寫有“五峰禪林”四個大字的牌坊上后,最終鋪在寺門口,只一個照面,古剎禪意立馬撲面而來。
菜叔擾佛門清靜不是想度入空門,只是為了尋找一位法號為普照的師父,她是這寺廟的二師父,據(jù)說種得一手好茶,菜叔心里無僧俗之分,在他心里天下茶人一家親。
這時,一位身著紅色僧袍的藏傳佛教師父也跨入永興寺。師父名叫阿聰,是甘孜州塔公草原上塔公寺的云游僧,雖然漢傳、藏傳佛教派系不同,但進了寺廟就是佛門。
阿聰師父求法,菜叔問茶,二人同時在永興寺第二重大殿和普照師父不期而遇。普照有著陽光普照般的笑容,她手指了指頭頂上的第三重大殿,又指了指一間幽暗的禪房對我們說:“你們先去拜拜觀音菩薩,我去打水泡茶!”
我們拜完觀音時,普照師父正拎著開水瓶從伙房走出來?;锓块T口寫了兩聯(lián)禪機滿滿的對聯(lián):掃來竹葉煮茶葉,劈會松針煮才根。這讓我情不自禁想起唐伯虎的《桃花庵詩》: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無論是紅塵中飲酒的唐伯虎,還是在佛門中煮茶的普照師父,在哪里心有所屬,哪里就是心安之處。
永興寺是蒙頂山諸多寺廟中最早修建的寺廟之一,我們向普照師父求證永興寺制茶的歷史,希望能豹窺一斑地發(fā)現(xiàn)蒙頂山“禪茶”端倪。
▲ 一小框茶青就是一個茶農(nóng)一下午的勞動所得
▼ 二師父邊泡茶邊和我們聊她做茶經(jīng)驗
普照師父笑而不答,只招呼我們吃茶去。永興寺制茶可能有很久的傳統(tǒng),但是這傳統(tǒng)似乎沒有延續(xù),她十歲就在此出家,做茶20多年,基本上都是自學成材。每年2月到5月,她會制作一些茶葉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一杯茶下肚,阿聰師父也來了興致,拿出布包給我們每個人發(fā)禮物結(jié)佛緣。和漢傳佛教普照師父結(jié)緣,是一杯她親制的紅茶;與藏傳佛教阿聰師父結(jié)緣,是他云游時化緣得來的巧克力。相同的人總會相遇,而茶是穿針引線的媒介。
從蒙頂山驅(qū)車而下,我們偏離主干道,只為尋找一座名為千佛寺的禪院。菜叔是個茶葉偏執(zhí)狂,聽聞蒙頂山寺廟各司其職,負責茶葉不同的生產(chǎn)工序后,就決心探尋禪茶之秘。一路每走幾十米停一次車問一次山民,終于看到了千佛寺的指示牌。
但看到指示牌時,所有人都傻眼了。在我們印象中,通往佛寺的路,都是康莊大道,但眼前卻是一曲羊腸小路。茂盛的竹林伸出手臂遮蔽了小路上方的空間,讓這通往千佛寺的路似乎成為了一條綠色的時空隧道。道路的另一頭果然別有洞天,幽徑入禪林,有芭蕉出墻,有古樹參天。
住持名為玄靜,18歲來此出家。玄靜師父主持的千佛寺讓人有遺世獨立的感覺,為什么感覺這寺廟和別處不一樣,我們也說不出來,只能向玄靜師父請教。
他指了指大雄寶殿里的佛像,又指了指正對著大雄寶殿的韋馱殿說:“這大雄寶殿的佛,莊嚴肅穆的樣子,和其它的寺廟不一樣吧?這韋馱殿的格局,其它寺廟很少見吧?”
這時我們開始仔細觀察大雄寶殿中的佛,佛雖然慈眉善目,但眉目間有種威嚴和神采;韋馱殿雖然供奉著佛像,但整個殿堂的造型就完全是一個和大雄寶殿相對的戲臺。
看到我們看出了端倪,玄靜師父覺得我們?nèi)孀涌山蹋_始和我們談佛論道。以前佛教造相的師父和現(xiàn)在雕佛相的完全是兩種人?,F(xiàn)代雕佛像的很多都是美院科班出身,他們的雕工無可挑剔,但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他們的佛雕得有多么美,卻總?cè)狈Ψ鸬哪欠N肅穆莊嚴。為何?現(xiàn)代工匠造像手上有技,心里不虔誠,只把這當成掙錢的工作;古代工匠造相,首先必定是信徒,造相對他們來說首先是對佛的供養(yǎng)——一言中的,說破了工匠精神的精髓。
玄靜師父今年只有四十多歲,但一手主持修復了千佛寺的諸多殿堂。在修復千佛寺時,他特地修建了一座如戲臺一般的韋馱殿:佛教本質(zhì)不是要讓人敬而遠之,以往的佛教為了教化世人,寺廟中會經(jīng)常請戲班子來唱戲,把佛經(jīng)教義更通俗化地讓百姓讀懂,修一座如戲臺的韋馱殿的目的,是為了讓寺廟回歸初心,以戲弘法,以戲娛佛,教化世人。
在玄靜師父眼中,禪茶的目的,與韋馱殿的目的異曲同工。在川茶中,流傳著蒙頂山禪茶之說,在古代蒙頂山有佛寺30多處,有的采茶,有的制茶,有的護茶,有的品茶,有的管理茶,各個寺廟分工協(xié)作,讓蒙頂山禪茶生生不息。我們向玄靜師父求證這件事情。玄靜師父說:“我不知道這事,要問我這件事,除非我能穿越到唐朝。解放后有一段時間,蒙頂山曾經(jīng)一個僧人都沒有了,蒙頂山禪茶的歷史有誰知道?是和尚做的茶就叫禪茶嗎?心中有禪,吃禪茶何需來寺廟?”
要了玄靜師父的微信,打了小算盤:下回寫書時住在廟里,鐘聲,誦經(jīng)聲,鍵盤聲,聲聲入耳。
采摘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