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姐姐
“哆啰啰,哆啰啰,寒風(fēng)凍死我,明天就做窩?!?/p>
這句話大家一定很熟悉,是寒號鳥的臺詞。故事中懶惰的寒號鳥,貪玩貪睡,暖和的時候不做窩,結(jié)果在天冷的時候被凍死了。
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里有這篇課文《寒號鳥》,可可豆也常在其他的兒童書里看到這個故事。大家有沒有注意,這些地方出現(xiàn)的寒號鳥是什么樣子的呢?
奇怪,奇怪,真奇怪!這些書上畫的都是寒號烏,為什么差距卻這么大呢?這神秘的寒號鳥,到底長什么樣子呢?
寒號鳥不是鳥
《寒號鳥》這個故事,最初源自一篇寓言故事,最早見于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十五,是這樣記載的——
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dāng)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北戎辽疃瑖?yán)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雛,遂自鳴曰: “得過且過。”
這段文言文的前面三句講了寒號鳥的特征,后面幾句是作者寫的故事。
動物學(xué)家們用現(xiàn)代的動物分類一對比,咦,這陶宗儀對寒號鳥的描述完全符合復(fù)齒鼯(wu)鼠的特征呢!
也就是說,寒號鳥根本不是鳥,而是 種哺乳動物。
鼯鼠是什么
那么鼯鼠又是什么? (這位同學(xué),請你先從震驚中醒過來!)
鼯鼠生活在針闊葉混交林里,是松鼠科的一員。它的前后肢之間有皮膚薄膜相連,就是飛膜。這種飛膜可以撐開,起到類似滑翔翼的作用,能幫助它滑翔數(shù)十米,松鼠科特有的大尾巴則可以幫助控制方向。但是飛膜畢竟不是翅膀,無法產(chǎn)生足夠的升力,因此鼯鼠只能在樹木和陸地中間滑翔,而不是真正意義的飛行。松鼠科擅長跳躍,鼯鼠也是如此,它可以像松鼠一樣長距離跳躍。
鼯鼠是夜行性動物,如果有燈光照到它,它就會原地不動。這樣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蝙蝠?實際上它們連遠房親戚都算不上,親緣關(guān)系非常遠。鼯鼠是嚙齒目,而蝙蝠是翼手目。鼯鼠的前肢是類似老鼠那樣的小爪爪,而蝙蝠的“手指”特別長,已經(jīng)進化成了翼膜的“傘骨”。而且呢,蝙蝠是真的會飛,也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而復(fù)齒鼯鼠只會滑翔。 [更多關(guān)于蝙蝠的知識,請大家翻看《課堂內(nèi)外》(小學(xué)版)2018年第3期《“蝠”到了》]
到底懶不懶
課文里的寒號鳥因為貪玩懶惰不做巢,最后被凍死了。復(fù)齒鼯鼠真的有這么懶嗎?
復(fù)齒鼯鼠確實是住在巢里,但它們并不懶。它們一般在高大的樹上或者巖壁的縫隙、空穴里筑巢。冬天它們會用草遮擋住洞口御寒,巢里睡覺的地方還會墊上草來保暖,真是一種精致的小動物呢!
相反,課文中說到辛勤筑巢的喜鵲,實際上并不會為了過冬而筑巢。也不是說喜鵲特別懶,而是鳥類筑巢的真正目的是繁衍后代。
那鳥類怎么過冬呢?一般有兩個選擇。有些鳥兒會飛去暖和的地方,比如大家熟悉的大雁南飛。不飛走的鳥兒,又有什么神秘的方法過冬呢?有些會聚成一群:擠擠更暖和嘛。大部分會“奓(zha,張開)毛”,就是讓羽毛蓬松起來,通過增加羽毛之間的空隙來保暖,相當(dāng)于讓自己那一身服帖的羽毛變成一件羽絨服。所以大家會發(fā)現(xiàn)冬天的喜鵲和麻雀都比較圓,一方面是因為需要囤積脂肪過冬確實長胖了,另一方面就是“奓毛”了。
不是鳥,偏叫“鳥”
現(xiàn)在大家最關(guān)心的問題應(yīng)該就是,既然根本不是鳥,為什么偏偏要取個“寒號鳥”的名字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古人對動物的分類跟我們現(xiàn)在不同。
現(xiàn)代有一個專門的學(xué)科叫分類學(xué),它研究生物類群間的異同以及異同程度,闡明生物間的親緣關(guān)系、進化過程和發(fā)展規(guī)律,并給生物命名。在動物方面,現(xiàn)在國際通用的規(guī)范動物學(xué)名,遵照的是在1958年形成的《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
很多動物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俗稱。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qū),甚至可能只是翻過一個山頭,人們對同一種動物的稱呼就變了,會發(fā)生“大水;中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的情況。
有了分類學(xué),全世界的動物學(xué)家都用同一套法規(guī)來給動物分類命名,這樣,大家一看歸屬就能大致了解某個動物的基本特征。比如咱們說的這個復(fù)齒鼯鼠,被歸為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嚙齒目松鼠科。了解了分類,大家就算不知道它有飛膜或者晝伏夜出這些特征,也能用咱們熟悉的松鼠來大概想象一下它的樣子,而不至于誤認為它是鳥了。
說了這么多,你看,這種分類要求,對古人來說,可是太難了。而且,復(fù)齒鼯鼠警惕性高,不親近人,習(xí)性又是晝伏夜出,所以古代能真正見過它真容的人很少。加上它會滑翔,看起來很像在飛行,古人自然覺得它是鳥,所以才取了“寒號鳥”這么個名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