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春
詩是人類感知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以詩來觀察生活,孩子會獲取不一般的生命想象,對于建立他們與世界溫暖健康的情感關(guān)系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價值。
詩人的任務(wù)不僅在為孩子呈現(xiàn)詩,更在于培植孩子詩的眼光,引導(dǎo)孩子自覺認(rèn)識“詩”,反思“詩”之所以為詩的那部分東西。
王立春的詩味多來源于事物內(nèi)部,她用很樸素的語言,帶領(lǐng)孩子去感受生活的樂趣。
夜來了
孩子放下游戲
急忙到夢里去
沿著地板大街
穿過床上馬路
拐出暖乎乎的被子胡同
走進(jìn)軟綿綿的睡袍巷子
在枕頭小道的盡頭
掛著夢簾
掀開夢簾
就找到了一扇夢的門
夢的門小小的
只有眼皮那么小
夢在眼皮后面
夢在沉沉的眼皮后面
夢在“啪達(dá)”一下關(guān)上的眼皮后面
“夢”是一個原始而內(nèi)容豐富的所在,是與“童年”意旨最接近的地方?!皦簟钡诌_(dá)一個神秘未知的領(lǐng)域,是可與童年思維打通的最確切的路徑。
王立春能夠站在“夢的門”前,是因?yàn)樗业搅送娤胂罅ψ罡镜乃凇?/p>
怕冷的燕子飛走了 冬天
只有麻雀留下來
青蛙鉆進(jìn)地下的暖被窩
自個兒睡覺去了
田鼠糊好土洞的玻璃窗
懶洋洋地往外看
小草們臉凍得蠟黃
在雪地里發(fā)抖
柳樹抱著頭
頭發(fā)被寒風(fēng)一根根揪走
電線被凍哭了 搓著手指
嗷嗷直叫
穿著棕色棉襖的麻雀不怕冷
光著腿的麻雀不怕冷
他們料理著芍藥的后事
把一顆顆花籽埋起來
陪小草們說話
讓他們別縮成一團(tuán)
搖老柳樹瘦瘦的胳膊
怕他們一睡不醒
還故意跳細(xì)碎的小步舞
逗電線們玩兒
當(dāng)春回大地
人們說 燕子銜回了春天
麻雀卻躲在屋檐下
撣掉棉襖上的土
跺著有些疼的腳
念叨著
有一些生命 終于
從冬天挺過來了
——這所有的一切,不管是麻雀、青蛙、田鼠、小草、柳樹還是電線,都是擬人的。在孩子眼中,一切會動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這是六七歲前的孩子的普遍心態(tài)。
詩人正是以孩子的視角和心理,以他們充滿童趣的想象,來描繪眼前所能觀察到的一切。這使冬天的景物變得異常生動,異常吸引人,它們都成了詩,成了低齡孩子最能體驗(yàn)到奇妙之處的獨(dú)特童詩。
那麻雀的好心、忙碌、平凡和不爭功,讓成人讀者在覺得好玩的同時,也很能接受這樣的作品。
詩人看到了麻雀的卑微與堅強(qiáng),它們能被致以詩意關(guān)照,對于引領(lǐng)孩子的審美態(tài)度與生命理解有重要的價值。
這一輩子
不做一只小孩的鞋子
真是白活
大人的鞋可真沒意思
抹著油光光的頭
走起路來
還一本正經(jīng)
我愿意抱著胖乎乎的小腳丫
搖頭晃腦地
到處跑
我喜歡鉆土堆
黑色的大甲蟲
會讓我渾身掛滿泥巴
像個風(fēng)塵仆仆的將軍
為了追一只蛤蟆 我可以
義無反顧地沖進(jìn)河里
寧可渾身濕透
也要把那個家伙踩到腳下
誰能像我一樣 不停地
踢一個小石子兒呢
還能讓小石子享受上天的感覺
當(dāng)然有時我也會歇下來
停在路邊的草叢
和小花朵慢條斯理地嘮嗑
再弄一頂金絲小帽戴
那是蜘蛛早為我織好的
大鞋子會把自己扮成能干的汽車
拉滿沙子到處跑么
大鞋子會飛到空中
拽著樹梢兒打秋千玩么
當(dāng)然 做一只小孩的鞋子
非得堅強(qiáng)
額頭摔破了也不哭
牙齒磕掉了也不怕
就是豁豁著嘴
也絕不喊疼
唉 胸前別著名牌的大鞋子呀
他們就連睡覺
都不敢翻身
小孩的鞋子能讓腳長大
大人的鞋子卻讓腳變老
走進(jìn)王立春的《夢的門》,就打開了一扇童話創(chuàng)作的奇幻多彩的大門!從一首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一顆純真的童心,正在詩歌中美麗地飛揚(y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