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瑋
1916年2月,著名的凡爾登戰(zhàn)役爆發(fā),法國軍隊傷亡超過50萬,史稱“凡爾登絞肉機”。1916年6月,索姆河戰(zhàn)役爆發(fā),英國軍隊傷亡超過40萬(法國又賠進去20萬士兵),史稱“索姆河地獄”。
經歷兩年多的戰(zhàn)爭,英國和法國國內的男性青壯年幾乎都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線。后方勞動力奇缺,工廠里的大量崗位的工作已經是由婦女來承擔了。在這慘烈大戰(zhàn)還看不到結束跡象的時候,人成了決定勝負的一大砝碼。所以,英國和法國自然想到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
1916年5月,天津大經路(今中山路北側的二馬路仁壽里口)突然出現(xiàn)了一家叫惠民的公司。這家公司沒有其他的業(yè)務,就是專門負責招聘勞工,然后向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泥潭的英國和法國輸送勞力。
江蘇丹陽的農民朱桂生(他是最后一個辭世的華工,活到105歲)曾回憶當初看到的招聘廣告:“帶著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蘭西吧!你的年收入將達到2000法郎,回來時你將成為大富翁!”告示一貼,報名者無數(shù)。
1916年8月,第一批華工,大約1000名,搭乘輪船抵達法國馬賽港。在先后抵達歐洲的14萬華工中,英國人要走了10萬,法國人要走了4萬,法國后來還轉借給了美國人1萬名華工,為美國歐洲遠征軍服務。
按照最初的約定,中國派出的華工是不參加戰(zhàn)斗的,可在戰(zhàn)火連天的歐洲戰(zhàn)場,華工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前面提到的朱桂生,編號“27746”,一開始被送到法國拉羅謝爾附近的面粉廠工作,后來人手吃緊,就被安排向前線運送糧食彈藥。
在法國的朱桂生還算是幸運的。英國招收到華工后,直接把他們都投放到了前線:挖掘戰(zhàn)壕,修筑工事,掘埋尸體,清掃地雷,修路架橋……英國人用華工替代了自己國家的碼頭工人和運輸工人,讓他們承擔了最艱苦、最繁重甚至是最危險的工作。
可能你現(xiàn)在很難想象,一群從農業(yè)國家走出來的人進入到現(xiàn)代文明國家中,并且直接遭遇最慘烈的戰(zhàn)爭,會是怎樣一幅景象。
有一批華工剛剛抵達英國陣地,恰逢德國的轟炸機前來轟炸。第一次看到飛機的華工紛紛走出工事好奇地抬頭看天,然后被掃射和轟炸得血肉橫飛。
華工最初都是承擔最底層的體力工作,但很快就成為各個工廠中的“第一流工人”。在那個時候,在法國后方的港口、車站、倉庫等,只要看到有起重機,在里面操作的基本都是華工。
法國軍隊總司令福煦曾在給法國總理的信中寫道:“(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在炮彈的狂射之下他們能保持很好的姿態(tài),毫不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