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wèi)軍
(鶴煤總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鶴壁 458000)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是由腸道病毒誘發(fā)的急性傳染病,其中常見感染病原體為腸道病毒71型 (enterovirus 71,EV71)、 柯薩奇病毒A16型,常發(fā)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以發(fā)熱與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潰瘍?yōu)橹饕R床表現(xiàn)[1]。EV71具有高度嗜神經性,起病急、進展快,患者臨床表現(xiàn)程度具有差異性,病情輕者只會出現(xiàn)皮疹,重癥患者常合并腦膜炎、肺水腫、心肌炎、呼吸循環(huán)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臨床發(fā)現(xiàn)[2],手足口疾病的發(fā)病機制除了與病原體感染相關外,還與患者機體免疫機制存在密切聯(lián)系。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82例HFMD患兒與30例健康兒童檢測細胞免疫學指標、體液免疫學指標,并分析其在手足口疾病發(fā)展中的作用,為臨床免疫支持提供實驗依據(jù),為臨床治療提供基礎性資料。
1.1 納入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⑴HFMD患兒的診斷及病情分級標準參考衛(wèi)生部2010年公布的《手足口病診治指南》中的標準[3];⑵患兒常見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手足口部皮疹及潰瘍,重癥患兒可表現(xiàn)為肌痙攣、腦炎、肺水腫、心肺衰竭等;⑶本研究獲得患兒家長的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⑴患兒病情未經過實驗室確診;⑵合并先心病、急慢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的患兒;⑶具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兒。
1.2 研究對象 選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HFMD患兒進行研究,根據(jù)《手足口病診治指南》中的標準分為輕癥組61例、重癥組21例,另選30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
輕癥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齡1~3歲,平均(2.0±0.5)歲。 重癥組 21 例,男 12 例、女 9例,年齡 1~3 歲,平均(1.8±0.6)歲。 對照組 30 例患者,男 16 例、女 14 例,年齡 1~3 歲,平均(2.1±0.6)歲。三組對象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對比三組的細胞免疫指標:CD3+、CD4+、CD8+、自然殺傷細胞(NK);對比三組的體液免疫指標: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M(IgM)、補體 C3、C4;細胞因子水平: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的差異。
所有患者確診后24h內接受相關檢查,清晨八點空腹抽取3ml肘靜脈血,進行10min離心后提取血清,置入-20℃保存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中雙抗體夾心法測定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等細胞因子;采用日立全自動7080生化分析儀測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 M(IgM)、補體 C3、C4 等體液免疫指標水平;采用Facscalibur型流式細胞儀測定CD3+、CD4+、CD8+等細胞免疫指標水平, 試劑盒均購自北京邦定生物醫(yī)學公司。
1.4 治療方法 輕癥者使用西瓜霜噴劑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45021599,生產企業(yè):桂林三金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2g/次,3 次/d。 重癥者在使用西瓜霜噴劑基礎上口服利巴韋林顆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1023510,生產企業(yè):四川百利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10~15mg/kg/d。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指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進行描述,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統(tǒng)計軟件采用SAS9.1。
2.1 三組細胞免疫水平比較 重癥組、輕癥組的CD3+、CD4+、NK 細胞比例均顯著的低于對照組(P<0.05),CD8+細胞比例顯著的高于對照組(P<0.05);重癥組的CD3+、CD4+、NK細胞比例均顯著的低于輕癥組(P<0.05),CD8+細胞比例顯著的高于輕癥組(P<0.05);(表 1)。
表1 組細胞免疫水平比較(±s)
表1 組細胞免疫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與重癥組比較 #P<0.05。
4.3±1.1*2.7±0.8*5.4±1.2 1 6.2 0 4<0.0 0 1組別輕癥組重癥組對照組F值P值n 6 1 2 1 3 0 C D 3+(%) C D 4+(%) C D 8+(%) N K(%)5 7.2±7.4*#3 8.6±8.0*6 8.5±8.3 1 9.4 7 1<0.0 0 1 2 7.4±5.3*#1 6.9±5.8*3 5.1±6.4 1 3.2 8 6 0.0 0 2 2 9.3±6.1*#3 4.0±5.3*2 5.2±5.7 8.9 6 1 0.0 2 8
2.2 體液免疫指標比較 重癥組、輕癥組患兒與對照組的Ig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癥組、輕癥組的IgG、IgM顯著的高于對照組(P<0.05),C3、C4 均顯著的低于對照組(P<0.05);重癥組、 輕癥組的 IgA、IgG、IgM、C3、C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2)。
2.3 三組細胞因子比較 重癥組、輕癥組的IL-6、IL-10、TNF-α 顯著的高于對照組(P<0.05);重癥組IL-6、IL-10、TNF-α 顯著的高于輕癥組 (P<0.05);(表 3)。
表2 體液免疫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0.21±0.07*0.20±0.06*0.28±0.05 11.395 0.009組別輕癥組重癥組對照組F值P值n 61 21 30 IgA IgG IgM 0.54±0.32 0.51±0.29 0.56±0.33 2.187 0.417 11.42±3.09*11.05±2.88*8.31±1.95 9.146 0.022 1.51±0.28*1.43±0.25*0.91±0.21 6.275 0.046 C3 C4 0.94±0.11*0.89±0.13*1.09±0.14 7.309 0.039
表3 三組細胞因子比較(±s)
表3 三組細胞因子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與重癥組比較 #P<0.05。
8 3.5 7±2 6.5 9*#4 3 1.8 3±9 8.7 4*3 9.9 6±1 8.4 0 7 3.0 8<0.0 0 1組別輕癥組重癥組對照組F值P值n 6 1 2 1 3 0 I L-6 I L-1 0 T N F-α 2 5.8 6±4.8 2*#6 2.4 0±9.3 5*1 5.8 9±3.1 7 2 7.8 5 4<0.0 0 1 4 6.7 5±1 6.9 5*#1 7 1.5 0±5 2.4 1*2 3.8 0±1 1.4 4 4 9.3 6 1<0.0 0 1
手足口?。℉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誘發(fā)的常見兒童傳染病,5歲以下嬰幼兒為易感人群[4,5]。誘發(fā)手足口疾病的腸道病毒主要為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16型,其中EV71病毒的傳染性較強,隱性感染比例較大,傳播途徑較為復雜,傳播速度較快,成為手足口的重要致病菌[6,7]。EV71病毒具有顯著的嗜皮膚與嗜神經特性,對患者造成的臨床病癥程度不一致,病情輕者會出現(xiàn)自限性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重者則會損害中樞神經、呼吸系統(tǒng),誘發(fā)腦水腫、心肌炎、腦炎等臨床病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EV71病毒導致手足口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患者免疫系統(tǒng)相關[8,9]。
先天性免疫是人類機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自然殺傷細胞(NK)作為關鍵細胞,在EV71手足口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EV71感染后患者機體內NK細胞不斷減少,會下調激活型受體NKG2D表達,上調抑制型受體CD94與NKG2A的表達以抑制NK細胞的活化,不能使其胞漿內PE、GrB與GNLY等細胞毒顆粒分泌至胞外,不能對已感染EV71的細胞發(fā)揮有效殺傷作用[10,11]。CD3+、CD4+、CD8+是一類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T細胞亞群,能夠通過細胞接觸機制或細胞因子抑制機制調控免疫反應,發(fā)揮了T細胞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其中CD4+協(xié)調B淋巴細胞分化產生抗體,CD8+具有抑制抗體合成、分泌作用,兩者的協(xié)調維持了人類機體的正常免疫應答[12,13]。本研究中,重癥組、輕癥組的CD3+、CD4+、NK細胞比例均顯著的低于對照組,CD8+細胞比例顯著的高于對照組 (P<0.05);重癥組的CD3+、CD4+、NK細胞比例均顯著的低于輕癥組,CD8+細胞比例顯著的高于輕癥組 (P<0.05),這說明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患者免疫系統(tǒng)紊亂,其免疫水平隨著病情的加重而不斷變化。
IgG是唯一通過胎盤的一種免疫球蛋白,在小兒出生6個月后因代謝分解而逐漸消失,直至學齡期機體內的IgG成分接近于成人,IgG能夠針對蛋白質多肽抗原產生免疫應答,具有中和游離外毒素、病毒,能夠發(fā)揮吞噬細胞的作用,是下呼吸道的重要保護性抗體[14]。IgM是機體初次體液免疫反應的重要免疫球蛋白,其半衰期為5d,在血液中的存在時間較短,機體免疫應答反應會導致其水平升高[15]。C3、C4作為補體系統(tǒng)中的重要分子,是衡量機體炎性的重要指標,其水平變化與患者的炎癥反應、機體免疫力具有密切聯(lián)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重癥組、輕癥組患兒與對照組的IgA水平無差異性,重癥組、輕癥組的IgG、IgM顯著的高于對照組,C3、C4均顯著的低于對照組;重癥組、輕癥組的 IgA、IgG、IgM、C3、C4 相比無差異性, 這表明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抗病毒抗體均屬于IgG、IgM,其水平降低會降低患者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無法阻止病毒入侵體液而加重病情。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重癥組、輕癥組的 IL-6、IL-10、TNF-α顯著的高于對照組;重癥組 IL-6、IL-10、TNF-α 顯著的高于輕癥組(P<0.05),這提示 EV71 感染手足口病患者血清中 IL-6、IL-10、TNF-α 等炎癥因子隨著病情的加重,其水平不斷上升,由于IL-6、IL-10、TNF-α對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免疫功能細胞具有激活作用,過度表達會刺激患者局部炎癥反應,加重病情。因此,臨床根據(jù)免疫學指標的變化,針對性治療手足口患兒,輕癥者采用西瓜霜噴劑,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于消除口腔潰瘍。重癥者口服利巴韋林顆粒,該藥物屬于合成的核苷類抗病毒藥,是廣譜抗病毒藥物,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會迅速磷酸化,損害病毒RNA合成,選擇性的抑制病毒復制,緩解臨床病癥。
綜上所述,EV71病毒感染HFMD患兒多存在顯著的免疫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患兒的細胞免疫水平降低、體液免疫反應增強。臨床治療時應在緩解患者臨床病癥的同時改善其免疫水平,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但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隨訪時間有限,尚未對藥物治療的療效進行分析,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究。
[1]謝海珍,祝曉靜,陸紅云,等.1728例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結果分析及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5,33(1):74-76.
[2]孫春艷,徐書珍,張定榮,等.手足口病患兒早期抗炎-促炎機制及免疫功能變化的研究 [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4,7(5):86-89.
[3]祝益民.手足口病防治指南[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6-37.
[4]Junping P,F(xiàn)an Y,Zhaohui X,et al.Sensitive and rapid detection of viruses associated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using multiplexed MALDI-TOF analysis[J].J Clin Virol,2013,56(2):170-174.
[5]Zhuang D,Hu W,Ren H,et al.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on spatiotemporal trends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mainland China[J].UEHR,2014,24(1):1-10.
[6]Ben-Chetrit E,Wiener-Well Y,Shulman LM,et al.Coxsackievirus A6-related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skin manifestations in a cluster of adult patients[J].J Clin Virol,2014,59(3):201-203.
[7]高勇,徐元宏,陳曉楓,等.EV71型手足口病患兒外周血樹突狀細胞及細胞因子產生的調節(jié)機制研究 [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52(1):78-82.
[8]王曉宇,成怡冰,宋春蘭.丙種球蛋白對EV71相關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熱休克蛋白70水平的影響 [J].廣東醫(yī)學,2016,37(17):2663-2666.
[9]謝瑞玉,李維春,朱磊,等.不同型腸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兒童的病毒臨床特點比較 [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1):2614-2617.
[10]薛霖,余楠,郭勇暉,等.手足口病相關腸道病毒感染血清中交叉抗體反應的初步鑒定 [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7):655-658.
[11]陳潔,周愛華,陳曉晴,等.手足口病患兒甘露醇結合凝集素基因多態(tài)性與其蛋白水平的研究 [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8(11):2405-2407.
[12]宋新文,申保生,王宏偉.手足口病并腦炎患兒腦脊液和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S1OOB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0):794-795.
[13]陳清.IL-6和IL-13與EV71型腸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者發(fā)病的相關性[J].重慶醫(yī)學,2015,45(26):3634-3636.
[14]謝金純,林廣裕,陸學東,等.手足口病患兒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及其與病情的相關性[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0):756-759.
[15]張克昌,曹明杰,李維春,等.手足口病患兒體內淋巴細胞亞群和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3,53(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