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迪求,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是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一名一線科研工作者。十五年的科學研究歷程,他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名科研人員心系群眾溫飽的良好形象。
2003年,余迪求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人才的身份,從中山大學調到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工作。從發(fā)展地區(qū)一線城市的985高校到西南邊陲的科研單位,身邊很多朋友都不理解,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因為他總是期望能夠將基礎理論研究應用于具體生產實際,具有動植物王國美譽的云南,是他實現理想和抱負的最佳選擇。
在植物園,余迪求是第一個開展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人。大自然的奇妙之處在于,植物不同于動物,它不能夠移動,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大自然會賦予植物一整套抵抗不良環(huán)境的方法。只要把這種信號通路和抗性基因挖掘出來,就可以用于改良農作物,為農業(yè)生產服務,這就是他的主要研究課題。
剛開始,遇到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不僅缺乏人才,而且儀器設備也不足,同時分子生物學研究實驗室的建設得從零開始,整個研究的進度嚴重滯后。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
最初的5年,他和團隊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實驗室的建設上,所有人員每天都要在實驗室工作10個小時以上,連續(xù)5個春節(jié)都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今,在大家的努力下,研究工作“碩果累累”。2009年開始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當年就發(fā)表SCI高影響因子論文8篇。
就基礎研究而言,在國際知名SCI刊物上發(fā)表成果,就意味著具有國際水平,其意義不亞于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一塊獎牌。到目前為止,團隊共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研究論文100余篇,在國際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力。他的團隊也日益壯大,青年人才輩出,目前共有22位博士和18位碩士。
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之后,余迪求開始思考如何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到農業(yè)生產。當前,國家提出糧食安全戰(zhàn)略,而干旱缺水已經成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的關鍵性制約因素。云南山地多可耕地少,很多山區(qū)缺水、無灌溉設施,無法種植用水量很大的水稻。
經過調研,余迪求提出把研究成果應用于旱稻的新品種培育的設想。正在這時,中國科學院組織戰(zhàn)略性先導項目。團隊與云南省農科院陶大云老師研究組合作,聯合申請到“水稻陸生適應性的分子機制和育種應用”項目。經過5年的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迅速掌握是什么基因控制著水稻能在旱地上生長,成功培育出適應云南及周邊國家山地氣候的陸稻和水陸兩用水稻新品種共6個,包括中科西陸2號至7號。
2016年,余迪求帶領研究組深入西雙版納、普洱、文山、紅河等條件艱苦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qū),推廣種植陸稻新品種60余萬畝。團隊所培育的陸稻新品種,不僅口感好、產量高,畝產可以達到500多公斤,而且耐旱,只靠老天爺下的雨就可以生長,可以種植在山地、坡地、旱地。水分充足時高產優(yōu)質,水分貧乏時穩(wěn)產優(yōu)質,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陸稻的推廣種植,極大地改善了全省貧困地區(qū)的糧食結構,保證當地糧食安全,為推動貧困地區(qū)脫貧致富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并獲得了多項榮譽和表彰。
對余迪求而言,成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實現了他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愿望,那就是能讓自己的理論研究運用于生產實踐,為人類社會的美好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堅信,只要大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定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佳績奉獻給國家和人民,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