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市濱州實驗學校(256601)
教師要想在課前備好教法就需要親自“下水”實驗,先以學生的角度來實踐體驗,然后回到教師的身份去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下面,結合案例談談教師應該如何“下水”實驗。
很多細節(jié)問題如果不親自試驗探究,是無法了解的?!凹毠?jié)決定成敗”,課堂實驗操作的成功需要教師關注每一個細節(jié),并完善細節(jié)。
例如,“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一課,教材讓學生劃分表面涂色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如圖1),并分別數(shù)出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0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shù),以此來推理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可以切分成多少個基本體積單位為1cm3的小正方體。教材并沒有輔以文字說明在數(shù)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細節(jié)。對此,我親自“下水”實驗,找出學生在數(shù)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1)最多只能有8塊3面涂色的小正方體,且分布在8個頂點處;(2)2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只能出現(xiàn)在棱線上;(3)1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出現(xiàn)在6個側面的中心位置上,且只有當一個側面的塊數(shù)等于或大于3×3時才會出現(xiàn);(4)0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出現(xiàn)在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中心體內,且只有當長方體或正方體每個側面的塊數(shù)都等于或大于3×3時才會出現(xiàn)。
教師完善數(shù)學課堂實驗活動中的細節(jié),不僅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清晰的操作思路,還能培養(yǎng)學生關注細節(jié)的良好品質。
課堂操作工具的缺陷和不足是影響學生得出正確實驗結論的關鍵因素。教師“下水”實驗,適時對工具做出調整改良,可確保學生的操作活動沿著預想的軌道運行,切實保障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例如,“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教材中提供的操作方法是通過局部平移的方式將多邊形轉化成矩形(如圖2),再計算矩形面積,最后進行比較。我在課前進行“下水”實驗,采用一種活動拼板來代替教材中的圖形,里面任何一塊方塊都可以沿著網格平移,并通過逐步滑動方塊來實現(xiàn)變形。這樣學生既能更好地理解又能直觀比較出兩者面積的大小。
該教學案例中,我意識到材料工具上的局限性,能適當改進操作工具,并采用直觀教學手段,令學生印象深刻。
圖1
圖2
科學的操作方法應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下水”實驗,應找出操作方法中的局限性,并在教材提供的藍本上進行優(yōu)化,探索出切合實驗器材自身特性的操作方法。
例如,教學“平行與垂直”時,我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請學生列舉生活中有關平行和垂直的例子,并觀察課本、文具盒、魔方等物體的平行線和垂線,最后用鉛筆沿其棱線在紙上分別畫出平行線和垂線。為了保證操作時學生能快速畫出兩條垂線,課前我進行“下水”實驗發(fā)現(xiàn):部分物體由于頂角磨損,垂角變成了弧面。畫垂線時學生容易直接順著轉角處的弧畫成曲線。于是,我改進方法:只在垂直的兩條邊上分別比畫出一條線段,然后撤去實物,延長線段使其交叉,得出平整的直角。
教師“下水”實驗,優(yōu)化了操作方法,讓學生成功突破了認知障礙,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只有“下水”實驗,才能成為教學的有心人,提供更多的經驗為教學服務,讓教學活動真正朝著利于學生理解知識的方向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