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天柱縣鳳城鎮(zhèn)第三小學(556699)
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時代,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只著眼于教學生做題目,而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尤其是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全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低年級學生具有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等特點,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
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抽象性。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表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還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加強直觀教學,放手讓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操作、實驗和練習等活動,可以使他們在用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前提下,利用思維活動進行整理和加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自制的學具,以便在課上指導他們進行邊動手邊思考的學習活動,用操作幫助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認識、理解、掌握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10的組成與分解”時,筆者提出問題:將10根小棒(或10個三角形、10個小圓形、10個小方塊、10塊小石子等)擺成兩堆,有幾種擺法?將擺法用數(shù)的分解形式記下來,看誰分得又對又快。
學生根據(jù)筆者在教學“8、9的組成”時所提到的“有序操作的順序”,先將10根小棒一字排開,然后依次向右邊逐根移動小棒,得到:
擺完后,筆者把同類擺法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這幾種擺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結論:每一組分成的兩個數(shù)相同,只是位置不同。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手腦并用,牢固地掌握了“10的組成與分解”的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具和課本上的插圖進行直觀教學,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從而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物體,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小學,具有愛說、愛動的性格特點,那么在課堂上如何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成為教師要完成的任務。
例如,在給學生上第一節(jié)數(shù)學課時,筆者在講正課前先用幾分鐘的時間講了一個小故事,言簡意駭?shù)刂v一講數(shù)學的用處,鼓勵學生好好學習數(shù)學;然后開門見山地引出課題,一邊出示課本上的插圖,一邊說:“這幅圖畫的是學校,新學年開始了,小朋友們高高興興來到學校。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圖里都畫了些什么。”一開始,學生看到圖里有什么就說什么,根本沒有條理性。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對圖片里的物體進行觀察和數(shù)數(shù),先按照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和數(shù)數(shù),然后按照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的順序觀察和數(shù)數(shù),最后將觀察到的物體數(shù)量進行歸類。如此教學,既引起了學生的觀察興趣,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shù)數(shù)能力。
語言是人和人交往及個體進行抽象思維的重要工具,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和語言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如果能有條有理地表達問題,說明他對問題的解題思路很清晰,但不是所有解題思路清晰的學生都能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制造“多動口”的機會,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及時糾正學生在表達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錯誤,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想說、敢說和會說。
例如,教師在課上可以讓學生說說:教師用的是什么圖形的教具,教師是怎樣貼圖形的(先貼幾個,后貼幾個);教師講了什么內容;看圖說圖意;口述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是怎樣的;等等。如此教學,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又如,觀察下圖,用三句話說出圖意。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1)盒子里有8個乒乓球;(2)盒子外有3個乒乓球;(3)一共有多少個乒乓球?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拼、擺等實踐操作,引導學生觀察物體,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