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帆 王威
摘要為了了解學生的樸素模型,本文主要從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兩個方面展開研究,并輔以生物學事實進行舉例解釋。以期能夠為一線老師提供了解學生的樸素模型的依據和方法,設計出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樸素模型封閉式提問開放式提問生物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樸素模型是相對于兒童以及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構建的一種非正式的認識與理解,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潛意識里形成的認知。每一個人都會形成“樸素模型”,那么在進行教學之前探查學生的樸素模型,既可幫助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教學,如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時對課前視頻的選擇、教學素材的抉擇等;又有助于教師教學設計時進行學情分析,設計出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案。本文主要從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兩個方面展開研究,并輔以生物學知識進行解讀。
1樸素模型
樸素模型是針對兒童和非科學家的成年人而提出的一種與科學家相對應的科學理論和模型。例如,以“下列各組性狀,屬于相對性狀的是:A綿羊的卷毛和山羊的直毛 B小萌的雙眼皮和小麗的雙眼皮 C人的身高和體重 D小明的A型血和小剛的B型血”提問,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是基于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下冊中所學習到的遺傳學知識,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自身的樸素模型中,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從而形成新的樸素模型。
2兩種方法
2.1封閉式問題
William F.Brewer總結出封閉式問題是指在提問時,問句只擁有唯一正確的答案。這種方式多以選擇題、判斷題與填空題的類型進行提問。以高中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jié)《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為例,教師進行教學時,提出“人的單眼皮和雙眼皮是否是一對相對性狀?”這一問題采用的便是判斷題的形式。
在對封閉式問題進行探查時,研究者發(fā)現,使用封閉式問題對樸素模型進行探查時,具有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1)在進行采訪時研究者并不直接知曉每個人擁有怎樣的心理表征形式。
(2)封閉式問題有限的選項限制了孩子對問題的回答。
(3)封閉式問題就對孩子的知識情況形成了一種錯誤的指示。
(4)在封閉式問題的選項中很難使用完全正確的科學理論。
(5)研究者發(fā)現使用帶圖的封閉式問題比使用開放式問題來探查樸素模型時更容易得到偏向圖中隱藏的樸素模型,其原因是學生結合教科書對帶圖的答案進行了表面性回答,很明顯這并沒有反映他們的潛在認知。
2.2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提問是指咨詢者運用包括“什么”、“怎么”、“為什么”、“能否”等詞在內的語句發(fā)問,讓當事人對相關問題事件給予較為詳實的反應?!巴ㄟ^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描述人具有哪些相對性狀?”這便是開放式提問。
在對開放式問題進行探查時,研究者發(fā)現,使用封閉式問題對樸素模型進行探查時,具有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1)研究者發(fā)現使用開放式問題探查時訪談人員與孩子的對話很容易出現偏差,使用誘導性問題具有很明顯的干預性的。
(2)研究者發(fā)現雖然開放式問題相對于封閉式問題來說具有更少的預設性,但是仍然無法完全避免問題的預設性。
(3)研究者認為在使用開放式問題進行探查時語言的應用很容易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因此在使用開放式問題進行探查時應注意語言的使用。
(4)文化產品會讓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局限于地圖的范圍內進行思考,為之提供一種特定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指的是對某一概念自身的理解,也就是說你認為事情會怎么發(fā)展)。
3總結歸納
綜上所述,使用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對學生的樸素模型進行探查時,兩種方法各有其不足,因此筆者初步認為應將兩種研究方法進行融合,采用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開放式問題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的樸素模型。經過筆者查閱《高中課程標準》,與中學老師的反復討論,針對《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設計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來檢測學生的樸素模型:
(1)通過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描述人具有哪些相對性狀?
(2)小貓的白毛與黑貓是否是一對相對性狀?
(3)小狗的長毛和卷毛是否是一對相對形狀?
(4)生來就慣用右手與生來就慣用左手(都不包括后天的矯正和練習)是一對相對性狀。父親慣用右手,母親也慣用右手,他們生了一個慣用左手的孩子。判斷哪一個是顯性性狀,哪一個是隱性性狀?為什么?假如這對夫婦再生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是慣用的哪一個手呢?
通過一個開放式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答問題,分析學生的答案,引出初中所學的相對性狀,初步了解學生對相對形狀的掌握情況。接著兩個遞進的封閉式問題可以進一步考察學生對相對性狀掌握的程度。最后再以開放式問題結尾,聯系到我們必修二第一節(jié)的重點,考察學生對性狀分離的了解情況。
基金項目:四川師范大學廳校級科研項目青年培育項目“四川省中學生生物學重要概念前科學概念探查研究”,NO.16QP01;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類比材料呈現方式對類比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NO.SC16B071”;四川師范大學校級教改項目“師范生教學訓練的高效策略與實施方案的研究”,NO.201608;四川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劃項目“中學生物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NO.201510636036)。
參考文獻
[1]Brewer,W.F."Na ve theories of observational astronomy:Review,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onceptual change,2008:155-204.
[2]朱正威,趙占良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岳春妹.高中生物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科教學(生物),5-9,2014.
[4]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