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朝暉
近幾年,我做了一個水域的尋訪,溯沅江而上,順著他的流向到達他及其支流流經(jīng)的許多城鎮(zhèn)村寨,從湖南常德出發(fā)到懷化、湘西,一直走到貴州。唯獨沒有到邵陽,雖然我知道他也有一段河流屬沅江流域,終因體力不支放棄了。
這次有機會去邵陽,我最期待的是見到巫水,因為據(jù)資料上稱,沅江的一級支流巫水就發(fā)源于湖南邵陽的城步苗族自治縣。
“《寶慶府志》卷七十五載:‘又北十二里曰黃皮坳,一曰巫山,一曰崇山包。麻子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新柴水;巫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沅水?!背遣娇h蘭蓉鄉(xiāng)有個水源村,村里有條水源河,又稱陽溪江。陽溪江由兩股水合注而成,一支從巫山流下,一支由“扇把頭”(山名)匯入?!拔咨揭恢?,流長量大,是陽溪江的源頭,也是水源河的源頭,更是巫水的源頭?!?/p>
當我們從城步出發(fā),趕往南山牧場時,剛出縣城沒多久,看到路邊一條河寬闊且水流湍急,我高興地問同行的朋友,“這條河叫什么名字?”“這是巫水?。 蔽姿??這就是我來之前在地圖上找、資料上查的巫水?沒想到這么快就與他相遇了!朋友糾正我,巫水不是源于蘭蓉,而是源于山那頭的廣西。我又打開地圖,蘭蓉的附近標注有巫水,并且有兩條分支,但都是在湖南境內(nèi)就沒有了,并沒有從廣西流來。因此我以為,沅江的支流巫水,的確是源于城步縣的蘭蓉鄉(xiāng)。
跟著巫水走了一段,先前渾黃的河水陡然變成了清澈的綠水,黃與綠之間明顯有一條分界線。我們并沒有跟著他一直往蘭蓉走,而是往西經(jīng)桃林直奔南山牧場。但我已經(jīng)很滿足了,看到了巫水,就如同看到了親人,雖然以前從未謀面,但我依然能從相貌上感受到,我們血脈相連。
在我生活的常德,有一條清澈寬闊的大江,從少年時代起,我喝著他的水,經(jīng)常坐輪渡從北到南從南到北,大橋開通之后,常常騎著自行車從橋的這頭呼啦啦瘋到那頭,以前不知道,以為這條江就是常德所獨有的,常德有沅江,沅江就在常德,就好像媽媽只有一個寶貝,我膩著他,依賴著他。
很多年以后,才知道沅江是一條很長的河流,源自云貴高原,浩蕩一千多公里,綿延邵陽、懷化、湘西,到我生活的常德,已是尾閭就要匯入洞庭湖。他有7條主要支流,分別是舞水、辰水、武水、酉水(左岸),渠水、巫水、溆水(右岸),并有1400多條5公里以上支流。
第一次聽說巫水是在會同的高椅村,那是一個下午,我和朋友從洪江出發(fā),在山路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從一個山頭滑向一個山腳,當爬上一個高峰然后往下走的時候,在春天恣意生長的野花叢中,我看到了一個村子,氣定神閑地躺在山腳。
那是一個未經(jīng)任何修飾的古村,沒有掛紅燈籠,沒有商販叫賣紀念品,房子大多是木質(zhì)的,立在路邊,朝里瞟一眼,就能看到堂屋正中立著“天地國親師位”。也有的人家殷實些的,有一個小院子,院子里種著梨樹桃樹,結(jié)著青色的小果子。木樓的頂上連著烽火墻,雖然屋子大多很舊了,但家家門口都貼著大紅對聯(lián),門前整整齊齊地碼著柴禾,一種居家過日子的踏實感撲面而來。人們或挑著擔子出去勞作,或坐在公共區(qū)域的走廊里休息聊天,日子如村里那口塘里的水,波瀾不驚、遲緩溫婉。
邊走邊看,突然眼前出現(xiàn)一條很寬的河,河水流得很急且渾濁,大概是因漲水的原因吧。河邊停著幾只船,是烏篷船的樣子。有幾個人等在河邊,手里提著、肩上挑著,看那架式,像是要去走親戚。一會兒,船過來了,原來是拉拉渡,是借助一根繩索將渡船拉過去的。船上的人喜滋滋地下來,背簍里滿滿的,這邊走親戚的人上去,渡來渡去的人都是一臉的喜悅。
我問旁人,這是什么河?他們回答我,“無江”。我沒聽懂,又問,他們再次回答,“無一污,就是污江?!彪y道是污江?我心里涌起一股不舒服的感覺。
回到洪江,在飯店里吃飯,飯店是臨河的,河水寬,很急也很渾濁。我不由得又問當?shù)氐娜?,這是什么江?他們很清晰地回答,“沅江?。 蔽掖蟪砸惑@,沅江不是在常德嗎?怎么流到這里來了?太神奇了!我坐了一晚的火車,以為早已走出了我們那個小城,沒想到,這條江跟著來了。旁邊的人還告訴我,“巫水流到這里就匯入了沅江?!蔽疫@才弄明白,原來之前看到的河叫巫水,巫氣的巫。
這條河的名字給了我很多想象,巫水,一條神秘的河流,他發(fā)源于城步縣東巫山西南麓,流經(jīng)城步、綏寧、會同、洪江,經(jīng)洪江市東注入沅水。之前在高椅村,覺得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村子,村民在此耕讀安居,不需要出行,即使要出去的話也有四十公里兩個小時車程的公路,沒想到還有水,并且是一條寬闊的江水,沒想到水上還能行船,而且是那種古老的拉拉渡,他們要去走親戚,采購種子、化肥、生活用品,穿一身簇新的衣服,背上背簍,就能讓水波不驚的日子起一點漣漪,蕩漾出雀躍的水花。可以說,這條河是聊以讓他們寄托夢想、思念等等情愫的載體,沒有這條河,他們的日子會少很多靈動,少一些撥動人心弦的東西。
我當時對這條水域還沒有更多的了解,后來通過多次的尋訪,才知道楚地本來就以巫文化著稱。所以私下以為,湖南的文化淵源一是來源于原生態(tài)的巫儺文化,二是來源于屈原創(chuàng)造的巫楚文化,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關(guān)聯(lián),關(guān)聯(lián)在于神秘的東西很多,無法用科學(xué)解釋的東西很多,恰恰是這些東西令我著迷。
在后來的多次行走中,我到達里耶、惹巴拉、老司城、芋頭,貴州的懂蒙、堯古等很多土家族、瑤族、苗族、布依族古鎮(zhèn)古村,那里的圖騰、出土文物、古跡、房屋建筑、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還有自然風光都令我著迷。那些村寨大多緩慢而神秘,靜默無聲地獨立于某一個山窩里,村民們住在木質(zhì)小樓里,依山或傍水而居,信奉著他們的神,耕田種菜,生老病死,一天如一年,一年似一生。
每每路過這些村寨,我都不由得停下來,逗留幾天,我迷戀于村民們神秘的信仰,羨慕他們把日子過得像繡花一樣。
在城步,往返南山的途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村寨,一棟棟吊腳樓簇擁在一起。山里人講究群居,一個村子差不多就是一個家族,一個姓氏。也許他們修建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美觀,只是為了方便,但是這樣的村寨被路人看來,彌漫著溫厚的煙火氣。如果這時正逢黃昏,有炊煙四起,定會勾起外鄉(xiāng)人的眼淚。
進寨必有橋,有的是石橋,有的是木質(zhì)的風雨橋,旁邊有廊,頭上有頂,村民們閑來無事,不約而同地聚到橋上來,做針線、帶娃娃、拉家常、打牌,有的就在廊邊的凳子上打起瞌睡來。
長安營的大寨村就是這樣一個村子,從南山牧場下來,不走來時的路,可經(jīng)長安營、丹口鎮(zhèn)回到城步縣城。長安營鄉(xiāng)有長安、長坪、大寨等14個村,8個民族,其中以侗、苗為主。公路邊果然有一座石橋,過了石橋就是寨門了。見到橋下潺潺流淌的溪水,我又忍不住問當?shù)氐娜?,這是條什么河?當?shù)厝烁嬖V我,這是龍底河,是從廣西流過來的,到了懷化靖州就匯入渠水了。
渠水?我馬上反應(yīng)過來,嗯,他也是沅江的一級支流,我在靖州見到過的。
但資料上顯示,龍底河發(fā)源于城步的南山,蜿蜒四十公里匯入渠水。也就是說,在長安營的大寨村,我們看到的龍底河離源頭并不遠。
在南山,我就聽到當?shù)氐呐笥呀榻B過長安營,說是以前清兵的駐地,所以滿族人很多,他們普通話說得很好,在偏遠的南方山區(qū),這是很不常見的,由此也見得長安營是一個很有來歷的地方。
由于地處邊陲,這塊土地上起義不斷,清乾隆五年,粟賢宇、楊清保起義,清廷調(diào)集兵力分五路進攻才彈壓下去。乾隆六年,清朝為嚴管苗瑤,移寨頭巡檢司至長安坪,同年設(shè)置長安營,又移寶慶理瑤同知府駐此,史稱“寶慶二府”。乾隆八年,修建長安營,城內(nèi)大小街道8條,并設(shè)有守備署、千總署等十余所官署機構(gòu)。由于有重兵鎮(zhèn)守,長安營回歸了寧靜的農(nóng)耕生活,駐守在此的文武官員和兵丁大多來自北京、湖北、四川等地,繁衍生息,所以這里至今有很多說北方話的本地鄉(xiāng)民。
咸豐四年,長安營毀于大火,宣統(tǒng)二年,長安營軍機全部裁撤。所以,雖然清朝時曾經(jīng)是軍事要地、繁華重鎮(zhèn),但留下的遺跡極少。朋友告訴我,“你注意到?jīng)]有?這里有些人家種柿子樹?”我想起來了,在路上看到有些人家的院門外種著柿子樹,當時我還納悶,柿子樹,不是北方人愛的樹嗎?在北方的秋天,柿子樹在鄉(xiāng)野隨處可見。朋友說,“那說明這戶人家來自北方,說不定就是滿族。”
我默然,時隔一兩百年,“鄉(xiāng)愁”二字仍然縈繞在他們心底,雖然遙遠的北方已是一個模糊的影子,是祖輩們住的地方,但他們?nèi)匀徊荒芨淖兩盍?xí)慣、說話的口音,沒有什么可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的,柿子樹成為了載體,成為了他們北望家山的一把扶梯。
午時的大寨村安詳漫長,趁著太陽,人們在門前曬谷子,在河邊洗衣服,除了那座石橋外,村里還有一座風雨橋,叫回龍橋。正是與其他村寨一樣的場景,女人們?nèi)齼蓛蓙淼綐蛏希瑤е尥?、帶著針線,或什么也不帶,就是來橋上坐坐、扯扯閑話。村口的雜貨店門前也聚著一群,以男人居多,他們坐著或蹲在門口,抽著煙,大聲嚷嚷。有的人面前有一個小貨攤,賣自家的土蜂蜜,女人面前的筐里裝著雞蛋或獼猴桃,他們并不叫賣,好像賣點東西只是個名頭,其實是出來逛逛的。
這樣的場景我熟悉又親切,多少次了,我迷戀于堂屋正中的“天地國親師”位,迷戀于吊腳樓的黑瓦屋頂上升起的藍色炊煙,迷戀灶屋里的柴火味,甚至于大鐵鍋里燒出的茶帶點油味,我也喜歡,我喜歡喝這樣的茶,略帶點油腥味的茶,老實拙樸,不像電茶壺燒出的茶那么純正小資。
我想象清澈的龍底河,從莽莽南山流下,蜿蜒四十公里,從高山到平原,匯入渠江。渠江有兩條源頭,西源出自貴州黎平,向東至流團入湖南境內(nèi)。東源出自城步縣南山大茅坪,流至犁頭嘴與西源匯合,自此以下稱渠水。渠水流至蓑衣江入靖州縣境,曲折流淌,至黔陽托口注入沅水。
想想那次在靖州縣城,看到橋下的渠水,明明是一個陌生之地,我卻對這個地方感覺親切起來,因為他與我的沅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時看到龍底河,感覺同樣如此。凡是與沅江有關(guān)的河流流經(jīng)的地方都是我的故鄉(xiāng)。龍底河、渠水、巫水以及大大小小1000多條支流都是我的親戚。
河水的行走也許如一個人隨意的旅行,出發(fā)之前,他并沒有想過要去哪里,只是順著地勢,由高到低,該轉(zhuǎn)彎就轉(zhuǎn)彎,該繞行就繞行,遇到一條大河,直撲撲就奔了過去,回想起來也是多年修得的緣分。一條河流就是一個自由行走的人,他去了哪里,他的靈魂,他的精神領(lǐng)地就到了哪里。他遇到的大江就是他一生中的貴人,他繞開的是那些命運中的不平、糾結(jié)與掙扎。
所以我固執(zhí)地把河流的命運當作我的命運,我跟著他走,跟著他翻越那些高山,跟著他循著命運的地勢,該俯沖就俯沖,該繞行就繞行,西北流還是東南流,自東向西還是自西向東,全都隨著他,自在地行走。
我固執(zhí)地把河流的命運當作人的命運,我照見他的同時也照見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