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 龍丹 李靜
[摘 要] 近兩年校園網絡貸款在各大高校跑馬圈地,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屢次成為新聞熱點。通過對西藏自治區(qū)高等院校649名大學生網絡貸款情況進行調查,結合西藏自治區(qū)大學生網絡貸款現(xiàn)狀,并利用Logistic數學模型,對大學生使用網絡貸款平臺情況的差異及影響因素做出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大學生個人基本信息、月平均生活費、對待網絡貸款的態(tài)度和認知情況同網絡貸款平臺使用情況呈現(xiàn)正相關。并結合西藏特殊情況,提出規(guī)范校園網絡貸款的對策和建議: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建立統(tǒng)一征信管理體制,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樹立大學生正確消費觀,加強大學生風險意識教育以及培養(yǎng)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等。
[關鍵詞] 校園網絡貸款;西藏;對策
[中圖分類號] F724.6;F832.4;G64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5-0167-03
一、引言
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互聯(lián)網行業(yè)和金融市場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以“零首付,無抵押”為口號的校園網絡貸款平臺在各大高校內獲得迅速發(fā)展,校園網絡貸款憑借其審核程序簡單、放貸快速的特點,獲得了廣大學生群體的追捧和青睞。
2016年3月,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某鄭姓學生,利用28位同學的個人信息,通過網絡借款平臺借款將近60萬元,最終因經濟壓力絕望跳樓。2016年6月,校園網絡貸款曝出“裸條借貸”,女大學生被要求拍攝手持身份證的裸照來作為網絡貸款的憑證。校園網絡貸款利弊參半,一方面,校園網絡貸款可快速獲取資金,滿足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需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攀比心理、個性化消費等因素主導著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校園網絡貸款極易引起大學生盲目消費和不合理消費,甚至導致校園命案,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規(guī)范發(fā)展互聯(lián)網金融,整頓規(guī)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和證券期貨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因此,調查研究大學生網絡貸款現(xiàn)狀,分析大學生使用網絡貸款平臺的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意見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國內外大學生信用貸款問題研究現(xiàn)狀
國外信用貸款平臺的使用和管理具有相當完善的體系,并且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和還款能力會被作為重要的審核條件。英國作為p2p網絡貸款發(fā)展的鼻祖,申請貸款需要滿足規(guī)定的要求,之后還必須填寫諸多嚴格的表格,而貸款資金的用途主要是完成學業(yè),學生們畢業(yè)后仍然面臨一個長期的還貸過程。國外嚴格的審核制度導致大學生在對待信貸的使用態(tài)度時十分謹慎。Aadm M Hancock等(2013)表明家長的工作經驗、知識水平、對信用卡的態(tài)度和學生個人情況會是大學生使用信用卡的基本因素[1]。Danilo Braun Santos等(2016)研究發(fā)現(xiàn),自信心對女大學生使用信用卡和貸款行為會產生嚴重影響[2]。
而中國大學生具有其獨有的特征,消費觀念和行為也深受社會經濟環(huán)境及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因此對待網絡貸款的態(tài)度也有所不同。根據《2015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在校大學生約為3000萬人,而約有65%的學生因為資金短缺而發(fā)生借貸,潛在消費信貸市場規(guī)模達上千億元。目前,網絡貸款平臺存在產品費率不明確,利息不真實的現(xiàn)狀,嚴重影響社會信用行業(yè)健康發(fā)展。冉隆平等在《大學生網絡借貸風險》中指出,網絡貸款具有放貸門檻低、貸款利率高、違約成本高等特點,導致大量學生盲目跟風,熱衷網絡貸款[3]。詹海玲等提到大學生并非合適的授信對象,校園貸的根本問題是大學生并非合適的放貸對象[4]。根據有關調查問卷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防騙能力平均得分僅69分,48%的受訪大學生無法識破校園貸詐騙陷阱,23%的受訪大學生相信,存在無風險且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容易被高利息誘騙。景宇哲通過大學生網絡貸款市場調查,提出我們要看到大學生網絡貸款積極的一面,也要防范其可能帶來的危害[5]。而我國網絡貸款平臺由于起步較慢、發(fā)展過快,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并不完善,導致過多的網絡貸款平臺在發(fā)展過程中只注重經濟利益。宋雁慧從社會心理角度對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進行分析,提出允許大學生適度提前消費并增加對網絡貸款的制度性、程序性約束的對策[6]。王娜分析了大學生網絡貸款問題背后的主客觀原因,主張通過學生本身、高校、政府、社會等多方聯(lián)動,通力協(xié)作,來防范高校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危險性的發(fā)生[7]。祝李楊通過一具體的大學生網絡貸款欺詐案例所反映的深層原因、犯罪主體客體來探討了應對策略[8]。2016年4月21日的中國經濟時報上,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法學和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武長海發(fā)文建議政府應當盡快出臺新規(guī)加強校園網絡貸款監(jiān)管[9]。
三、調查基本情況
通過對西藏自治區(qū)高等院校的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在649份調查問卷的數據基礎上,利用回歸模型,分析大學生使用網絡貸款情況與個人情況、家庭情況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網絡貸款現(xiàn)狀基本情況
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以網絡問卷形式對西藏自治區(qū)5所高等院校進行調查,發(fā)放調查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649份,有效問卷率約93%。問卷內容包括個人信息、日常消費情況和網絡貸款使用情況,問卷設計層次清楚、內容豐富,覆蓋人群專業(yè)、年級也各不相同。從而能對校園網絡貸款的現(xiàn)狀及其背后成因進行多維度的分析,有效的解決以往個案調查所存在的不足。
表1顯示,回收的有效問卷中,男性占比44.53%,女性占比55.47%;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人數分別占比25.89%、11.09%、32.97%、27.12%、2.93%,由于發(fā)放問卷時,處于畢業(yè)生實習期,因此大四、大五占比較少;漢族和少數民族分別占比52.85%、47.15%。月平均生活費中最高的為800-1500元,占比61.33%,其次為800元以下,占比16.80%,第三是1500-2000元,占比15.87%,2000元以上最低,占比6%,樣本平均支出1132.6元,支出水平集中,差異較小。而生活費來源渠道表明學生資金主要是父母提供,占比高達95.06%。
(二)限制大學生使用網絡貸款原因分析
據圖1可以看出,30.14%的大學生不使用網絡貸款的原因是對此類公司的不信任;19.18%的大學生不使用網絡貸款的原因是生活費充足,無處花費;16.44%的大學生不使用網絡貸款原因是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15.07%的大學生擔心信息被泄露。
(三)消費觀念與網絡貸款使用情況的關系分析
網絡貸款使用率是指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使用程度,即使用網絡貸款的人數和調查樣本之間的比值。由圖2可見,了解網絡貸款的大學生中,有72%的人是持適度消費的觀念。而只有8%的大學生是隨行消費。這表明大學生會根據其經濟實力進行貸款,這是因為大學生償債能力有限及貸款成本較高所致。綜合分析可知大部分大學生都是適度消費,屬于理性貸款者,而消費觀念對網絡貸款平臺使用會造成相應的影響。
四、網絡貸款使用情況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計
由于大學生使用網絡貸款平臺的概率服從二項分布,因此利用Logistic模型做回歸分析,其基本形式為:
(二)回歸結果分析
利用r軟件3.3.1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模型結果整體通過檢驗,估計結果穩(wěn)定。
綜合表3可以發(fā)現(xiàn),民族對樣本中大學生網絡貸款使用情況具有顯著性影響。由于少數民族地區(qū)較為落后,少數民族大學生接觸網絡貸款時間較晚、認知情況較少以及憂慮心理等因素,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使用率遠遠低于漢族大學生。
年級對大學生網絡貸款使用情況也具有顯著性影響。隨著年紀的增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其賺取金錢的能力變強,償還債務的能力也就越強,對網絡貸款的使用意愿也相應提高。
月平均生活費對樣本中大學生具有顯著性影響,且系數為正。月平均生活費越高的大學生,網絡貸款的使用率就越高。由于月平均生活費的增加,大學生的可支配資金也就越多,還款能力就越強,對待網絡貸款的使用顧慮便很少,更樂于超前消費,接受網絡貸款。
對網絡貸款的態(tài)度對樣本中大學生存在顯著性影響。大學生選擇網絡貸款主要是看個人意愿,當大學生認為網絡貸款的利大于弊,完全接受網絡貸款,也就更愿意使用網絡貸款。因此對待網絡貸款的態(tài)度成為選擇網絡貸款的主要因素。
網絡貸款認知情況對樣本中大學生也存在顯著性影響,并且系數為正,大學生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普遍偏強,而回歸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了解程度越高,對網絡貸款的環(huán)節(jié)越熟悉,越愿意使用網絡貸款。
五、研究結論
對西藏自治區(qū)高等院校學生的抽樣調查表明大學生的性別、年級、民族、月平均生活費、網絡貸款態(tài)度以及認知情況與網絡貸款使用情況的關系呈現(xiàn)正相關。同時發(fā)現(xiàn),西藏自治區(qū)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使用率和平臺的普及程度相對內地較低,大學生接觸網絡貸款平臺的時間較晚,但發(fā)展速度和使用人群增長較快,接受網絡貸款意愿上更加積極。因此,在全區(qū)范圍內開展網絡貸款現(xiàn)狀調查,并結合研究結果,積極開展網絡貸款平臺行業(yè)規(guī)范整治,有利于促進西藏自治區(qū)金融業(yè)健康發(fā)展,對西藏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六、政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法律體系
目前關于規(guī)范網絡貸款平臺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少之又少,部分不良貸款缺乏法律監(jiān)管,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有利于規(guī)范網絡貸款平臺建設,促進網絡貸款健康發(fā)展。
(二)建立統(tǒng)一的征信管理體制
網絡貸款平臺手續(xù)簡單,審核方便快速,因缺乏統(tǒng)一信用等級分類管理,大學生貸款額度很難就實際情況發(fā)放,導致許多大學生一人多貸,甚至有的學生貸款額度遠遠超過自身承受范圍。征信體制的建立,有利于限制大學生貸款額度,約束大學生消費行為,實現(xiàn)真正把錢放貸給有需要的大學生客戶。
(三)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加強相關政策的制定出臺,以降低貸款利率。當前網絡貸款平臺利率普遍偏高,大學生還款能力有限,除父母支付生活費外,沒有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降低貸款利率,有利于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促進網絡貸款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觀念影響著消費行為,在開學之際,做好新生教育工作,幫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從思想上杜絕錯誤行為的發(fā)生。
(五)加強大學生的風險意識教育
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強,但同時也較容易忽視其中的風險。校園網絡貸款在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方面資金困難的同時,也存在著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的威脅。教育部及各大高校應加強對正確認識校園網絡貸款的教育宣傳,幫助學生提高風險意識,增加理財經驗,引導學生正確消費,傳承中華美德。
(六)培養(yǎng)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
“人無信不立,業(yè)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系列社會問題。大學生是整個社會高素質人群的典型代表,必須牢守誠信的底線。自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誠實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參考文獻]
[1]Adam M Hancock,Bryce L Jorgensen,Melvin S Swanson.College Student and Credit Card Use:The Role of Parents,Work Experience,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Credit Card Attitudes[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2013, 34 (4) :369-381.
[2]Danilo Braun Santos, Wesley Mendes-Da-Silva, Eduardo Flores, Jill M Norvilitis.Predictors of Credit Card Use and Perceived Financial Well-being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a Brazil-United States Compara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16, 40 (2) :133-142.
[3]冉隆平,李魁華,王國棟.大學生網絡借貸的風險與對策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6(12).
[4]詹海玲,葉秀蓉.校園網絡貸款存在的風險及預防機制[J].廣東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4).
[5]景宇哲.大學生網絡貸款與p2p[J].商業(yè)經濟,2016(8).
[6]宋雁慧.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
[7]王娜.高校大學生網絡貸款問題及防范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6(11).
[8]祝李楊.打防并舉警鐘長鳴,斬斷伸向高校的網絡貸款黑手——從大學生網絡貸款欺詐案例透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應對策略[J].亞太教育,2016(16).
[9]武長海.應當盡快出臺新規(guī)加強校園網絡貸款監(jiān)管[N].中國經濟時報,2016-04-22.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