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杭琪
摘 要: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校園暴力是否該寫入刑法的廣泛討論。本文就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現狀,以及校園暴力入刑的必要性、利弊展開了討論,分析并論證了校園暴力入刑對保護未成年學生的可行之處,和促進法制化發(fā)展,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校園暴力;刑事責任;未成年;刑法
2015年在美國發(fā)生了一起中國留學生的惡性校園暴力事件,起因僅僅是女生間的“吃醋”行為,該事件報道后立馬在中美兩國中引發(fā)轟動。事后美國當地執(zhí)法局介入,涉案情節(jié)最嚴重的兩人被當地法院判處終生監(jiān)禁。判決結果一出令許多中國人震驚,在許多父母甚至學生眼中同學間的小打小鬧竟然可以判如此重的刑。近年來在中國許多校園暴力事件被報道出來,但往往出于各種因素使處理結果看起來對被害學生十分不公平,在未成年學生中更甚,因此社會中許多人提議將校園暴力違法事件寫入《刑法》,讓《刑法》更好地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 校園暴力入刑的必要性
1、 校園暴力問題的現狀
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10個省的5864名中小學生做了次關于校園暴力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學生中有將近40%的學生有被欺凌的經歷,其中6%的學生甚至存在被反復欺凌的情況。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結果顯示,49%的被調查學生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而87%的被調查學生表示自己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①暴力行為也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拳打腳踢,還包括了言語辱罵,散布謠言,惡意中傷等等,不僅是造成學生生理上的損害,還造成了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傷害。
兩份調查結果說明了,未成年校園暴力現象在當下普遍存在。近幾年來,每年媒體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有幾十件,那出于各種原因而沒有報道出來的校園暴力事件則更多,可以說校園暴力的現狀十分嚴峻。
2、 校園暴力入刑的現實需要
查閱近幾年的校園暴力案件可以發(fā)現一個共同點就是絕大部分案件最后對施暴學生的處罰非常輕,其中包括暴力事件的組織者、領導者,有些案件甚至存在對施暴學生不處罰的情形。
例如,2017年5月,陜西省靖邊縣第六中學一名女生,被同學拉到女廁所,被十幾名同學輪番掌摑,并錄下視頻傳到網上,學校只按普通糾紛處理,視頻傳出后派出所才介入調查。之后,教育局對涉事學校校長給予處分,責令學校安排專人對當事人進行心理疏導,對參與掌摑和拍攝視頻的學生進行嚴厲批評教育。②施暴學生的行為已經涉嫌故意傷害罪的共同犯罪,將被害學生的視頻發(fā)到網上涉嫌侮辱罪;而且這些行為給被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傷害,這些傷害甚至可能伴隨被害學生一生,然后最后僅是對施暴學生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連司法程序都未啟動,更別說判刑。
馬克思曾說過“年輕人犯點錯,連上帝都會原諒。”的確,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犯罪我們應當對他們從輕減輕處罰,但不代表可以免除責罰。如果對于校園暴力的施暴學生處罰過于輕或者不處罰,那對被害學生是極度不公平的;過低的違法成本會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同時也是對違法行為的縱容,極有可能導致施暴學生變本加厲。對于被害學生可能只是暫時逃過一劫,接下來卻可能是更加痛苦的深淵,這無疑是給本已受傷的被害學生的二次打擊。我們在制定《刑法》時考慮到對未成年的保護,但我們同時也該記住,《刑法》是打擊犯罪、保護公民合法權利的法律;我們首先應當是強調維護被害學生的合法權利,維護社會公正與秩序,然后再強調對未成年犯罪要從輕減輕處罰。只有這樣才能兼顧罪刑法定原則與保護未成年的原則。
在2016年三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就有人大代表提出“校園暴力入刑”問題。未成年人關系到祖國的未來,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新時代學生的前提,也是振興中國的根本之策;然后近期頻發(fā)的校園暴力事件讓大家對學生,尤其是未成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極為擔憂,如何處理校園暴力事件也成為大會上大家討論的熱門??梢钥闯?,大家對校園暴力事件感到十分惱怒與憂慮,將校園暴力寫入《刑法》,符合了社會的呼聲,讓國家力量介入校園暴力事件,有利于這類事件更加公平、公正的解決。
二、 校園暴力入刑的依據及利弊
1、 校園暴力入刑的依據
校園暴力的主要幾種形式:人身傷害、言語辱罵、散布謠言等,都可以在《刑法》中找到對應的罪名,如故意傷害罪、侮辱罪、誹謗罪等。從校園暴力施暴者的主觀與行為上看,已經符合這些罪名的犯罪構成要件,如果不給這些行為定罪,那就違背了罪刑相適應原則。但是校園暴力的幾種行為與《刑法》中的罪名相較有特殊之處,主要在于校園暴力的主體一般是未成年學生,未成年人相較于一般犯罪主體有特殊性,主要在于刑事責任能力不同,未成年的改造性、可塑性強;另外,校園暴力的起因往往因為同學間的偏見與爭執(zhí),突發(fā)性因素更多,主觀惡性較之更小。但是,校園暴力的侵害對象也主要是未成年學生,從這一方面看情節(jié)更為惡劣。
因此校園暴力可以像盜竊槍支罪之于盜竊罪,從故意傷害罪、侮辱罪、誹謗罪等獨立出來。校園暴力案件有其特定的主體與侵害對象,從客觀方面看,也有其之于其他罪名的客觀方面的特殊之處。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強調事物是矛盾的,而矛盾又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既然參與其他罪名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那校園暴力的參與者卻可以逃過一劫,這不就成了“白馬非馬”?
2、 校園暴力入刑的利弊
之前講了,通過校園暴力入刑,可以讓國家力量介入,更好的保護受害學生。但校園暴力入刑更大的意義在于“防患于未然”。眾所周知,《刑法》不僅是懲罰罪犯、保護公民的法律,它還是規(guī)范公民行為的準則。校園暴力入刑后,不僅有利于犯罪者得到應有的懲罰;還有利于震懾全社會,讓大家知道校園暴力是法律所禁止的、不能容忍的行為。同時讓學校不敢不重視該類事件,不能再為了所謂的“名聲”而想辦法息事寧人,從而加劇被害學生的痛苦。
然而因為校園暴力具有特殊性,校園暴力入刑后也會帶來一些問題?!缎谭ā放c《未成年人保護法》總強調,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針對未成年人犯罪要以教育、感化、挽救為主。的確,未成年人的三觀還處于發(fā)展、成熟期,重塑性強,如果直接強硬地給他們定罪,則不利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而且,校園暴力對被害學生造成的傷害以心理上的為主,對心理造成的傷害達到什么程度可以定罪,這點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從而使法律難以貫徹。
三、 國外校園暴力事件及可借鑒之處
1、 國外校園暴力案例及立法
文章開頭講到發(fā)生在美國的校園暴力事件,事實上美國校園暴力事件最嚴重的時候便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腦剛開始在普通家庭中普及,隨之而來的是暴力游戲在學生中流行,199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發(fā)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槍擊事件,兩名高中生持槍進入校園,槍殺12名學生與一名老師,還造成了24人受傷。后來美國又發(fā)生校園槍擊事件。
這些事件使美國的立法者警醒,美國各界也在反思,是什么導致校園暴力案件頻發(fā)?為此美國官方也采取系列措施,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個州通過了反校園欺凌的法案,學校也建立校園暴力的預警機制,社會各界也在加強反校園暴力的宣傳。2014年官方統(tǒng)計結果顯示,校園暴力事件的數量已經明顯下降。
在德國,學校甚至主動打擊那些校園暴力的組織、領導學生;對于這類學生,要是屢教不改,學校有權將他們送到強制管教部門,由他們來管教。
另外,許多發(fā)達國家都要求學校建立反校園暴力機制,同時強調“善良教育”,同時從教育、制度與立法角度解決校園暴力問題。
2、 國外校園暴力處理方式的借鑒之處
縱觀國外的校園暴力治理模式,無外教育、機制與立法相結合,但也能看出他們對校園暴力現象的重視。在預防校園暴力的前提就是重視校園暴力問題,這已經不是同學間的小打小鬧,而是在事實上已經造成了不法侵害。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將校園暴力上升到法律,通過立法的方式懲治、預防案件的發(fā)生,這也符合發(fā)展法治國家的需要。同時也要堅持立法與教育相結合,立法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教育才是;然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解決問題不能一蹴而求,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意識,才能真正杜絕校園暴力事件的再次發(fā)生。
[注釋]
①《校園霸凌誰來解決》,《法制日報》,2015年7月13日,第八版。
②謝洋,《校園暴力受害者維權路漫漫》,中青在線,2017年9月29日。
[參考文獻]
[1]耿露,《由中日中小學生“校園欺凌”事件審視“校園暴力”問題》,《赤子》 2017年14期。
[2]吳桂翎、辛濤,《校園暴力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中國特殊教育》 2009年6期。
[3]許文瓊,《學生暴力犯罪原因系統(tǒng)解析》,《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年3期。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