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虎
摘要:根據(jù)東西方民族之間最簡單最習以為常的飲食方式(最簡單的飲食方式本質就是不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以小見大、由外及里剖析東西方民族文化差異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 東西方文化 科技發(fā)展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245-02
中國人(主要是指在北方居?。┱5脑绮鸵话愣加叙z頭,我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今天的早點(公歷2009年8月6日)也不例外,是有饅頭的,不過,姐姐來太原那天帶了一個面包,一直沒吃,我怕壞了,所以決定今天早上把它消滅了。嘴里一會嚼面包,一會咬饅頭,我突然想在古代為什么西方人不做饅頭,東方人不做面包呢?絕對不是因為不會做!這應該是一個民族特性的問題,就像東方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叉子一樣。
饅頭和面包都是用發(fā)酵的面團做的,而且都是在高溫加熱下膨脹成熟,但是加熱的方法卻是不同的。當然加熱都需要熱源——火,但是西方人是直接用火加熱,也就是用火直接烤制發(fā)酵面團變成面包(簡稱為直接法);但是東方人卻是間接用火加熱發(fā)酵面團:先用火把水燒開,再通過水蒸汽來加熱發(fā)酵的面團直至變成饅頭(簡稱為間接法)。貌似我們中國人總是要復雜一些,做事情都要繞彎子。所以,西方人直率直接,東方人含蓄間接。做飯都如此,何況其他乎?
考上研究生之后,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我覺得有必要在這里小題大做,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唯物辯證法,從微觀引申到宏觀,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深入淺出地分析分析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我們先分析間接法和直接法的優(yōu)劣對比:
第一,從使用能源消耗的角度:直接法貌似節(jié)能,間接法貌似要多費一些能源。第二,從過程中勞動力參與的解放程度:直接法比較費時費力,因為要盯著爐子防止烤焦,而間接法相對更省事,因為不必時刻盯著爐子。第三,從烹飪結果:水火都無情,但從烹飪的角度來看,二者火相對難控制,但水相對好控制一些。而且火的溫度沒有上限(已知的太陽的溫度還不是最高的,還有更高的),但是水是有的。因此直接法烤面包容易烤焦,但是間接法因為水的沸點最高就是100度,所以從來沒有聽說過蒸焦的饅頭(鍋里的水燒干除外)。第四,從食用的健康角度:蒸煮的食品比烘烤的更健康,因為烤焦烤糊的會生產(chǎn)致癌物,另外烤制類食品從中醫(yī)角度上說容易上火,這一點上蒸饅頭絕對勝出。第五,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西方科學研究表明高溫會破壞很多營養(yǎng)元素,因此此角度間接法勝出。第六,從環(huán)保角度:面包會存在烤糊而扔掉造成浪費,但是饅頭因為水分大不易保存而發(fā)霉變質(陰涼處放干也能長久保存),在這里雙方平分秋色。
總之,直接法只有一個優(yōu)點(而且無法量化證明),而間接法有四個優(yōu)點,環(huán)保角度雙方打成了平手。因此間接法相較直接法的全面優(yōu)點和綜合優(yōu)勢是毫無疑問的。
每一個民族的共性意識是該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的共同實踐中形成的,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物質決定意識。東西方文明文化的根本差異在于東西方民族在長期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意識差異,也就是文化差異。意識又反作用于物質和實踐,最終導致了中西方在近現(xiàn)代科技文明發(fā)展中的巨大差異。
第一,從地理的角度來說,東方世界中國東西橫跨5個時區(qū),南北全面覆蓋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4種氣候。這種獨特的地形賦予了我國擁有強大的地理縱深和全面的自然體驗。因此中國人從古就形成了大統(tǒng)一思想和全面的思維方式,最古老的群經(jīng)之首《周易》:周,周全,仰觀、俯視、四周廣角,都看即為周。西方文明包括美國都源自于歐洲,所以以歐洲作為西方代表進行分析。歐洲國土和我國差不多,也是東西橫跨5個時區(qū),但是卻有44個國家,而且歐洲各國至今沒有任何合并的意思,國土相對較大的法國、西班牙、英國和德國僅有1個時區(qū)。另外,歐洲幾乎都是溫帶海洋性氣候,熱帶氣候根本沒有,寒帶也僅是北部地區(qū)一點。這樣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歐洲人民思維的局限性。中國有句話叫見多識廣,所以西方的地理局限性造就了他們在認識真理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因此在認識世界的角度上,東方思維是全面的整體的,西方思維是片面的部分的。所以再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人和自然的關系上,東西方文明也出現(xiàn)了根本性差異。東方文明因為有周全的思維,所以認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剛健是父親,地柔順是母親,人和大自然是一體的,因此中國人從古要天人合一、和諧共處,東方的我更多是大我和大家,因為我們是順應自然的哲學觀。西方文明因為是片面的思維,所以認為人和自然是對立的,自然是奴隸,自然是為人服務的,是被征服和改造的對象,人對大自然是無盡的索取和掠奪,因此反過來就變成了破壞和傷害自己,西方人更強調(diào)個人主義,強調(diào)小我和個人家庭。這也是西方文明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絕對標志!
第二,從生產(chǎn)力的角度來說,東方之前的生產(chǎn)力一直是全球領先的,這種領先是大智慧的領先,是人和大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領先。而西方在近現(xiàn)代的生產(chǎn)力領先,是狹隘的領先,是對別的民族赤裸裸侵略和大自然瘋狂掠奪的領先,更多是竭澤而漁和飲鴆止渴的狹隘。
第三,用辯證法來分析,西方文明講科技講創(chuàng)新,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創(chuàng)新就是破壞,因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個東西大自然本來沒有,創(chuàng)新出來的就是破壞大自然固有的平衡。東方文明講和諧,吃飽穿暖就好了,知足常樂。西方的科技發(fā)展是創(chuàng)新,是破壞,是動,是術,是相,是分,是量化;東方文明是守舊,是和諧,是靜,是道,是離相,是合,是差不多。東方文明更多是講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是對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抽象概括。西方的宗教都是有個外化的神,讓你去絕對迷信;而東方的儒釋道三大本土宗教,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養(yǎng)性清靜無為為而不爭無為而無不為,最終都是從小我到大我,到無我為全人類最貢獻,都是讓這個我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東方文明五千年都流傳下來了而且還將繼續(xù)流傳,東方人用中醫(yī)保護著自己的肉身,而西方科技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此好彼壞,陷入惡性怪圈而不能自拔。
和同合,只有合(統(tǒng)一)起來才有和平,不同就是創(chuàng)新,所以創(chuàng)新多見于分裂的國家和團體之間的競爭而產(chǎn)生。合久必分,分開才有創(chuàng)新,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文化都源于分裂時代,另外分久必合,創(chuàng)新的科技一定也會走向極端而腐朽。大家都會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沒有常勝將軍,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方式,沒必要完全模仿西方,更要拋棄那種為了與眾不同為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新,就如皇帝的新裝一般。我們要用“和而不同”的獨特方式,走我們獨特的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這條路的前提就是和,就是和大自然的和諧共處。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全盤西化更多是源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帶來的文化自卑感,其實大可不必,就像一個人生了次小病就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全面否定,別忘了再長壽的老人也會生病,養(yǎng)生方法再科學的人也要生病。
所以從時間(的長度)和實踐(的結果)兩個真理的判斷角度來看,東西方文明的優(yōu)劣性一目了然,東方文明有更強的生命力!僅僅用四百年的文藝復興和科技發(fā)展(問題層出不窮)來否定五千年的文明,本身也是愚昧和荒謬的。
再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講和平和諧的文化民族總是容易受到未來暴力民族的進攻,但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這種沖擊和破壞總是僅僅存在于一定的短期時間內(nèi),在更長遠的時間內(nèi),和平和諧充滿了最持久的生命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尊重!
總之,東方文明的全面性和徹底性完全勝過了西方文明。隨著地球村全球化一體化,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東方文明的間接法、周易、太極將為人類的和諧發(fā)展發(fā)揮更加積極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再極端再不認可東方文明,但是疾病來臨時人性的本質就是什么都試試,包括以前不相信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屠呦呦的諾貝爾醫(yī)學獎絕對不是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根據(jù)馬克思的哲學發(fā)展觀,中國的全球化首先是東方文化的全球化,而東方文化的全球化又首先是中醫(yī)的全球化,中醫(yī)只有征服了西方人的身體,讓西方人信服了,才會征服西方人的心。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