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在學術界享有盛名后,便以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人才為己任,用他自己的話說:“使許多有志有為的人,都得到他的適當?shù)拿u和地位,豈不是人生一樂?”因此,他總有這樣的感覺:凡比我年輕的人,我理該獎進他、指導他,使他達到成功的境界;凡有一長可取的人,我理該介紹他到一個適宜的崗位上,使他能發(fā)展他的長處,為社會服務。
顧頡剛認為:一個大學生已有相當?shù)某潭?,只要有人指點,他又肯學習,當然進步是很快的,所以我指導的學生,往往費了兩三年工夫即已取得學術上的地位。傅斯年因此挖苦說:“哪一個青年只要同頡剛一接近,就封了‘一字平天王了!”顧頡剛對曰:“倒沒有這樣容易。凡是和我接近的青年,我時時逼他們工作,必須肯工作、能工作的人才有封王的希望呢?!?/p>
譚其驤就是一個“封王”的例子。1934年9月25日,顧頡剛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竭力推薦他的這位學生:“譚君實在是將來極有希望的人,他對于地理的熟悉,真可使人咋舌。任何一省,問他有幾縣,縣名什么,位置怎樣,都能不假思索地背出。對于地理沿革史,素有研究興趣,且眼光亦甚銳利,看《禹貢》半月刊、《史學年報》、《燕京學報》諸刊物所載可知。他在燕大研究院畢業(yè)生中,應列第一?!薄白T君”后來的發(fā)展的確被顧頡剛言中了,倘若傅斯年沒有英年早逝,而是看到了譚其驤的成就,恐怕不由得不佩服顧頡剛發(fā)現(xiàn)人才的眼力。
(趙鵬摘編自《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中華書局2011年版,王學典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