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
南開中學是早期周恩來思想發(fā)生重要轉折并奠定革命事業(yè)基礎的地方。以南開教育與周恩來成長為案例展開教育學研究,分析南開中學教育的本質和特色,探索人才成長規(guī)律,對于推動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為此,本文對周恩來早期研究、精神與人格風范研究、教育學視角研究等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并提出了“一個邏輯線索、兩個研究定位、三個理論反思、四個實踐追問”,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思路。
國內對于周恩來的研究大致始于1976年。從研究內容上看,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上世紀80年代中前期,研究熱點是周恩來的童年、中小學和旅歐勤工儉學時期的事跡考證與思想變化;二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研究熱點是對周恩來一生革命事業(yè)和重要貢獻進行全面研究,包括國共合作、革命斗爭、新中國建立、毛澤東思想形成等;三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研究熱點是周恩來與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建設研究,包括政府建設、經濟管理、對外關系、科教文衛(wèi)等。[1]從學科領域來看,主要是黨史學和政治學(見表1),分別占總數(shù)的42%和23.5%,教育學只占9.5%,且在教育學研究中大部分還是周恩來有關教育事業(yè)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而非教育對周恩來成長的影響研究。
表1 1978-2012年周恩來研究性論文涉及的學科領域統(tǒng)計表[1]
在思想發(fā)展方面,學界分析了周恩來的家庭出身、學校教育、留學生活和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根據他青少年時代著作和實踐活動,普遍認為青年周恩來的思想經過了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者的發(fā)展歷程。[2]周恩來的哲學思想也相應產生了三階段的變化,由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向辯證唯物主義轉變,并最終確立了共產主義世界觀。[3]
在性格形成方面,有學者分別用“造就”“規(guī)范”“擴展”和“確立”四個定語,界定家庭教育、私塾教育、東北教育、南開教育在周恩來早期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南開學校則是影響周恩來一生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當他離開南開時,性格已定型,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重理想和事業(yè),輕名譽和地位的性格;二是求同存異的寬容性格;三是堅定不移,執(zhí)著追求的性格。[4]
在革命活動方面,早期周恩來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5]、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6]、武裝革命斗爭[7]、新民主主義革命[8]等方面。其早期革命活動中所體現(xiàn)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從社會矛盾入手,二是用階級分析方法,三是堅持群眾觀點。[9]
1996年以來,周恩來精神的價值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學界在確認命題、界定概念、概括內涵及核心、揭示邏輯體系、成因、特征、歷史地位及現(xiàn)實意義等方面成果豐碩。
首先,對周恩來精神這個概念的界定總體上趨于一致。即周恩來精神是周恩來在長期革命、建設和廣泛的人際交往的實踐中所逐漸形成的理想追求、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工作作風、生活情趣及儀表風采所體現(xiàn)出來的崇高的價值理念。[10](10)是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相類似的總體性范疇。[11]
其次,對周恩來精神的內涵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三點說”“五點說”“六點說”“八點說”“多點說”,等等。如胡錦濤持“六點說”,認為周恩來具有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精神、甘當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度珍視和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的精神、求真務實的精神、謙虛謹慎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12]
最后,揭示了周恩來精神風范的成因。對此,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周恩來風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但學者們的具體論證各有側重。如有學者認為,周恩來人格風范源于善良母親的教誨、悠久文化的熏陶、悲壯歷史的啟迪、自身的學習與磨煉、革命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完善升華于各種工作環(huán)境、黨的統(tǒng)戰(zhàn)偉業(yè)、新中國的建設、戰(zhàn)友間的合作等。[13]有學者從時代環(huán)境、家庭、人文地理、自主意識與社會實踐等諸種影響中揭示其成因。[14]有學者認為,周恩來精神“既有中華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育化,又有歐風日雨的汲取和滋潤,更有周恩來一生篤實踐行的反省和磨練”。[15]還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華人文精神的培育、淮安鄉(xiāng)土文化的熏陶、自我刻苦修養(yǎng)的錘煉四個方面較為詳細地闡釋了周恩來精神的成因。[10](188-208)
主要集中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建設思想(包括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建設論、現(xiàn)代化思想、環(huán)保思想等)、外交思想(包括獨立自主、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濟外交、文化外交、對日民間外交思想和對印外交思想、外交思想的倫理意蘊等)、政黨建設思想(包括黨的執(zhí)政原則、思路、方法、黨內和諧思想等)、民族思想(包括民族和諧思想、民族團結思想、西藏問題等)、新聞思想(包括形成、發(fā)展、體系、新聞隊伍建設等)、文化思想(包括先進性、民族性、科學性、群眾性、開放性、和諧性等)和民本思想(包括思想來源、組成、啟示等)諸多方面。
關于周恩來人格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周恩來人格精神的構成和科學內涵。如有學者認為,周恩來人格的內涵包括大志、大真、大愛、大智、大勇五個方面;[15]有學者認為,是黨魂、國魂、民族之魂的結合;也有學者認為內涵包括無產階級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的統(tǒng)一、領導者與人民群眾的統(tǒng)一、勤政與廉政的統(tǒng)一四個方面,[16]等等。
二是周恩來人格魅力的基本特征。這方面的文章較多,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信念堅定、矢志不渝、作風民主、顧全大局、廉潔奉公、嚴謹守紀、無私奉獻、艱苦樸素、真誠待人、奮不顧身、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智慧超群、多謀善斷、求真務實、非凡決策、光明磊落,等等。
三是對周恩來的人格形成研究。一般認為,“只有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民族以及這樣獨特的人生經歷,才能產生出這樣偉大的人物”。[17]影響因素涉及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歷史文化、國際國內形勢等方方面面,但概況起來,“周恩來的人格精神是以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原則和倫理觀念為主體,批判地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道德的精華,吸收和升華了以民主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西方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先進成果,形成自己既具鮮明階級性又富民族色彩,且?guī)r代感的人格魅力”。[18]
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1)周恩來具有忠貞為國,顧全大局,不爭權位利祿,不計得失榮辱的風范。(2)為尋求領導活動的完美形態(tài)而處處表現(xiàn)出溫和謙讓的風范,但又并非無原則的折衷。(3)是堅持黨性的楷模,是黨的三大作風的楷模。(4)交友風范表現(xiàn)為:平等待人,以理服人;求同存異,寬厚待人;誠懇熱情,關懷備至;尊重信義,不忘友情。具有東方風格的禮儀風度,能顯示出中華民族豁達、豪邁、自尊、自信、鎮(zhèn)定、穩(wěn)重的氣魄和膽略。(5)教育晚輩不靠關系自己奮起,不搞特殊化,要艱苦奮斗一輩子;要秉公辦事不拘情,謙虛恭讓不居功,移風易俗不守舊,廉潔奉公不受禮。
整體來看,學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周恩來關于教育方針、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各級各類教育、知識分子問題、人才培養(yǎng)問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論述,也有個別研究者談到周恩來青少年時期的學校生活、革命活動和早期對教育的某些看法,并進一步探討了這些思想主張的理論依據、現(xiàn)實依據及其世界觀、方法論基礎,同時還關注了周恩來的相關實踐活動。
教育對周恩來成長的影響體現(xiàn)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方面,其中,學校教育的重點又在南開學校??傮w來看,有學者詳細解讀了周恩來在南開就讀時所受的教育和環(huán)境對其人格早期定式的影響。認為天津和南開獨特的環(huán)境,既讓周恩來的認知結構突破了中國千百年來形成并趨于僵化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使其知識量因大量輸入西方近代科學文化而獲得增長,思想意識受到當時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啟蒙;同時,還令他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掘,個人能力亦充分顯現(xiàn)和提高。[19]有學者指出,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這是與南開學校的教育方針、課程設置分不開的。周恩來在南開學校讀書期間,南開學校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一直沒有廢止“讀經”教育,周恩來曾一度沉迷于“漢學”“古文”。由于當時國內新書刊匱乏,新文化運動還沒有形成巨大的影響,周恩來所受的西學教育包括英語、自然科學知識、進化論等新思潮。[20]有學者指出,南開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時把愛國思想放在德育的首位,經常把中國近代史與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意識。正是南開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使周恩來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全面發(fā)展。[21]還有學者指出,南開學校是中國最早開拓校園新劇的學校,其早期的話劇影響很大,不僅對社會改良產生作用,對南開學校學生的思想、人格的形成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周恩來在校長張伯苓和新劇團副團長張彭春的影響下,對話劇理論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在此過程中加深了對新劇“改革社會風氣,提高國民道德”功能的認識,更加激發(fā)了投入新劇運動的積極性。[22]
近年來,天津市南開中學在南開求學期間的周恩來研究上也取得了新的成績,先后出版了《以周恩來為人生楷模教育讀本》《周恩來南開中學作文箋評》《周恩來南開中學習作釋評》《周恩來南開中學論說文集》《周恩來南開中學歲月》等書籍,對周恩來在完成學業(yè)、鍛煉辦事能力、涵養(yǎng)家國情懷、求索人生道路等史實進行了準確記載,對其全部寫作成果進行了注釋、翻譯和點評,深入挖掘了周恩來的思想軌跡和成長路徑,生動展示了社會環(huán)境、學校教育與人生成長的邏輯關聯(lián),有力傳承與弘揚了周恩來精神。
南開教育在周恩來早期成長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過對周恩來早期研究、精神與人格風范研究、教育學視角研究等進行歸納梳理,我們能夠得出四個方面的結論,可用“一、二、三、四”來概括:
1.一個邏輯線索
即教育健全人格,人格促進成長,成長帶出事跡,事跡體現(xiàn)精神。
2.兩個研究定位
一是早期研究在整個周恩來研究中的定位。隨著文獻史料的不斷公布,周恩來早期研究雖然成果豐碩,但已相對告一段落,且存在引證原著復述多,深入發(fā)掘分析少的現(xiàn)象,缺少真正地就某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性的總結和理論提升。
二是教育學研究在整個學科領域中的定位。隨著研究視野的不斷拓寬,歷史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民族學、文化學等都進入到了周恩來研究這一領域,但教育學相關研究很薄弱,更欠缺以教育學視角系統(tǒng)審視個人成長中的“學校—個人”關系、“社會(國家)—學校—個人”關系的著作。
3.三個理論反思
一是概念研究存在沖突。隨著國家和社會改革的不斷推進,周恩來精神思想和人格風范研究占據了重要位置,但概念繁雜,有待辨析。像“精神”“人格”“風范”“精神風范”“人格風范”等概念,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學界往往孤立地界定某一概念,缺少比較研究,往往混用概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的深入。
二是研究視角尚待擴寬。早期研究主要還是在早期的時空維度中進行分析,“就事論事”,缺乏歷史大視野。但周恩來“早期培育起來的思想、品德、知識、才能、作風為后來成就偉大業(yè)績打下基礎,把兩者聯(lián)系起來研究,對周恩來的認識就能更深入一步”。[23]還需在“成長—成才”維度下,以周恩來的各項事業(yè)成就為前提系統(tǒng)反觀周恩來早期接受的學校教育。
三是方法論尚未多元化。因為少有歷史大視野的研究,所以方法論上多為單一史觀,主要涉及唯物史觀、革命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等應用較少,多元史觀應用更少。
4.四個實踐追問
追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對“個人—家庭”關系、“個人—社會”關系、“個人—國家”關系的影響。
追問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又如何在變與不變中借鑒經驗。(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是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活動;變的是外在表現(xiàn),是不同歷史條件下所要解決的不同具體問題。)
參考文獻:
[1]徐行,葛佳佳.改革開放以來周恩來研究發(fā)展趨勢分析——以三十余年來國內公開發(fā)表的學術性論文為基本依據的研究[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2]向實.光輝的榜樣 偉大的轉變——試論周恩來同志從革命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飛躍[J].學術論壇,1979(2).
[3]宋一秀,楊梅葉.周恩來早期哲學思想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4]施春生.周恩來早期性格形成初探[J].漳州職業(yè)大學學報,2000(1).
[5]楊世釗.周恩來對中國共產黨建設的重大貢獻[J].南開學報,1989(2).
[6]牛國旗.周恩來大革命時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和實踐[J].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3).
[7]魏德松.人民軍隊的一位杰出奠基人——紀念周恩來誕辰90周年[J].軍事歷史,1988(1).
[8]王貴書.在旅歐和大革命時期周恩來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理論貢獻[J].周恩來青年時代,1984(5).
[9]劉德軍.周恩來早期革命活動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1).
[10]王家云,黃明理,邵廣俠.周恩來精神[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11]周蔭祖,栗永華.“周恩來精神”的內涵及時代意義[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4).
[12]胡錦濤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Z].
[13]呂志,范英.周恩來的人格風范[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3-4.
[14]王鳳勝,劉德軍.偉大的魅力——周恩來人格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15]鐘修文.周恩來精神與風范研究文集[C].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169.
[16]鞠建國,隋大利.學習周恩來的人格精神,做好人民公仆[J].黨政干部學刊,1998(3).
[17]王玉如.試論周恩來的人格魅力[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8(2).
[18]林浣芬,廖藝萍.論周恩來人格精神的文化淵源[J].福建黨史月刊,1998(1).
[19]王旭東.試論南開就讀時期周恩來的人格早期定式[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1(1).
[20]蓋金香.周恩來早期深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影響——以南開學校為例[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3(1).
[21]劉焱.天津南開學校與周恩來[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中華愛國工程聯(lián)合會,2007:131.
[22]蓋金香.周恩來與早期南開新劇[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4(1):221-229.
[23]劉焱.近二十年周恩來早期研究述評[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