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芹
開篇,讓我們先來試試順著文字、腦補影像:
溫潤的玉料前,磨玉人屏神靜氣,手里的形,心里的意,文化的韻,情感的真,分毫之間,如琢如磨。
76歲的玉雕傳承人宋世義,沉醉在這樣的情境里,已是第54個年頭,時有喟嘆:“人如玉,玉如人;人磨玉,玉磨人”。
《詩經》老早定了標準:“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胺恕蓖办场?。白話就是:文采君子的言行舉止,高雅得如同切磋琢磨過的玉器。
溢彩的舞臺上,圓融的四平調中,鳳冠、蟒袍、玉帶的女子,依次銜杯、臥魚、醉步、扇舞,驚艷全場。
梅派的《貴妃醉酒》,歷經歲月磨礪,光鮮依然。梅先生總結京劇傳承,五個字:“移步不換形”。
你會把玉雕和戲曲聯(lián)系起來嗎?如果還沒有,那請快速打通相關壁壘與邊界,給想象自由。否則,根本無法走近、了解宋世義。因為戲曲的種子比玉雕早約20年,深植于宋世義心里,并最終和玉雕一起,長成了宋世義生命里的參天大樹: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無可替代,無法拆分。
到什么程度?對玉雕的傳承,宋世義也借用了梅蘭芳先生的這五個字:“移步不換形”:“移步”就是發(fā)展,“不換形”是指傳統(tǒng)藝術的本質形態(tài)不能變。
宋世義是京城名票,有一副公認的好嗓子。年輕時,參加業(yè)余劇團,教戲、練戲、演戲。現在要么不時參加一些票友活動、聚會、演唱會;要么一個人在家,關上窗戶,聽著錄音機伴奏帶,唱戲。今年,宋世義會繼2007年之后,再出一盤京劇梅派唱腔專輯。目前,正有韻有致地籌備著。
懵懂成長期
議是璞玉還是頑石?
當宋世義著黑色中式上衣,端坐于陳列有玉雕藝術品的客廳時,那氣場,真真兒的梅派大青衣,沉靜奪人。我很自然地一屁股就坐地毯上了,盤腿、仰望。宋世義笑:“陽臺有個小板凳。”“得嘞!”脆生答應間,我們開始了晚輩與長輩、玉友與玉人、記者與大師、外行與名票的對話。
“宋老,您喜歡別人喊您大師、泰斗嗎?”試水問題,踩上雷了。
“不喜歡?,F在誰說我是大師、泰斗,我覺得是一種諷刺,特別反感!”老人家有些激動了,“現在大師、泰斗滿天飛,都貶值了。怎么還分級別?。窟@不同級別什么標準?能量化嗎?世界上真正的大師有多少?寥若晨星!好多次評大師,讓我出謀劃策,我說,考試,像考研、考院士一樣考文化課;考素描、國畫、人物、色彩;考專業(yè)課,設計、制作、答辯等;還必須有家國情懷,得愛國,有正義感,為人正直,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p>
“您字欣然,號癡人,這里面有故事吧?”趕緊轉移話題,宋老鐵肩擔道義多年,不易。
“有啊,有故事啊。”宋世義終于笑得慈眉善目了。
“毛主席有兩首七律《送瘟神》,‘……浮想聯(lián)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其實我自己搞創(chuàng)作,也經常浮想聯(lián)翩,夜不能寐。有時候真是夜里起來,提筆就畫圖稿。欣然,就是這么來的。
“癡人,一方面是白癡,一方面是癡迷。我對文學、戲曲、繪畫、玉雕,就是癡迷,很傻的。原來在廠里,大家都說我一根筋,是傻子。癡人就癡人吧。”
世事弄人,想著宋老的話,輪到我提筆的時候,欣然改茫然了。
此次采寫,難度加大了:涉及兩個行當(戲曲和玉雕),兩條線交織。該怎么呈現謙謙君子的宋世義?
宋老是鄭重的,估計到了我這個個年紀解讀他的難度,提前給我準備了一本《示范風逸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宋世義卷》:“因為你要寫東西,看看這本書?!辈稍L完才看這本厚重的書(2010年出版),幾乎涵蓋了宋世義重要的生命節(jié)點,以及玉雕作品的階段性風格變化與成就。合卷苦想宋老的話:“世范風逸,是我工作室的名字,風范、飄逸這既是一種評價,也代表我的性格和人生追求?!?/p>
采訪中,宋世義多次提到“人磨玉,玉磨人”,還說“玉雕”的叫法,并不確切,“磨玉”才更傳神。那宋世義的溫潤、審美、情懷、藝術造詣,是怎么磨成的呢?
議、繪、琢、光,是玉雕的四個步驟。議,摸透料的里外;繪,腹稿于心,畫于料上;琢,切磋琢磨,玉不琢不成器;光,拋光。
如果用這四個步驟,對應宋世義的人生呢?四個時期:懵懂成長期、鎖定工美期、投身玉雕期、退休升華期。解讀起來,倒也有某種時間和意義上的應和。反正“人磨玉,玉磨人”,我們不妨就磨一回吧。
中國民間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真有這么玄乎嗎?換成玉雕,這種看就是“議”,摸透料的里外。宋世義嘆:“最難、最難的就是對付這料,我這一輩子就跟這料著急了!”
宋世義的話,最為客觀,因為論證這觀點用了一輩子。
人一生都在尋找自己,成長期尤甚,這時對未來職業(yè)的設想,往往都和實際有或大或小的偏差。宋世義身上也存在這種偏差,但是宋世義的幸運在于家庭與環(huán)境的熏陶,讓他從小就確立了一生的大方向:中國傳統(tǒng)藝術。對兒時的宋世義來說,戲曲與美術,一個先來一個后到,但一個都不能少。
中醫(yī)世家娃,愛唱愛畫
宋世義出生在北京近郊的馬駒橋鎮(zhèn),這個京城皇家文化和地方民間文化的匯合點,讓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宋世義,歡快無比。
“我記得那里每年的陰歷四月和八月有兩個特別大的廟會。其中的民間文藝演出最為吸引我,比如花會表演、曲藝等,此外還經常有戲班子到這里來演出,主要劇種是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當時京劇叫京腔大戲,評劇落子,當地老百姓對戲曲的欣賞水平很高,大人小孩都愛看看戲,也都很懂戲,我對京劇的癡迷,可能跟我這些童年經歷有很大關系。”
宋世義從曾祖父那一輩開藥店行醫(yī),家境殷實。爺爺是戲迷,一有戲班子過來搭棚唱戲,他就會出錢包上一個專門的看臺,一天三開箱,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場,飯都是在戲場里吃的。
家里藏書豐富,宋世義從小就開始讀四書、五經、《紅樓夢》,還偷看了《金瓶梅》。兒時的宋世義,看完戲之后就回去畫戲里的人物。小小年紀對戲曲與繪畫,基本就是癡迷的程度了:照著看到的東西就畫,墻上、紙上、地上,能畫的地方,都畫??磻虻臅r候跑到戲棚底下去看演員怎么表演,跑到后臺去看他們化裝,跟著留聲機一遍一遍模仿著唱。戲班子離開,追在后面送出十幾里地。
如今的宋世義,一個外孫子、一個外孫女,對比自己的童年:“我小時候牙牙學語,就唱。孩子需要環(huán)境熏陶,家長要先喜歡。我爺爺聊戲,我就聽著。現在,孩子們跟我不住一起,外孫子學武術,小外孫女學鋼琴,沒有戲曲環(huán)境了?!?/p>
天賦孩子,遇上好老師
兒時的宋世義因為畫畫突出,在小學已經是黑板報、宣傳畫的創(chuàng)作主力。小學教師萬先達,給了宋世義正規(guī)的美術訓練。初中教師劉煒,教宋世義國畫、書法,并按照美術學院的專業(yè)要求訓練宋世義的素描和寫生。這還不算,劉煒老師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拉一手很好的京胡,還給宋世義介紹了京劇老師,親自伴奏。當時宋世義唱老生,先學的是余派,但是宋世義喜歡楊派的儒雅敦厚,就改學楊派老生了。后來嗓子變聲,改學梅派青衣。
初中快畢業(yè)的時候,老師認定:只要宋世義文化課過關,考取任何一所美術院校都沒有問題。
果然,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和北京藝術學院附中,同時錄取了宋世義。宋世義義無反顧選擇了前者,前者建校沒多久,后者畢業(yè)要做老師,宋世義鐘情自由的創(chuàng)作:“我一直認為藝術是自由的探索,創(chuàng)作者在自己深厚的藝術素養(yǎng)之下自由發(fā)揮,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再固定下來的模式上亦步亦趨。”
至此,“議”告一段落。宋世義選擇了主攻工藝美術,戲曲作為愛好:“在我看來藝術就是綜合的藝術,它的核心在于通過各種表現手法,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單一的手段總會存在局限性,而離開了歷史和文化,藝術就沒有了自己的根本。
此時,宋世義尚未與玉雕結緣,但每一步無不是在滋養(yǎng)、孕育。
鎖定工美期 繪藍圖與現實一步之遙
宋世義選擇了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1960年9月入學。學校有雕塑、裝潢、金屬、染織四個專業(yè),宋世義的專業(yè),雕塑。雕塑專業(yè)又分四個小類:牙、玉、石、木,還要學習泥塑和造型。到第四年,才能確定具體方向。宋世義心里有自己的最愛和理想:要么做彩塑,要么畫工筆人物。誰也不是先知,宋世義傾盡青春熱情努力學習,心里從未停止繪制自己的理想藍圖。
“1960年是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期,而學校條件很好,為我的學習提供了最大的保證,我一門心思就鉆到藝術上了。我當時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同學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很多同學是文化界、藝術界的名人之后,個個都是多才多藝,再加上我是從農村來的,自然就有一些自卑心理。我就暗暗發(fā)奮,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學習上,這四年的光陰對我來說可以算是五味雜陳,人生的酸甜苦辣都經歷過了??梢哉f沒有這四年的艱辛,就沒有我在藝術上的成就,就沒有我豐富多彩的人生?!彼问懒x感慨。
其實,這四年學習,精進的還有戲曲。因為宋世義的同學里愛好京劇的很多,小生、花臉、老生、青衣的行當都有,還有京劇名角兒的后代。宋世義開始用京劇的專業(yè)標準要求自己,后來還在北京戲曲學院旁聽.系統(tǒng)地學習,并完整地學習了梅蘭芳先生最經典的“梅八出”:《貴妃醉酒》《霸王別姬》《鳳還巢》《宇宙鋒》《生死恨》《太真外傳》《西施》《穆桂英掛帥》中的主要唱段。
到第四年,宋世義才開始接觸到玉雕,去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去實習,行里的老藝人會被請到學校講課。和潘秉衡和劉鶴年兩位老藝人的接觸最多,聽他們講了不少行業(yè)里的老故事。
“這些前輩老藝人,都不一味著眼于具體的東西,而是講玉雕的規(guī)律和方法,這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與這些老藝人的接觸,使我具備了一定的玉雕欣賞水平,對玉雕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觀察、理解玉雕的方法。也是從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以后可能會被分配到玉器廠,但我并不喜歡這個行業(yè)?!?/p>
宋世義的藍圖與現實那一步之遙就是:不喜歡。
然而,這世間有一種喜歡,來自時間賜予。
投身玉雕期 琢玉琢成器,人琢成才
琢磨,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兒,聚焦、觀察、了解、求證。然后,有些喜歡、興趣,隨著琢磨而來,而有些不喜歡、輕視,也會隨著琢磨而去。
宋世義畢業(yè)后,服從國家分配,進了北京玉器廠。但他堅持認為玉雕不是藝術,工作條件也艱苦,最重要的是缺少文化氛圍,不能夠發(fā)揮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于是,想辦法調換工作,先后聯(lián)系了中國木偶劇團,做造型;梅蘭芳劇團,搞舞美。恰逢那個特殊時期文藝界停止了所有的組織關系調動,宋世義反而想開了:玉雕就玉雕,拼命做出成績!
剛學藝那幾年,手上經常拉出血口子,宋世義的師傅說:“不拉掉幾兩肉能學會磨玉嗎?”師傅帶徒弟,都是高強度訓練,基礎非常扎實,倡導藝多不壓身。宋世義特別理解師傅對他的嚴要求,因為他心里一直有偶像:“梅蘭芳先生就是因為在藝術上無所不通,博采眾長,才成為一代宗師?!?/p>
琢之另類:現代手法
從內心說服自己投身玉雕的宋世義,情緒從不穩(wěn)定變得篤定。那個時期強調創(chuàng)新和現代題材,宋世義就把學院派的有關繪畫和造型的理論與玉結合起來:先做出泥稿,再根據泥稿去找料,將大塊的料切出來。這與傳統(tǒng)玉雕“量料取材,因材施藝”完全不同。 “這段期間對我的藝術道路來說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了傳統(tǒng)的束縛,很自由地把所學的知識和玉雕結合起來,對玉雕的表現手法也有了足夠的認識,而對創(chuàng)作理念和現代意識上也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宋世義感恩走過的每一步。
琢之回歸:重視傳統(tǒng)
特殊時期很快過去,傳統(tǒng)題材得以恢復。宋世義在老藝人的帶領下,自畫自做,也隨身帶著速寫本,在幾百人的場子里看誰的活好就過去看,聊天,學習他們做活的經驗和表現手法上獨有的特點。就這樣宋世義真正邁入了玉雕的大門。
材質有內在氣韻,理解了嗎?學院派和玉雕的行業(yè)傳統(tǒng)之間的差異,意識到了嗎?一向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的宋世義,如魚得水,不但能準確回答這些問題,還很好地把自己的理論基礎、能力結構和情趣愛好結合起來,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事情,實際上宋世義吃了很多苦:“不能說很順利,我沒覺得我有多聰明,有的東西,人家看一眼就明白了,我半天還轉不過彎來,我靠的是勤奮,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以前我的膽子是很小的,唱戲膽子小,畫畫膽子小,磨玉膽子小,老怕弄不好,怕勾壞了線,怕拉壞了料子。后來在學京劇的時候,老師說到了登臺表演的氣場問題,他說:‘越想要臉的越要不了臉,索性不要臉的反而要了臉了。從此以后,我也想開了:藝高人膽大,藝低人也膽大。現在我的徒弟拿著料不敢大膽做的時候,我說你怕什么,拉的又不是你的肉。”
琢之兩面:黃金期與困難期
20世紀80年代是宋世義人生的黃金期,而宋世義對黃金期的定義是雙軌的:玉雕和京劇。
“那是我人生的最黃金期,不僅是在玉雕創(chuàng)作上,在京劇上我也是最活躍的。隨著藝術修養(yǎng)的增進,我對梅派青衣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對唱腔和聲音本身的藝術氣質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成為了京劇方面的‘內行人。但這個我在藝術上和思想上長足進步的時期,也是我家庭最困難的時期。那時我的工資不多,一家三代五口人就住在北池子,全家人都靠我的工資生活。因為生活所迫,我從來沒有休息過,周日去給一個玉雕廠畫活,還經常出去講課,就這樣掙點錢貼補家用。跟我同時代的大師們均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傳承與弘揚玉雕藝術上,卻都是一生清貧?!彼问懒x心有唏噓。
退休升華期 光 暮色有錦瑟
琢之進階:進修、改制
宋世義在1985年至1987年進修過兩次,至今回味,依然營養(yǎng)滿滿:“這兩次學習是我在藝術理論的更高層次上的學習,對古今中外的藝術發(fā)展有了更系統(tǒng)的了解,是上升到哲學高度,深入藝術本身的內部規(guī)律之中,直接面對最普通的人類情感和人類思維的學習,更進一步提升對藝術的認識。反映到我的作品上,就是外在形式與內在氣質的深層結合,最終摸索到了雕塑生命感的途徑。藝術品是要有獨立生命的,藝術品自身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玉石雕刻上升到這個層面,才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否則就只能是技術?!?/p>
北京玉器廠成合資企業(yè)之后,高品質的原材料有了保證,并且也面向了藝術品市場,宋世義在大型翡翠的創(chuàng)作上進行了不少新的嘗試,更加講究造型的藝術特質,也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內涵,從而實現了他的藝術理想。
“我從1964年進入玉器廠工作,到2000年退休,這36年的磨玉生涯,最大的收獲就是對玉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感受,這也是我在作品集中所要突出的方面。藝術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是藝術理念,但在表達人生感悟這一層面上,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偉大的藝術都是要為作品營造出自足的生命感,讓作品成為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外化,玉雕藝術,最根本的追求就在這里?!彼问懒x強調這近40年來的創(chuàng)作經驗就是為作品塑造 出精神氣質,充實作品的文化內涵。
拋光,是一種加工方法,旨在獲得光亮、平整的表面。無疑,拋光最佳定位是錦上添花,而并非金玉其外。
宋世義退休之后,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又成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并迎來了自己的又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期。
“退休這十多年,是我在藝術風格奠定之后的升華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題材的廣度和表現的深度,都可以說是空前的。我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磨玉,在玉雕藝術上開了竅。同時,我的人生閱歷、文化素養(yǎng)、思想理念、藝術積累都達到了足夠的高度,這使我能夠自由地表達我在藝術上的追求?!?/p>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我意識到了我的創(chuàng)作和藝術理想意義上的完美之間存在的差距。說實話,藝術是不完美的,藝術本身就是缺失和遺憾,但藝術家就是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用有限模移無限,從而超越自身,成為永恒的存在。我這一生,一個目標達到了,卻發(fā)現更高的目標早在那里,永遠都沒有達到的可能。人磨玉,玉磨人,玉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玉的靈魂就是人的靈魂。生命并不完美,但有了不斷追求的過程,有限的一生就不會留下遺憾?!?/p>
傳承,教之以才學,授之以德識
宋世義非常謙遜,強調自己只是適逢其時,由北京玉器廠申報,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玉雕(北京玉雕)代表性傳承人。同時,對傳承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具體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一是恒定性,它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二是活態(tài)性,它在傳承過程中發(fā)展變化,產生動態(tài)流變,使前輩的基因在創(chuàng)作中流傳下去。歸根結底,傳承是人的傳承,而且建立在以生產性保護為核心的基礎上。留住手藝,留住根。從事玉雕工作的人,要德才兼?zhèn)?,遵循‘君子比德于玉的傳統(tǒng)美德,克服浮躁和功利的心態(tài),體現出美玉般的高尚情操。目前玉雕行業(yè)存在一種不正之風,常有粗鄙、偽劣的玉雕產品,冒充大師的作品,欺騙不懂行的顧客。其實,真正的大師精品、珍品都保留了從原材料到設計制作全過程的影像資料。”
宋世義當年簽師徒合同的時候,只寫了兩句話:“教之以才學,授之以德識”。他帶的徒弟分好幾個類型,帶的方法不一樣,但有一點相同:不限制他們的創(chuàng)作,而是盡可能打開他們的思路,調動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不拘一格,自由發(fā)揮自己的藝術才華。
宋世義兩個女兒都是學美術的,都跟著他磨玉,也都取得了不鍇的成績。但宋世義還是有擔憂:“玉雕行業(yè)還需要洗牌,魚龍混雜,門檻也低。另外,這個行業(yè),確實苦。出一個人才,很難,真正成名的有幾個???真要設計是設計、制作是制作、文化是文化,不容易。所以,雖然我兩個女兒跟我干,將來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真的能達到我的水平嗎?很難說,時代不一樣了,下的功夫也不一樣了。有代溝!我那會兒多拼命?。 ?/p>
問宋世義師承和悟性哪個重要?宋世義回答:“靠悟性,靠自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p>
作品,傳達的是生命體驗
宋世義的藝術理想是創(chuàng)作出具有自在生命的玉雕作品。何為“自在生命”?宋世義有自己的層次理論。
“我的理解是,體態(tài)和動作是人物的第一個層面,思想和情感是人物的第二個層面,文化范疇是人物的第三個層面,生命意識是人物的第四個層面。造型是第一層面的核心,在這個基礎上再有所提升,就要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把人物的性情和思維刻畫出來。我的總結就是,追求形式美,追求內在的精神氣質,追求文化內涵,講究時代特點,把古代人的特征、現代人的解剖、當代人的審美結合起來。到了這個層次,人物的氣質和風韻也就表現出來了。
沒有廢料,只有廢品
任何藝術都有局限性,但正是這種局限性,構成了這個藝術門類的特色。歌德說過:“藝術家就是在限制中表達自己。”而玉雕的局限就是料的限制,所以玉雕的創(chuàng)作就是在主觀意圖和客觀材質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跟料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宋世義,深有感觸:
“有人問我什么料好,我說我不知道,每一種料都有其特點,都有不可替代的個性,所以原料無好壞之分。老藝人說,‘沒有廢料,只有廢品,這就是老一輩藝人對原料的理解。每種料有每種料的使用方法,長期接觸某一種料,才能找到它的特點。比如翡翠,它的特點是晶瑩通透;而白玉則是油潤渾厚,體現出脂的感覺;瑪瑙就是俏色的運用;珊瑚講究保料和破料。再比如,透明的亮光出來能夠體現材質,但它不顯工,所以要著重于造型的影像效果;而脆的東西,就要施以柔順的表現手法。而且,不同的材質有著不同的精神內涵和氣質形象,這是材質本身決定的,所以玉雕的創(chuàng)作要以材質的氣質為依據,體現在具體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上?!?/p>
偶像,一生崇拜梅先生
宋世義深諳藝術的融合:“藝術都是互通的,很多畫家對戲曲很有研究,很多戲劇大家寫書法、畫畫,造詣很高。四大名旦的書法,棒著呢;四大須生的書法、繪畫,都了不得!梅先生的畫、書法,相當棒!現在說要有一個梅先生的繪畫或書法真跡,那收藏不得了?。〔皇钦f梅先生是名人書畫才好,是確實好?。∮行┤擞忻?,書法也好了,畫也好了,其實大家心里有話:不敢恭維?!?/p>
以至于宋世義如此表述自己的風格:以甜美、正統(tǒng)、具象、典雅、意境為主要特征,就像京劇中的梅派藝術。
事實上,來自戲曲的模移,的確豐富了宋世義的創(chuàng)作?!栋咨摺贰毒﹦∧樧V》《京劇小丑》等,都是這種類型的模移作品。而京劇造型中的子午相,僅在亮相、轉身的一個程式中,宋世義演化出了不少人物造型。
宋世義曾把傾注了幾十年心愿的藝術作品《貴妃醉酒》,親手贈送給了梅蘭芳的傳人梅葆玖先生:“梅先生是我一生崇拜的偶像,他的藝術、品德,無時無刻不在打動我、感染我。我一直都覺得梅派青衣,有一種入世而又出世的氣質,她華貴雍容,卻又露出自然的華麗,于是妖艷而不妖,在所有的京劇行當里,最與玉的氣質接近。因此,梅派青衣要以出世之心理解入世,以入世之行感受出世,在世俗與超脫之間尋找生命的平衡。梅派藝術與玉雕的融合,是我藝術生命的融合?!?/p>
其實,宋世義和戲曲的緣分,不僅僅是京劇:“昆曲是水磨腔,玉要磨。昆曲,我最喜歡。像行云流水一樣,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我對昆曲很有研究,昆劇院五代的藝人,我都看過。對他們的劇目,我都能如數家珍。我看昆曲比京劇多,很多朋友在昆曲劇院,他們彩排啊,就把我叫去,演出有時候也喊我去,有時候我自己買票。太喜歡了,太癡迷了,而且我也唱昆曲。梅先生會幾十出昆曲戲呢!我還真不是附庸風雅,從骨子里喜歡?!?/p>
此時的宋世義,笑得那么敞亮。
做人,不妨長做長情人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磨玉的歷程,就是人的生命歷程,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生命感受。宋世義說,“遇見了一塊石頭就是一段機緣,我用心靈眼它對話,跟它互相了解,從而賦予它生命和靈魂,寄托我的人生理想,實現我的人生價值,讓石頭成為我的化身,讓人如玉,讓玉如人。”
這段機緣有多長?宋世義感嘆:“我花了50年的時間,才尋找到玉雕的根基,才理解了玉,才理自軍了一點玉雕。于是,我才能享受玉雕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玉雕里感到陜樂和幸福?!?/p>
一個人的人生有幾個50年?沉浸于戲曲與玉雕中的宋世義,如此長情。如今,76歲的老人坦然、快樂:“2018年三個任務基本完成兩個了。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跨年拍,已經拍完了,在制作期間;再出一本書,玉雕專輯,籌備中;再出一張梅派唱腔專輯,中國戲曲學院的樂隊伴奏,練習中。”
上蒼,終將厚待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