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旭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留蔣介石進行兵諫,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此時主政山東的韓復榘作為出身西北軍的實力派人物,又與張、楊兩人都有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他的動向如何,一時間各方矚目。
作為西北軍的領(lǐng)頭羊,當時身在南京的馮玉祥于12月12日上午得到事變消息后,立即意識到問題的敏感性,并于當天下午就派親信鄧鑒三北上,告誡韓復榘和華北的宋哲元“小心說話為主”。怎奈樹欲靜而風不止,12日晚,張學良密電韓復榘,向他說明發(fā)動兵諫的原因是為“聯(lián)合各黨各派一致抗日”,并請韓速派代表赴西安“共商國是”;后來,張、楊又給他發(fā)去了“八項政治主張”的通電。而南京方面與韓復榘平日關(guān)系較好的行政院長孔祥熙不僅拍了電報,還專門派出與韓有交情的官員前往濟南游說,希望他憑借“坐鎮(zhèn)東魯,負北方之眾望,為中樞之屏藩”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張、楊“專電勸釋,祛除誤解”,幫助南京政府和蔣介石化解危機。
面對紛亂時局和各方說辭,韓復榘最初確實是按照老上級馮玉祥的提示,沒有輕易表態(tài),在13日召開的主要幕僚及所屬將領(lǐng)參加的討論西安事變問題的通氣會上,他也提出當務(wù)之急是“營救蔣委員長”脫險。會后,他分別致電南京政府里的主戰(zhàn)派代表何應(yīng)欽和行政院長孔祥熙,表達這一觀點;此外,他還派員前往河南開封會晤前日聯(lián)名發(fā)來通電呼吁營救蔣介石的劉峙、商震等各方勢力。
當然了,這些都是韓復榘的火力偵察之舉,作為一個與蔣介石虛與委蛇多年的雜牌地方勢力,韓還是要觀望一下,以為自己和本利益集團獲取最大好處。
韓復榘與蔣介石(左)
韓復榘本想拖拖看,但南京方面卻已經(jīng)動手了。16日,國民政府下令討伐張、楊,當天國民政府的空軍就轟炸了渭南、華縣等處,由何應(yīng)欽擔任總司令的討伐軍也即日出征,先頭部隊直接開進潼關(guān),大規(guī)模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此前,何應(yīng)欽等主戰(zhàn)派還力主轟炸西安,遭到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和馮玉祥等人的堅決反對才作罷。面對何應(yīng)欽這般令人反感、咄咄逼人的姿態(tài),加之考慮到1932年和膠東軍閥劉珍年爭奪地盤時張學良曾經(jīng)對自己大施援手,韓復榘終于一改先前的“中立”態(tài)度,于21日以密碼電報致電張學良,稱贊其行動為壯舉,并通知張、楊山東的部隊將“奉命西進,盼兩軍接觸時勿生誤會”。
這封因馬日發(fā)出而得名“馬電”的密碼電立刻被南京方面截獲并破譯,國民政府高層自然大驚失色,立即派要員飛赴濟南會晤韓復榘,告之宋美齡和宋子文等馬上就要親赴西安談判,蔣介石脫險指日可待,這個關(guān)鍵時刻韓不該有所妄動;同時南京方面還致電宋哲元,了解他的動向,防止韓、宋雙方與張、楊聯(lián)手。韓復榘意識到“馬電”泄露,形勢也可能出現(xiàn)重大變化,于是嘻嘻哈哈敷衍了事,假裝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
華北的宋哲元接到南京方面的電文后,覺得韓復榘的“馬電”確實太過莽撞,不僅得罪了何應(yīng)欽,更要命的是可能得罪蔣介石。于是他專門去濟南與韓會面,商量回旋辦法,23日,宋、韓聯(lián)合發(fā)表“漾電”。此電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立即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贊賞,但是卻有悖于何應(yīng)欽提出的“軍事與政治兼顧之解決辦法”,受到其高度質(zhì)疑;而此電中提出的“由中央召集在職人員、在野名流妥商辦法,合謀成全無遺之策”,更被指責為節(jié)外生枝和別有用心。更容易引起南京方面猜疑的是,22日,宋美齡、宋子文等到達西安開始與張、楊談判,23日上午張、楊提出釋放蔣介石的先決條件為:由蔣出面,在西安“召集朝野各界官員名流大會”。這個主張,與宋、韓“漾電”同日提出的“召集在職人員、在野名流妥商辦法”的建議完全一致,誰會覺得這是偶然的呢?
25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后蔣介石開始逐步清算事變中的舊賬。用韓的親信的話說:“蔣對韓的這些舉動,也不會不知道,特別是對于韓發(fā)電之事最為懷恨,蔣韓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實自此始。”
蔣介石獲釋后,韓復榘致電表示“慶幸”,并于29日派員專程到南京對蔣進行慰問,似乎什么都過去了。但是,蔣介石回到南京后,立刻扣押護送他返寧的張學良,同時調(diào)兵遣將進迫西安。
韓復榘不僅對此表示反對,還充當東北軍代總司令于學忠的代言人與國民政府交涉,一方面轉(zhuǎn)達東北軍將士死戰(zhàn)到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與東北軍共進退的立場。雖然后來蔣介石采取多種手段解決了東北軍,但是韓復榘的惡果也是越種越大了。
1937年3月31日,韓復榘應(yīng)蔣介石電召赴杭州述職。其間,韓向何應(yīng)欽提出,擬會見被幽禁在奉化的張學良,此舉自然被認為是“不識時務(wù)”,并遭拒絕。此事傳出后,當然又引起一片嘩然,也得到新聞界廣泛關(guān)注。離開杭州前,韓復榘在記者反復追問下,只能悻悻地說:“本人赴奉化訪張學良否,未定?!边@無疑又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翻蔣介石的眼皮。
1938年年初,韓復榘被蔣介石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處決,成為國民黨在抗戰(zhàn)期間被處死的級別最高的將領(lǐng)。韓復榘之死,自然與其多次明里暗里反對和開罪蔣介石有關(guān),更因為他在臺兒莊大戰(zhàn)前自作主張放棄守土之責而獲罪。但是他在西安事變前后的所作所為應(yīng)該也是埋下了不小的禍根的。
據(jù)韓子華在《我的父親韓復榘》一書中所載,1936年12月25日下午5時50分,蔣介石解困后安全到達洛陽。正在打麻將的韓復榘聽到這個消息后,當著南京方面派到濟南的大員蔣伯誠面,把眼前的牌一推,說:“這叫什么事嘛,沒想到張漢卿做事情這么虎頭蛇尾!”如此種種,蔣介石可能放過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