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沒有我蔣中正,哪有他何應欽”
1935年4月,國民政府根據(jù)重新制訂的軍銜等級,給高級將領頒授軍銜,何應欽在八名陸軍一級上將中排名在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三人之后,位居第四。其后則是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從名單中可以看出,何應欽是當時國民黨中央軍系統(tǒng)唯一的一級上將,蔣介石對其的器重可見一斑。
何應欽遇上蔣介石,是他青云直上的開始。他隨著蔣介石的坐大一路攀升,被稱為“福將”。何應欽的不尋常之處,就是他在處理與蔣介石的關系中維系“主仆”關系的平衡之術。
何應欽是蔣介石的學弟,孫文在廣州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擔任校長。小蔣介石三歲的何應欽在同窗好友王柏齡的引薦下加入蔣介石的創(chuàng)校行列,擔任總教官一職。和一般軍人威嚴的形象不同,何應欽多了文人的氣息。
何應欽的獨女何麗珠回憶說,當年大家都知道蔣介石的脾氣不好,有時候忽然發(fā)了脾氣,馬上說東即東,說西就西,說殺就殺。而相形之下,何應欽則緩和許多,人們常戲稱蔣、何二人一個是“嚴父”,一個是“慈母”。
在北伐戰(zhàn)爭中,何應欽一直效力于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蔣介石建立黃埔黨軍之時,將第一期畢業(yè)生分為兩個教導團,何應欽是第一團團長,一直是作戰(zhàn)的主力。1925年,在鎮(zhèn)壓陳炯明叛亂的戰(zhàn)斗中,何應欽救了蔣介石的駕,一戰(zhàn)成名。蔣介石對他更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之感,甚至以3月12日為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紀念日。
此后,第一團擴充為第一師,何應欽任師長,第一師擴充為第一軍后他又任第一軍軍長。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排共排俄之前,曾經(jīng)密電何應欽:“廣州要人(指汪精衛(wèi))聯(lián)合重要方面(指中共和蘇聯(lián)顧問)反對我,使我處境極苦,我打算下野以避風頭。但下野后到哪里去呢……午夜彷徨,籌思無策,我兄其何以教我。”何應欽復電稱自己和第一軍堅決支持蔣,做好后盾。蔣介石隨即發(fā)動了“中山艦”事件。
在北伐結束后的軍閥混戰(zhàn)時期,何應欽按蔣介石的意圖,指揮國民革命軍先后打敗了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閻錫山、張發(fā)奎、唐生智和石友三,獲一等寶鼎勛章。
打完了軍閥,何應欽又負責“圍剿”中央蘇區(qū),參加指揮第二、三、四次“圍剿”作戰(zhàn),但三戰(zhàn)皆敗,蔣介石大發(fā)雷霆之怒。
聽話而又有指揮才干,使何應欽官運亨通:成為一級陸軍上將,歷任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總參謀長、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長等職。在黃埔系軍官中,人們將蔣、何并稱,何應欽位極人臣。
正因為如此,蔣介石對他也不是沒有一點戒備。
北伐末期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對何應欽多有抱怨。當時,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wèi)通電反蔣,白崇禧等人公開逼蔣下野。當白崇禧在會上要蔣離職時,蔣回顧何。何應欽判斷失誤,認為蔣氣數(shù)已盡,竟然一聲不吭。蔣傷心異常,拂袖而走。
1928年2月的一天,復職后的蔣介石去南京,直接到何應欽的第一路軍徐州總指揮部,撤銷了他的本、兼各職,將軍隊編為四個集團軍,蔣自任總司令。
史料研究專家分析:蔣介石最信任的黃埔軍人都是由何應欽來統(tǒng)率,所以蔣心里會產(chǎn)生一種恐懼感。更重要的是,他覺得自己對何應欽的政治態(tài)度不是很了解,一直懷疑何應欽是不是有野心。
何應欽主持華北軍事期間,由于簽訂了《何梅協(xié)定》,招來一片罵聲,只好回南京任軍政部部長。
1936年,“西安事變”發(fā)生當晚,位于南京中央大學的斗雞閘,也就是何應欽的官邸內,緊急會議從晚上8點開到第二天凌晨1點,主和的和主戰(zhàn)的爭執(zhí)不休。最后,主張動武營救蔣介石成為共識。
但是國民黨內早就有人給蔣介石傳話,說力主軍事討伐的何應欽對蔣被抓是暗中高興的,有篡位奪權的嫌疑,他甚至要派飛機轟炸西安。宋美齡給蔣介石的信中也說,“南京城內戲中有戲”。蔣介石被釋放后,對何應欽的這次“越位”一直懷恨在心。
1944年11月20日,何應欽擔任了近十四年的軍政部部長職務被免,由曾經(jīng)是他手下連長的陳誠接任。但是蔣介石馬上給了何應欽一顆定心丸,任命他為中國戰(zhàn)區(qū)中國陸軍總司令兼參謀總長,主要任務是接受美援裝備,整訓軍隊,準備對日軍發(fā)動攻勢作戰(zhàn)。國共內戰(zhàn)時期,蔣介石基本不再用何應欽了。他成了沒有固定的班底、沒有屬于自己的部隊的“擺設”。對于“主人”來說,“管家”易人,更容易集中權力。
1949年年初蔣介石下野,李宗仁成為“代總統(tǒng)”,傾向“國共和談”的何應欽則擔任行政院長,他夾在李宗仁的桂系和蔣介石的中央軍之間,左右為難。
備受冷落的臺灣生活
何應欽到臺灣之后,幾乎是從一開始就備受冷落,蔣介石只給了他一個“戰(zhàn)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閑職,這個部門是蔣介石為安撫失勢的國民黨軍界元老們而設立的。1952年10月,國民黨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蔣介石連任國民黨總裁。在重新選舉出的三十二名中央委員和十名中央常委中,均沒有何應欽的名字,反而是一直與他不和的陳誠名列其中。這也正式表明何應欽已經(jīng)被驅逐出權力和決策的中心。
1954年4月,蔣介石第一屆“總統(tǒng)”任期將滿,臺灣當局準備選出新一屆的“總統(tǒng)”和“副總統(tǒng)”。由于對李宗仁事件仍然心有余悸,據(jù)說蔣介石曾對有關人士打招呼“關照”何應欽。然而已被冷落數(shù)年的何應欽深知其中的奧妙,遂以年老力衰、無意仕途為由婉謝。從頭銜來看,何應欽還兼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等一大堆閑職。半生在戰(zhàn)場上度過的何應欽不無傷感地說:“我現(xiàn)在什么都不打了,只有三打:一打橋牌,二打獵,三打球。”
這個時候的何應欽已經(jīng)只剩下兩種功能,一是凡有黨國要人宣誓就職之類的儀式,何應欽都擔任“監(jiān)誓人”;二是不遺余力地吹捧蔣介石。
1987年初,已經(jīng)在臺北榮民醫(yī)院住了接近一年的何應欽病情開始惡化,雖然醫(yī)生竭盡所能,希望用最好的藥物和一流的設備延續(xù)其已經(jīng)高達九十九歲的生命,但是何應欽依然沒有走到人們期望的百歲門檻。10月21日上午,何應欽死于心臟衰竭。
(摘自《名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