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
[摘 要]現(xiàn)在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技術進入了日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以其直觀、形象、方便、快捷、省時、高效等優(yōu)點備受一線教師青睞,伴隨而來的是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多元化,令信息技術成為這個時代教師不可或缺的得力幫手。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shù)學教學;多媒體;視頻; 微課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4-0052-02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shù)學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要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實現(xiàn)有效整合,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并幫助學生解決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高效地學習數(shù)學。這也說明數(shù)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筆者現(xiàn)結合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案例,闡述如何巧用信息技術來豐富數(shù)學課堂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興趣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說:“一個帶著積極的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和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教師適時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圖形、文字、聲音、圖像的情境中學習,可有效喚醒學生興趣。
如在教學三年級的“平移和旋轉”一課時,教師提出:“讓我們跟著視頻一起到游樂場去暢游一番吧!”然后播放視頻,呈現(xiàn)摩天輪、小火車、滑滑梯、升降梯、旋轉木馬等游玩項目。教師提問:“你喜歡什么游戲項目?請用手比畫比畫?!?/p>
學生比畫摩天輪時,教師在白板上拖動摩天輪的動態(tài)圖片,歸到左側;學生說出升降梯時,教師拖動升降梯歸到右側,以此類推,最終形成兩大類(如圖1)。請學生給這兩類運動方式分別取個名稱。板書課題:平移和旋轉。
教師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入手,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身臨其境,而動手比畫不同游戲的運動方式,可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營造一種分類的需要。視頻、電子白板等多媒體的合理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產生積極探索的學習愿望,并將自己調試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二、插入微課,生動化計算法則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guī)律,呈現(xiàn)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shù)字資源。故事是低年級學生最愛的教學形式之一,故事的講述方式值得我們多加探討。好的故事可以將枯燥的法則生動化,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教師要善于和敢于將好玩的故事通過微課的形式引入數(shù)學課堂。
如在教學三年級的“混合運算”一課時,教師采用故事型微課導入課堂:數(shù)學王國里,有兩個家族,分別是“+、-”家族和“×、÷”家族,他們在各自的家族中和平共處,遵守法則: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的算式,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教師出示題目:15+6-8;21-4+12;3×4÷2;18÷6×9;請學生說出運算順序,然后計算。學生自主嘗試練習,交流算法,校對結果。)有一次,兩個家族不小心碰到了一起:6+4×3。這下可不得了了!先算誰?再算誰?大伙兒爭得面紅耳赤。這時,出現(xiàn)了一位智慧老爺爺,他提議按實際生活中的計算順序來決定。例如,桌上有6個桃子,4盤梨,每盤3個,桌上一共有幾個水果?先算4×3=12(個),算出一共有12個梨,再算6+12=18(個),所以一共有18個水果。據(jù)此,智慧老爺爺給出了新的法則: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時,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教師出示題目:12-5×2;81÷9+8;18-12÷3;16+54÷6,讓學生完成練習。)
如此富有童趣的故事型微課,不僅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混合運算的計算法則,還讓學生明白了混合運算的算理,這比起傳統(tǒng)計算法則的教學顯然更勝一籌。
三、突破難點,演繹實效課堂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思考問題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數(shù)學語言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而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數(shù)學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shù)學知識。多媒體教學可將抽象語言和圖形轉化為視覺內容,將靜態(tài)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形式,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在教學四年級“認識射線、直線和角”一課時,教師課件出示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的燈光秀。
師:這些燈射出的光線都可以看作是射線。請你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
生1:手電筒射出的光線,探照燈射出的光線,汽車燈射出的光線。
師(課件出示小孩沿著射線的一端一直走、一直走……卻怎么也走不到頭的情境,如圖2所示):為什么這個小孩怎么也走不到頭呢?
生2:由于射線是無限長的,所以小孩根本走不到盡頭。
師:請你用手勢比畫出一條射線,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3:不管我的手指怎樣延伸、再延伸,始終不能展示射線的全貌。
師(總結):不管是燈射出的光線、小孩走的射線、手勢比畫的射線……都是永無止境的,說明射線是無限長的。
(請學生嘗試畫一條射線,交流畫法)
通過上述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無限長”這一抽象的概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從“有限”到“無限”,這是學生空間認識上的一個質的飛躍。教師巧妙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難以解決的重難點問題,讓學生在觀察、感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悟“無限長”這一概念,使學生的思維有依可尋、有根可靠,輕松將這一新知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四、實踐操作,感悟數(shù)學魅力
實踐操作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教師應提供合適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有效操作。幾何領域無疑有更多適合學生動手操作的契機,學生通過手腦并用,可有效建立空間觀念。
如在教學六年級的“圓柱和圓錐”一課時,利用電子白板的縮小與放大功能,讓學生觀察到圓柱和圓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如圖3)
生1:圓柱和圓錐一會兒變胖,一會兒變瘦。
生2:有的高沒有變化,底變大了;有的底沒有變化,高變矮了。
(請學生上臺,拖動鼠標,讓圓錐變形)
師(小結):看來,不管圓柱或圓錐的高矮胖瘦如何變化,它們還是圓柱或圓錐,因為符合圓柱或圓錐的特征。
師:你們見過博士帽或圣誕帽嗎?想不想嘗試自己做帽子。請大家拿出信封,利用信封里的材料做一做。
(學生動手制作、交流、展示)
視頻展示成功的小組的制作過程,同時演示問題。通過對比,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
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通過電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對圓柱和圓錐“高矮胖瘦”的變化進行觀察,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體驗和更深刻的認識。然后通過制作博士帽和圣誕帽的過程,讓動手操作不再是課堂的裝飾物和花架子,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
綜上可知,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揭示概念的本質,揭示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shù)學觀。葉瀾老師說過:“教學不只是追求‘課堂的出彩,更是追求學生‘真正的發(fā)展”。顯然,教學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技藝,豐富數(shù)學課堂教學,人機有效融合,定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