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尋訪鹽池古道

      2018-07-02 08:43王承棟
      絲綢之路 2018年5期
      關鍵詞:海原烽火臺鹽池

      王承棟

      2015年暑假,我跟隨《絲綢之路》雜志社行走玉帛之路期間,順道去海原訪古,和海原古城堡的保護者李世翔協(xié)商,要帶會州拾遺群的朋友們穿越海原哨馬營到甘鹽池,探尋古道、烽燧、長城,計劃一直被擱淺。

      一直想穿越,走過索橋渡,尋訪蘆溝堡,尤其是上次穿越黃家洼之后,這個愿望更加強烈。但哨馬營到鹽池的古道無法通車,于是,大家決定徒步穿行。

      2016年元旦假期,大家決定實施這個計劃。1月2日早晨,5點起床,6點出發(fā),7點到達平川車站,和來自靖遠、平川的朋友們會合。然后一路向東,先奔鹽池,再和從寧夏海原趕來的李世翔會師。8點整,一行12人的大部隊直奔哨馬營而去。

      哨馬營,震柳

      哨馬營城位于海原西華山(天都山)北麓的營盤梁頂,建筑年代不詳,2015年暑期,我在李世翔的帶領下,曾攜家人一同來訪,這一次算是老友相逢,故地重游。

      沿著山路盤旋而上,在營盤梁頂可見一座舊城堡,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5°22′,北緯36°37′,制高點海拔2148米。城堡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1米,南北寬76米,坐西朝東,開東門。有人說,這是北宋的兵營遺跡,過去這里駐扎著兵馬,作為偵探西夏人入侵的哨口,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豆饩w海城縣志》也記載:“哨馬營在西安州西北二十里,為探哨夏人之處?!?/p>

      營盤梁上,古老的城堡清晰可辨,哨馬營內(nèi),隨處可見一塊塊細碎的磚瓦、瓷片以及用來防守的石塊。坍塌的城墻外,護城壕環(huán)城而挖,至今猶存。此次尋訪,發(fā)現(xiàn)環(huán)繞營堡已經(jīng)豎起海原縣文物保護碑,這些保護碑,離不開一個執(zhí)著的城堡守護神——李世翔。

      站在營堡城墻,山下一切盡收眼底。不遠處,古城西安州清晰可見,方正的城池,講述著歷史的滄桑。然而,此刻,西夏何在,北宋何在?元昊不在,李憲不在。

      站立哨馬營,看朝陽升起,冬色蒼涼,歷史的故事飛出我的心窩,當下的思緒便在微微的冷風里飛揚。想起山腳下那棵神奇的“震柳”,內(nèi)心充滿了另一種期待。

      走下營盤梁,看到路旁立著一塊石碑,鐫刻著“哨馬營震柳”等字樣,這便是到了著名的海原震柳所在地。1920年海原大地震,給西北,特別是西海固的人們帶來滅頂之災。盡管時間流逝,其遺跡明顯處仍有十幾處之多,哨馬營震柳只是其中一處。

      哨馬營下的大柳樹有五棵,樹齡均在500年以上,最遲應為明代所植。誰也沒有想到,這些樹恰好種植在地震帶左旋水平位錯值最大的地段。據(jù)說大地震發(fā)生時,地震波洞穿其中一棵柳樹,生生地將此樹撕為兩半,且左旋位移量超過0.4米之多。這棵柳樹遭此浩劫,卻頑強地活了下來,似乎專門為見證那駭人的大地震。記得去年夏季我們到來時,這些古樹蔥郁蒼勁,風度依舊,或者說,風姿綽約,超越往昔。

      一棵柳樹造就了一種精神。記得李世翔講過,海原的“震柳精神”口號曾經(jīng)叫得很響。想想看,一棵柳樹被8.5級的環(huán)球大地震劈為兩半,但生命不息,至今依然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本身就是一種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據(jù)說,2013年海原縣專門為震柳修了一條水泥路——特意為一棵古樹而修路,足以證明這棵樹在海原人心目中的位置。

      看著這棵經(jīng)歷幾百年風雨,特別是經(jīng)歷了當年大地震,且被“一分為二”之后依舊頑強生長的柳樹,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無限的敬佩:這何止是一棵樹呀!這就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借著鹽池古道,向每一個來訪者講述著不朽的歷史。

      震柳附近有多眼泉水,北面一泓最大。清澈的泉水汩汩而出,長年不息。記得2015年夏天時曾經(jīng)嘗過幾口,很是甘甜、涼爽,給朋友們講述后,他們紛紛品嘗,都說味道著實不錯,只是現(xiàn)為冬天,實在不敢多喝。

      據(jù)說這眼泉水很有靈性,可謂“神泉”,過去有考不中的學子,喝一捧清泉之后,定能榜上有名?;蛟S是古人敬畏圣靈的原因吧,類似的傳說在有泉水、大樹等的地方幾乎都存有,但作為美好的祝愿,我也寧愿信其有。毋庸置疑,正是因為這些泉水,才滋養(yǎng)了無數(shù)的生命,當然也包括這五棵500多年的古柳樹。

      寒冷的冬日,山泉出眼,匯聚成潺潺的小溪,繼續(xù)向前流淌,卻在前方不遠處,匯成一條冰河。冰面潔白,但并不平整,高低錯落間,伴著河道的寬窄隨意地鋪在河灘上,襯著周圍的殘堡、老柳、古道,并不似小橋流水,倒顯得蔚為壯觀,引人遐想。

      再看山坡上幾處廢棄的土院落,都杳無人跡,唯留殘垣斷壁。真不知這些院子曾經(jīng)住過怎樣的人家,是否有花兒與少年,曾在其中感慨似水流年,或者暢想山外世界?

      正凝神沉思之間,一陣寒風吹過,伴隨呼喚聲傳來,原來大伙已經(jīng)走開。此刻,柳枝雖無綠葉,依舊輕輕搖擺;小河雖無話語,仍然默默流淌。我得走了,前面,還有等待的朋友、等待的古道,還有很多的事在等著我去做。人生,真的不能只在風光旖旎處流連。

      再見,迷人的哨馬營;再見,英雄的震柳;再見,清純的山泉。如果有機會,我還會踏上這片土地,再用心感受歷史留給這里的滄桑和印記……

      鹽池古道

      離開哨馬營,離開震柳,我們繼續(xù)前行,踏上了哨馬營到甘鹽池的古道。

      順著河道往南前行不遠,從一個叫作泥胡子溝的地方轉道山梁,往西南崎嶇而行,攀援而上,正是絲綢古道。

      絲綢之路自漢代開拓以來,就是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而其北線,也即從固原、海原、平川經(jīng)索橋渡河,穿景泰,到河西走廊最為捷徑。從海原哨馬營到鹽池的這一段,自然就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特別至北宋和西夏交鋒時期,愈加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宋夏的戰(zhàn)爭,實際上就是在爭奪這段絲綢古道的控制權。

      就在我們前行的道路西南的山頂上,有兩座烽火臺,不知名號。問詢李世翔地名,他告訴我,此乃方家河。 隨便登上一座烽火臺,放眼四望,東北面的墩墩梁烽火臺、東南面的哨馬營、西北的鹽城烽火臺,都一一在目,足見此處位置的重要性。

      這兩座烽火臺,靠東南一座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5°21′、北緯36°,制高點海拔2243米。西北一座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5°21′、北緯36°38′,制高點海拔2245米。令人奇怪的是,兩座烽火臺相距僅百米左右,不知此意何在,難道,這又是兩國對峙的邊界?或者一座為先朝廢棄,一座為后來新修,而最終兩者均坍塌不用?

      食鹽自古就與政治和戰(zhàn)爭相連。寧夏海原甘鹽池,從漢唐時期的河池,到宋元時期的定戎堡鹽池,再到明代甘鹽池,中原政府一直在這里設有鹽倉管理者。宋、夏、金之間的戰(zhàn)爭百余年間時停時起,除了政治、軍事等主要原因外,鹽池的爭奪也不可忽視。

      千年絲綢古道從此穿越,除去地理意義外,與鹽池同樣有著密切關系,鹽、茶、馬等多元因素交匯而成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自然豐富。鹽池古道處于絲綢之路北段中道必經(jīng)之地,當與歷史上的茶馬貿(mào)易發(fā)生過直接關系。由此來看,絲綢之路,是經(jīng)濟之路;鹽池古道,是文化之路,兩者的重合,才是千年不衰的大道。

      就在方家河雙峰山下西北不遠處的古道邊上,還有一座小的古堡,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5°20′、北緯36°38′,制高點海拔2205米。此堡面積不到50平方米,單門朝南面古道而開。進入此間,眼界所及并不如別處的烽火臺、城堡所見,但確為幾處道路會合之處。由此推斷,這里可能并非軍事作用,而是類似現(xiàn)代收費站之類的關卡。

      據(jù)史料記載,石卡關(一說石橋關)為靖虜衛(wèi)東大門。按照地理位置判斷,其位置大概就應在鹽池以東附近,說不定正在此處。

      再前行不遠,又在古道旁發(fā)現(xiàn)一座石堆,顯然是人為,卻不知為何用。和治軍兄、東林兄、順朝兄,慢慢分析,但見古道在此分岔,一條沿山梁而走,一條順河溝而走,這也是許多古道所走的兩種途徑。而石堆恰在分岔處,難道,這是古人專門修堆的路標?或者,是檢查站?

      站在此地,河溝半壁上的古道清晰可辨,道路順著山巒砂河的走向,一直通向前方鹽池的方向。令人驚奇的是,就在這石堆的河溝對面,一條明顯的斬坡防護墻沿山梁而上,似乎阻斷了古道前行,逼迫行人走向這個小小的古城堡。

      沿著山梁的道路前行不遠,又繞道河溝古道附近,原來兩條道路在這一段指向大致相同。再往前,轉到河谷附近,老遠看見先行的李世翔等人圍在一起指指點點,趕緊走近,發(fā)現(xiàn),這兒果真是石卡關!有碑為證,盡管這是才立起不久的石碑。

      美中不足的是,關于石卡關的碑文模糊不清,待仔細辨認,又怕再次落在后面,于是拍照,想利用現(xiàn)代化的工具偷懶,沒想到回來后,依舊辨認不出。

      石卡關附近,還有明顯的泥石流痕跡,也是當年海原大地震遺留的標志性痕跡之一。當年海原大地震的宏觀震中正是位于環(huán)海原縣的西安州、大溝門至甘鹽池之間的石卡關溝、哨馬營一帶。可惜時間太緊,來不及細看,只能遠掃一眼,匆匆而過。

      回頭再看,這里的青鹽、馬匹,還有附近的瓷器等產(chǎn)品,加上中原的茶葉、絲綢等商品,在過去交通不發(fā)達、車輛嚴重缺乏的情況下,由勤勞的人們憑借騾馬、駱駝、牦牛馱運甚至人工背負,一步一步踩踏出了茶馬古道與絲綢古道。

      如今,在茶馬古道上,再也看不到那些出身貧寒,為生計所迫才走上了古道的腳戶逶迤盤桓在山路上的影像,也聽不到古道上騾馬的銅鈴叮當作響的聲音,但千百年來農(nóng)夫、商販、軍士們一步一步踩踏出茶馬古道,在山梁峽谷中的痕跡依舊。

      那些或迫于生計,或謀求利潤的漢子們,拋家別子,風餐露宿,從一個村落走到一個山寨,從一個河谷轉向一個山梁,長年累月,踏出的一條條古道,成為不同地域相互溝通的大動脈,成為聯(lián)系不同國家、民族的紐帶。這條以鹽、茶、絲綢為紐帶的商貿(mào)古道,織成了亞洲大陸的一個古代網(wǎng)絡點:它既是傳播文明的古道,又是商品交換的渠道;既是中外交流的通道,又是民族遷徙的走廊;既是佛教東漸之路,又是伊斯蘭教東傳之路,也是旅游探險之途。

      如今再來研究這些古道,緬懷祖先們的豐功偉績,其文化內(nèi)涵、歷史演繹,到底,遠遠超越了經(jīng)濟的價值。但是,除去那些至今行走在古道上的癡迷者,誰又能真正理解這些呢?

      和趕路的腳夫一樣,我們在古道旁的一個避風灣吃自帶的午餐。接下來繼續(xù)前行,該轉向西北方的鹽池古城。但我們決定改道向南,再去探尋遠處的羅圈灣古城和萬家水烽火臺。

      羅泉灣,萬家水

      到羅泉灣是為了看古城堡,到萬家水(實為小紅山)是為了看古烽火臺。

      穿過石卡關,順著石橋關往南,越過305省道靖海公路,再翻溝攀山,到達羅泉灣古城堡。

      羅泉灣烽堡在墩墩梁烽火臺西北約3公里處,是一座奇特的古城堡。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5°20′、北緯36°49′,制高點海拔2020米。說它奇特,是因為這座城堡與烽火臺似為一體,又似獨立。其中烽火臺在城堡之北,基本呈圓形,殘高10米左右,外以一圓一方二重圍墻加一壕溝護衛(wèi)。

      城堡與烽火臺外圍墻相距不到10米,殘墻2米左右,和別處城堡不同的是,此城堡沒有護城壕,當然,也不排除被坍塌的墻體掩埋的可能。

      烽火臺與城堡均開南門,在烽火臺與城堡之外,還有一圈城堡墻體,將二者包圍起來,外附有護城壕溝。整個古城堡外形呈長方形,南北長200多米,東西寬150多米。如果不細看,很容易忽略外圍的城堡。

      作為生產(chǎn)食鹽之地,甘鹽池附近的城堡、烽燧、邊墻極為密集。城堡、烽燧多為西夏、北宋所筑,而邊墻則是明朝對長城的稱謂。有人說,明代在此有三道邊墻。其中一道邊墻就是從甘肅平川打拉池的雙鋪進入寧夏海原甘鹽池,環(huán)繞鹽湖南邊后,再進入羅泉灣,接著沿沙溝河向東北至紅古城。

      由于西北長城(邊墻)多就地取材,用黃土夯筑,因此許多已消失,甚至連殘存的痕跡都不易尋到。

      2008年,海原縣志辦曾組織人員到鹽池附近長城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考察者認為,羅泉灣古城堡正是這段邊墻的交通路口,宋夏時期曾經(jīng)是重要的通關堡。

      《宋史》卷87《志第四十》“西安州條”載:

      西安州。元符二年,以南牟會新城建為西安州(即今海原縣西安州古城,前文哨馬營東南面)。東至天都砦二十六里,西至通會堡五十五里,南至寧安砦一百里,北至啰沒寧堡三十五里。

      又載:

      通會堡,元符元年賜名,系熙河蘭會路修筑,地名祭廝堅谷口,不知何年撥屬涇原路西安州。

      結合考察,并就地圖距離計算,符合這個位置的古城堡正是羅泉灣古城堡。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冊·宋遼金時期》“北宋秦鳳路”,所標注的通會堡也恰在這個位置。

      由此推斷,羅泉灣古城堡就是宋代的通會堡。但不知為何,所見到的資料并不多,如同神秘的磨子溝三角城一般,至今覆蓋著神秘的面紗。

      因為大家走累了,所以在通會堡逗留的時間較長,我由此得以仔細觀察此地。通會堡北據(jù)紅溝,南臨羅泉灣,東北對沙溝河,西南接萬家水,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地。

      下一站是西偏南的萬家水烽火臺。往西走300米,一道明顯的人工建筑出現(xiàn)在眼前——邊墻,其西南50米處,還有一處小堡子的痕跡。古人的聰明,遠非我們所能想象得到,如此的查缺補漏,讓通會堡“固若金湯”。

      離開通會堡時,大家都有些累了。但最后一個目標萬家水烽火臺尚未到達。李世翔告訴大家,萬家水烽火臺是附近唯一用石頭筑就的烽火臺,不去實在遺憾。我也給大家打氣:別再學尋訪蘆溝堡,到達石頭城腳下,卻失之交臂。

      前行的隊伍漸漸拉開距離,好在路程不遠,前后還能觀望呼應。已是午后3點多,望望前面高高的山頭,看看腳下起伏的山路,任憑那背包把脊背壓彎,任憑那鞋底把腳丫擠扁,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面對著荒廢的塌墻土堆,只為了卻心中訪古的祈愿。

      終于,帶著滿身的疲倦,到達山巔——萬家水烽火臺。萬家水烽火臺的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5°18′、北緯36°40′,制高點海拔2048米,相對殘高5米左右。

      正如李世翔所言,和古會州其他烽火臺不同,萬家水烽火臺用白色的石頭筑就。其石材明顯經(jīng)過打磨,每一塊均基本方正,由此筑造的烽火臺地基呈四方形,東、北兩面臺體較完好,可惜西、南兩面臺體已經(jīng)坍塌。但它如同年邁的英雄,往日的風采一點也不減弱。

      在石頭烽火臺不遠處的北偏西處,另有一座和別處一樣的土筑烽火臺,兩者似乎遙相呼應。因為天色漸晚,加之繞道,盡管有人提議前往,但最終還是被大家否決。

      等陸續(xù)到達的朋友們到齊之后,拍照、留念,然后下山。走到半山,回望山峰,但見高高的烽火臺矗立在山頭,顯得巍峨雄壯,又端莊美麗。在暮色之中,獨立山巔,如同莊嚴的白塔,又似神圣祭臺,或者,本身就是其中之一?

      為什么整個烽火臺都是白色的石塊建造?古人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大的力氣,建造如此奢華的烽火臺?這座烽火臺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突然想到,對于這座烽火臺,還有很多的謎團,亦如剛剛走過的羅泉灣古烽堡,等待有緣之人揭開。

      猜你喜歡
      海原烽火臺鹽池
      硝板上的文明——漫談千年運城鹽池科技史
      烽火臺:軍事預警體系的關鍵
      新型均布式化鹽裝置在化鹽池中的應用
      踏訪“寰球大震”遺址
      鹽池灣野生白唇鹿種群的發(fā)展趨勢調查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鹽池”初探
      淺談引起海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因素
      烽火臺
      背靠烽火臺吹簫
      基隆市| 建平县| 沙河市| 白朗县| 兰溪市| 梧州市| 延安市| 裕民县| 尚义县| 广饶县| 金川县| 长治市| 松江区| 五大连池市| 洪江市| 鄂温| 奇台县| 垣曲县| 芜湖县| 和顺县| 和林格尔县| 东明县| 巴东县| 班戈县| 镇巴县| 襄城县| 长泰县| 泰州市| 烟台市| 朝阳区| 奎屯市| 黎川县| 榆树市| 北京市| 万宁市| 新蔡县| 泰宁县| 长海县| 织金县| 西华县| 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