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廣 巍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72)
永定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境內流沙河上游,水庫壩址位于三交鄉(xiāng)河壩村永定橋下游3.3 km,距離下游宜東鄉(xiāng)約3 km,距漢源縣城約53 km,交通便利,是瀑布溝水電站移民安置的配套工程,用以滿足漢源新縣城城市用水、農村移民安置區(qū)生活和灌溉用水。
永定橋水利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為1 543.0 m,正常蓄水位以下庫容1 114萬m3,死庫容122.6萬m3,興利庫容991.5萬m3。2015年12月31日,水庫正式向漢源新縣城供水,因為水庫庫容較小,要求水庫岸坡必須穩(wěn)定,保證有效興利庫容,保證漢源新縣城、農村移民安置區(qū)生活和灌溉用水;壩址上游左岸“大沖溝下游堆積體”在水庫蓄水及運行期必須確保岸坡穩(wěn)定。
“大沖溝下游覆蓋層岸坡”位于庫中段流沙河左岸,距壩址約1.6 km。流沙河總體以近東西向流經坡體前緣。該段坡體順河長約300 m,前緣接近河邊,高程約1 500 m,后緣至左岸壩頂改線公路,高程約1 705 m。坡體前緣(高程1 620 m以下)地形較陡,坡度35°~40°;坡體中上部(高程1 620 m以上)地形稍緩,坡度25°~30°。坡體下游側為高粱坪堆積體,坡體上游側為大沖溝,即“2013年7月14日飛水溝右岸崩塌堆積體”下游邊緣。
邊坡地層從上至下可為3層。第①層:崩坡積塊碎石土層(col+dlQ4),灰黃色,厚度一般7.0~28.0 m;第②層:黑色含礫粉質黏土,礫石成分為灰黑色砂質灰?guī)r、炭質頁巖,粒徑多小于0.5 cm,占5%~10%,呈次棱~棱角狀,結構緊密,分布于基巖頂板;③下伏基巖為志留系羅惹坪組灰白色薄~中層狀細晶白云巖夾薄層砂質灰?guī)r(S2l),以弱風化為主。
該邊坡位于宜東向斜北東翼近軸部,巖層產狀以N60°~85°W/SW∠8°~20°為主,緩傾坡外。優(yōu)勢裂隙發(fā)育兩組:①N50°~60°E/NW∠75°~80°,起伏、粗糙,長一般3~10 m,張開約1~2 cm,間距1~2 m,與邊坡小角度相交;②N30°~40°W/NE∠75°~80°,起伏、粗糙,長一般為3~10 m,張開約5~10 mm,間距3~5 m,與邊坡大角度相交。
地下水基本類型為基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孔隙水,受大氣降雨補給,向流沙河排泄。
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其上游側邊界為大沖溝,即“2013年7月14日飛水溝右岸崩塌堆積體”下游邊緣,下游側邊界為高粱坪堆積體。坡體后緣未見蠕滑體、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坡體變形破壞現象表現如下:
(1)邊坡治理施工前,在坡體下游中下部修建施工便道后,在雨季坡體前緣發(fā)生過小塌滑;
(2)高程1 540 m抗滑樁施工中,A1樁內側坡體凸出,且后緣發(fā)育有張開10~20 cm裂縫,受臨近樁孔爆破影響,坡體發(fā)生少量垮塌,對該抗滑樁內側坡體進行削坡處理。
(3)“2013年7月14日飛水溝右岸崩塌事件”后,坡體前緣、中部,至左岸高程1 705 m改線公路下部出現多條裂縫,前緣坡體裂縫張開約10~20 cm,一般延伸長度10~20 m,最大約90 m;中上部坡體裂縫一般張開1~5 cm,一般延伸長度5~10 m。
坡體出現上述變形破壞現象,根據其基本地質條件、變形破壞特征分析,其成因如下:該覆蓋層坡體地形坡度較陡,前緣因修建施工便道形成切腳;在2013年“4·20”蘆山7.0級強烈地震影響下,坡體結構松散加??;“2013年7月14日飛水溝右岸崩塌事件”形成200萬m3崩塌體,對該段覆蓋層坡體形成直接沖擊、震動和氣浪作用,致使坡體出現多條裂縫;雨季暴雨使坡體飽水,變形加劇。
根據《水電水利工程邊坡設計規(guī)范》(DL/T5353-2006),按其所屬樞紐工程等級、建筑物級別、邊坡所處位置、邊坡重要性和失事后的危害程度,劃分邊坡類別和安全級別。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位于左岸庫中段,距壩址約1.6 km,邊坡無實質性的危害影響對象,其失穩(wěn)破壞將造成有效庫容減小,根據規(guī)范判為B類(水庫邊坡)Ⅲ級邊坡。
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巖土體從上至下可為3層。第①層灰黃色塊碎石土層(col+dlQ4); 第②層黑色含礫粉質黏土;第③層基巖為灰白色志留系羅惹坪組灰白色薄~中層狀細晶白云巖夾薄層砂質灰?guī)r(S2l)。穩(wěn)定性系數計算巖土體力學參數根據勘探試驗成果、工程地質類比法綜合確定,其取值見表1、2。
表1 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土體參數取值
表2 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巖體參數取值
在對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進行治理前,選取了地形坡度較陡的縱向16-16、14-14剖面代表該段覆蓋層邊坡,其中16-16剖面位于坡體上游側,14-14剖面位于坡體下游側(見圖1、2)。采用隨機搜索最危險滑動面和根據地形假定了2條滑動面,
圖1 16-16剖面計算模型
分別采用莫根斯頓-普萊斯法和畢肖普法,對坡體穩(wěn)定性進行定量計算。穩(wěn)定性計算工況為蓄水前現狀、現狀+暴雨、現狀+地震(Ⅷ度),水庫正常蓄水、正常蓄水+暴雨、正常蓄水+地震6種工況。各種工況下穩(wěn)定性系數計算結果見表3。
圖2 14-14剖面計算模型
剖面狀況現狀現狀+暴雨現狀+地震正常蓄水正常蓄水+暴雨正常蓄水+地震滑面搜索滑面1滑面2搜索滑面1滑面2搜索滑面1滑面2搜索滑面1滑面2搜索滑面1滑面2搜索滑面1滑面216-16剖面M_P1.261.321.301.141.191.181.161.211.201.181.281.231.071.161.121.071.161.11(上游側)Bishop1.271.341.311.141.221.191.171.231.211.171.301.241.071.181.131.071.181.1214-14剖面M_P0.981.180.990.891.080.900.881.040.890.841.130.870.751.010.770.791.020.80(下游側)Bishop0.951.090.960.851.000.860.850.970.860.811.010.840.720.910.750.780.940.79
由穩(wěn)定性系數計算結果分析:
(1)16-16剖面假定滑動面1基本沿基覆界線,從高程約1 705 m改線公路下部至坡腳,代表坡體的整體穩(wěn)定性;假定滑面2位于坡體下部;搜索最危險滑面位于坡體下部淺表層。計算結果表明,3條滑動面在蓄水前現狀、現狀+暴雨、現狀+地震,蓄水后正常蓄水、正常蓄水+暴雨、正常蓄水+地震工況坡體均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2)14-14剖面假定滑面1基本沿基覆界線,從高程1 705 m改線公路下部至坡腳,代表坡體的整體穩(wěn)定性。在蓄水前現狀條件下穩(wěn)定,現狀+暴雨、現狀+地震工況坡體不穩(wěn)定;蓄水后正常蓄水穩(wěn)定,正常蓄水+暴雨、正常蓄水+地震工況坡體均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假定滑面2和搜索最危險滑面位置接近,位于坡體中下部,這2條滑動面在蓄水前現狀條件、現狀+暴雨、現狀+地震,蓄水后正常蓄水、正常蓄水+暴雨、正常蓄水+地震工況坡體均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施工前坡體前緣出現局部小塌滑,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
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為碎石土邊坡,坡高約200 m,屬于超高邊坡,在地震、暴雨工況下邊坡穩(wěn)定性變差,坡體可能失穩(wěn);其失穩(wěn)模式為蠕滑~拉裂型,坡體表部產生拉裂縫,隨著拉裂縫不斷向深處擴展,地表水沿拉裂縫滲入坡體,加劇了坡體的剪切變形;其失穩(wěn)破壞以坡體牽引式塌滑為主要形式。
鑒于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在地震、暴雨工況下穩(wěn)定性變差,坡體可能失穩(wěn),對水庫有效庫容影響較大。為保證漢源新縣城、農村移民安置區(qū)生活和灌溉用水,該段坡體必須進行治理。
支護方案為抗滑樁、樁板墻、預應力錨索方案。首先,預應力錨索布置于抗滑樁頂部,樁間板后采用碎石土回填,坡比為1 ∶2.0;其次,在邊坡中部、上部各布置一條排水溝。
在高程1 540 m、1 592 m各布置一排抗滑樁,樁端持力層為灰白色弱風化細晶白云巖。高程1 540 m布置44根抗滑樁,A型抗滑樁24根,B型抗滑樁20根,同時布置樁間板,樁間板后采用碎石土回填,坡比為1 ∶2.0;高程1 592 m布置8根A型抗滑樁??够瑯督孛娉叽?,A型2.5 m×3.5 m ,B型2.0 m×3.0 m。
A型抗滑樁樁頂布置2根2 000 kN預應力錨索,B型抗滑樁樁頂布置1根2 000 kN預應力錨索,錨索長度約45~50 m,錨索必須進入基巖15 m,且錨固段長度不小于8 m。
在坡體中部、上部各布置一條排水溝,排水溝采用梯形斷面,底寬0.5 m,深度0.5 m,采用M10漿砌石進行襯砌,襯砌厚度30 cm。14-14典型剖面支護見圖3。
圖3 14-14典型剖面支護示意
大沖溝下游覆蓋層邊坡治理,主要內容是抗滑樁、預應力錨索施工,并在坡體中部、上部各布置一條排水溝。施工期間對坡體多次進行現場巡視,并在A5、A29、A35抗滑樁頂部各布置1個外部變形觀測墩,進行變形監(jiān)測。
(1)2014年11月~2015年12月,高程1 540 m抗滑樁、預應力錨索施工完成以后,坡體經歷2016年雨季多次暴雨作用,同時受水庫蓄水及庫水位升 降影響,2016年5月12日,水位達正常蓄水位1 543.0 m。現場巡視發(fā)現,除高程1 592 m抗滑樁內側坡,因樁體施工需要進行了削坡處理,坡高約10~15 m,坡度約55°~65°,在暴雨作用下發(fā)生小垮塌外,坡體其他部位未發(fā)生垮塌變形現象,表部裂縫張開寬度也未繼續(xù)增加。
(2)2016年1~11月,高程1 592 m抗滑樁、預應力錨索施工完成,對坡體提供了更加強有力地支護措施。經現場巡視,坡體未發(fā)生垮塌變形現象,表部裂縫張開寬度也未繼續(xù)增加。宏觀分析判斷,坡體變形趨于穩(wěn)定。
(3)為了準確掌握坡體變形狀況,在A5、A29、A35抗滑樁頂部各布置1個外部變形觀測墩,進行變形監(jiān)測。現在3個外部變形觀測墩已經施工完成,但監(jiān)測工作尚未開始進行。
(1)大沖溝覆蓋層邊坡在地震、暴雨工況下穩(wěn)定性變差,坡體可能失穩(wěn);鑒于水庫庫容較小,要求水庫岸坡必須穩(wěn)定,以保證有效興利庫容,保證漢源新縣城、農村移民安置區(qū)生活和灌溉用水,因此對該段坡體必須進行治理。治理措施主要內容是抗滑樁、預應力錨索施工,并在坡體中部、上部各布置一條排水溝。
(2)大沖溝下游側覆蓋層邊坡,在高程1 540 m抗滑樁、預應力錨索施工完成以后,除高程1 592 m抗滑樁內側坡,因樁體施工需要進行了削坡處理,坡度約55°~65°,在暴雨作用下發(fā)生小垮塌外;坡體其他部位未發(fā)生垮塌變形現象,表部裂縫張開寬度也未繼續(xù)增加。在高程1 592 m抗滑樁、預應力錨索施工完成以后,對坡體提供了更加強有力地支護措施。經現場巡視,坡體再未發(fā)生垮塌變形現象,表部裂縫張開寬度也未繼續(xù)增加。宏觀分析判斷,坡體變形趨于穩(wěn)定。
(3)在A5、A29、A35抗滑樁頂部各布置1個外部變形觀測墩,進行坡體變形監(jiān)測。建議水庫運行期對邊坡加強巡視,并盡快啟動外部變形觀測墩監(jiān)測工作,如發(fā)現變形異常,應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黃潤秋.中國西南巖石高邊坡的主要特征及演化[J].地球科學進展,2005,20(3):292-297.
[2] 宋勝武,馮學敏,向柏宇,刑萬波,曾勇.西南水電高陡巖石邊坡工程關鍵技術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30(1).
[3] 張倬元,王士天,王蘭生.工程地質分析原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4] 黃潤秋.巖石高邊坡發(fā)育的動力過程及其穩(wěn)定性控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17(3):22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