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
【關鍵詞八】“復興號”啟程
雖然是從跟跑開始,但只要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就能逐步實現(xiàn)“從0到1”的跨越,進入領跑編隊。
——導讀語
【賞析點評】本篇時評文立意深遠,思辨睿智,筆力深厚。首段引入中心話題,直接點明“復興號”的重大意義;接下來分析“看得見的進步之外”中國制造的技術突破,引出“中國速度”的重大意義,提出彎道超車的重要性;由“復興號”的彎道超車,推及我國其他領域的“彎道超車”,立意深遠,頗具時代意義;文末再談“復興號”的重大隱喻。全文思辨睿智,頗有文采,比如“馳騁一馬平川的北國,穿越小橋流水的江南,高鐵讓中國變得更小,讓人們的活動半徑變得更大,生活的獲得感變得更強”,讀來頗有美感和質感。
“復興號”來了!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fā)。這標志著中國高速動車組已經(jīng)走在世界前列?!皬团d號”的速度與激情,代表著“中國鐵路在新時代奮勇先行的堅強決心”,也象征著一個民族奔向偉大復興目標的矢志不渝。
速度更快、壽命更長、空間更大、能耗更低、安全性更強,車廂內實現(xiàn)WiFi網(wǎng)絡全覆蓋,舒適度更高。在這些看得見的進步之外,“復興號”更為根本的變化是技術層面的突破。在涉及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而軟件則全部自主開發(fā),“復興號”可以說是血統(tǒng)純正的“中國制造”。中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全面實現(xiàn)自主化、標準化和系列化,極大增強了中國高鐵的國際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更標志著中國制造的新高度和新水平。
馳騁一馬平川的北國,穿越小橋流水的江南,高鐵讓中國變得更小,讓人們的活動半徑變得更大,生活的獲得感變得更強。而伴隨著“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推進,高鐵更成為中國向世界遞出的一張名片。還記得5年前,首列北京到廣州的高鐵開通,有媒體以“8小時從冬到春”的文學筆觸,表達對“中國速度”的贊美。今天,當“復興號”點燃引擎,中國速度穿越的不僅是有形的時空,更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無形壁壘。
有人說,科技創(chuàng)新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只有“第一”和“其他”的差別。如果只是簡單復制、照搬照抄,就會陷入模仿的陷阱,永遠落于人后。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高鐵彎道超車的故事實際上提供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它的核心要義在于,雖然是從跟跑開始,但只要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就能逐步實現(xiàn)“從0到1”的跨越,進入領跑編隊。
事實上,類似的彎道超車故事正在很多領域上演。比如,中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向縱深推進,移動支付引領“無現(xiàn)金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共享單車也開始走向世界,這些成就甚至讓發(fā)達國家的公民感慨,“從中國回來后開始感到不適應”。包括中國高鐵在內的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后發(fā)國家在某個領域實現(xiàn)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這既說明“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正確性,更證明了后發(fā)國家實現(xiàn)趕超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復興號”帶來的最大影響,不僅是技術層面上的,更是心理層面上的。它以自身的科技突破說明,只要奮力拼搏,就完全可以實現(xiàn)趕超。對于一個矢志實現(xiàn)后發(fā)趕超和偉大復興的民族,最重要的莫過于堅定趕超的信心。
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位記者曾以《以乘坐時速290千米的中國子彈頭列車迎接猴年》一文,描繪自己在中國乘坐高鐵的所見所聞。文章說,在中國高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個令人興奮不已的成就很快就會因下一個成就的出現(xiàn)而被人淡忘。高鐵這幾年接連不斷的突破,恰似中國飛速發(fā)展的縮影,而“復興號”所隱喻的,正是這個民族的光明未來。
(文章選自2017年6月27日《人民日報》,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