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素材點撥 馮其庸先生的“笨方法”,何嘗不是研究學術的“真功夫”?“笨方法”不僅伴隨了他一輩子的學術歷程,也凸顯了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生摯愛,如此方能成就一代“紅學”大師。
適用話題 執(zhí)著、熱愛
馮其庸是著名的文史專家,以研究《紅樓夢》著稱于世。1954年,馮其庸在人民大學任教時,主講《中國文學史》課程,他在講授《紅樓夢》時最受學生們歡迎,課堂效果也最佳。
幾年后,馮其庸珍藏的一冊影印庚辰本《石頭記》在“文革”中被抄走。這件事令他很是著急,他明白這部珍貴的書籍肯定有去無回。馮其庸思來想去,下決心通過自己抄錄來保留一部。他托好友秘密從圖書館里借到一套庚辰本《石頭記》,打算一字不落地將其抄完。
從那天起,每當家人入睡之后,馮其庸便開始緊張地工作起來,他嚴格按照原著的格式,逐字逐句地抄寫。當時,他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晚上必須要抄夠一定的字數(shù),并且凌晨之前不能睡覺。如果哪天晚上有事耽擱,沒有完成當天的任務,那么第二天,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地補上。就這樣,馮其庸從1967年12月開始抄寫,一直抄到1968年6月才抄寫完畢,全書整整抄了7個月。
當時,一些朋友對馮其庸的做法感到不解,甚至有人對他抄書的笨辦法不以為然,認為那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而已,根本用不著這樣大費周折、浪費心血。不過馮其庸卻認真地表示:“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算付出一點心血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說,通過抄錄,自己也意外地感受到了許多隱藏在書中的內容,這種感覺是自己之前從來沒有體會到過,可以說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