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至
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除詩歌外皆可,1500字左右。
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同一條路;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終歸又不是一條路。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四方泰定,海晏河清。我懷著一腔指點江山、睥睨天下的熱血,從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北上,孤身一人來到長安。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當置身于這座稱得上是當世最繁華的都會之中時,目力之所及、之所不及處,俱是說不盡的一派升平,我自然是敬畏而崇拜著的。同時,又免不了有幾分怯意。這里云集了四海九州的精英賢士,這里有著無數(shù)匹千里馬等著被伯樂發(fā)現(xiàn),而我,只是其中再尋常不過的一匹。
但我也有私心,想著天下應(yīng)考的舉子多不勝數(shù),大家從同一個起點開始攀爬“金榜題名”這座山,倒也說不準誰就遠勝過誰。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边@是多么令人神往!每一個曾經(jīng)寒窗苦讀十年的書生,都渴望有一天能烏紗紫蟒,高登金鑾與皇帝談古論今。出則寶馬雕車,入則高門華堂,妻兒美滿,青史留名。
這夢想太過誘人,壓在我卑微、僥幸而又惴惴不安的心里,讓我?guī)缀跬覆贿^氣。
直到我遇見那個人。
他大概是把“風流少年”這幾個字詮釋到了極致。同樣身處于長安萬千酒肆中不惹眼的一家,他卻倚欄對著窗外的明月流光,白衣勝雪,襟帶如水,云淡風輕地彈著琵琶,信口成詩。我向人打聽他的來歷,方知他也是進京趕考的學生。我不禁訝然,同為趕考的一介窮酸書生,他何以就如此逍遙快活?
我上前搭訕,才知曉此人姓王,工琵琶,善詩賦,性情頗為灑脫不羈。我們同是天涯讀書人,自然一見如故,把酒言歡,從國家大事到風花雪月,無話不談。同樣的無身份、無背景使我沒有感到絲毫的壓力,這是真正和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人,我們又有著同樣的愛好,因此不出幾句便同他稱兄道弟起來。
他對我講,官場有諸多鉤心斗角,宦海更是沉浮難料,此回若真時運不濟未曾考中,倒也未見得是件壞事。只是那時的我并沒有他這般豁達的興致,只知出了客店,向南是還鄉(xiāng)的路,向北是去皇城的路,至于最終走的是哪一條,則全在我自己。
每日早起,王兄便抱著琵琶出門往南去,大約是要到哪處鬧市去大展身手。起初我不以為意,只道他是淡看這功名利祿,來應(yīng)考不過是家人期望而已。但時間漸長,卻也忍不住好奇,便問他:“兄臺時常早上出門,是到哪里去?”
他聞言微笑不語,只是邀我明日同去。
而當次日我站在岐王府門前,看著兩側(cè)家丁婢女恭敬地把他迎進去時,這才知曉他每天都去了哪兒。王兄詩文精妙工整,才思奇特,更兼模樣好,又善琵琶,錚錚然“大珠小珠落玉盤”,有如清音天籟,竟一口氣彈進了岐王府里,彈進了玉真公主耳中。
而我與他同行,自然也受到了座上賓的款待。雖說論詩文我不及他,但也自認不遜色太多。既已將他視為知交摯友,旁人每每夸贊他,我也并不妒羨。只是每日隨他一同出門,飲酒作詩、吟風誦月,好不自在。
至于離鄉(xiāng)之前父輩的諸多教誨,如“慎獨、慎微、慎初”,我也不知心中是否還在意。
春去秋來,幾回寒暑,轉(zhuǎn)眼間離應(yīng)試之期愈來愈近。他每日仍是那樣閑散,仿佛混日子一般,卻混到了樂聲動長安,詩名滿天下,連靠山有力、本該被仰望的張九皋都難以媲美。只是我——一直以來天真而幼稚的我——此刻才突然驚醒,卻為時太晚。
次年金榜上,他狀元及第,我名落孫山。昔日大展宏圖的抱負此刻早已是舊年笑談,耳中心中,只剩下隔窗嬉鬧的兒童含糊不清地念誦著他的詩句。
我曾在圣賢書中讀到過這樣的故事:“昔二人會于野,一樵者一牧者。言笑甚歡,忘日之長短。暮,牧者之羊盡飽食,而樵者尚未得柴?;谥瑹o可奈何?!?/p>
牧人和樵夫走的是同一條路,只不過在短暫相遇的表象之下,卻是兩種背道而馳的結(jié)局。
說到底,我和他走的也是同一條路。只不過我向南走,一路晃晃悠悠回了家鄉(xiāng);他向南走,卻走到了我難以企及的高度,然后一路順風順水登上了北面皇城的最中心。腳下的路由泥土與石板鋪就,千百年來其南渡北歸了多少人。世上的路由因緣與人事織成,最終到底是高入青云還是低到塵埃,畢竟在人,而不在路。
也許我就是那個誤了砍柴的樵夫吧,或者說難聽一點,叫“陪太子讀書”。但無論如何,這條路曾經(jīng)是我自己的選擇,無論路的終點有什么在等著我,也都是咎由自取。我興許會再來闖一遭吧,興許不會,誰知道呢。
對了,那位“牧羊人”你或許識得,他姓王,字摩詰,后來官至右丞。
點評
“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條路,又不是同一條路”,面對這樣一道需要進行辯證思考的題目,大部分選手都選用了議論文的形式來陳述自己的觀點。而本文作者卻另辟蹊徑,虛構(gòu)了“我”與唐代著名詩人、畫家王維的一段故事。“我”本期望靠著寒窗苦讀,日后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圖,卻受到王維無為、灑脫的人生觀的影響,逐漸忘記了心中的夢想。直至“我”名落孫山,而王維狀元及第時,“我”才恍然大悟,并明白了一個有些殘酷的道理:同一條路,有的人隨性走走,便走成了上坡路,收獲了成功;而大多數(shù)人,如果不寒窗苦讀、懸梁刺股,就只能名落孫山,與成功背道而馳。文章語言雖平實,但構(gòu)思巧妙,內(nèi)容深刻,充滿了思辨性與現(xiàn)實意義,晉級復(fù)賽自然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