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慧
摘要:儒家思想自從其誕世以來,就一直對我國古代產生了源源不斷的影響,它不只備受統(tǒng)治者們青睞,也影響了歷史上諸多文人騷客。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中最為經典的一部分,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庸之道不僅對很多古人為人處世之道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也體現(xiàn)在了我國諸多文學作品之中。而戲劇作為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也處處體現(xiàn)著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在中庸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古代戲曲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區(qū)別于西方戲劇的中和美、平衡美。給人一種蕩氣回腸后的寧靜感。
關鍵詞:中庸;悲??;喜劇;《趙氏孤兒》;中國古代戲曲
一、中庸之道在中國戲曲中的體現(xiàn)
(一)在古典悲劇中的體現(xiàn)
有一個觀點備受學者爭議,即:中國古代戲曲到底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悲劇?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放眼世界來看,在與西方戲劇的比較下,中國的戲曲作品沒有西方式徹頭徹尾的悲劇。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古代四大悲劇中,其中元代的雜劇《竇娥冤》最為盛名。其中在在作品《竇娥冤》中,竇娥從小窮苦,被父親抵債給蔡婆婆當童養(yǎng)媳,夫君又早逝,后被張驢兒覬覦、并誣陷竇娥殺害其父,隨后被昏官禱杌處斬。故事到這里,可以說是確實是一個悲劇了。竇娥的身世之苦被展現(xiàn)出來。但竇娥死后,她死前誓愿成真,故事出現(xiàn)第一個轉折、父親科舉中第幫她反案,是又一重大轉折。雖然情節(jié)是讓人悲痛的,可故事的結局卻使人欣慰。再如《趙氏孤兒》的復仇成功式結局、《長生殿》的化仙團聚式結局等等。相比西方悲劇作品,其在故事結局上有明顯的差異:即戲劇最終的結局,是一種人心所向、順應了天理人情的結局。在古代,中國戲曲并沒有詳細的、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為什么會有這樣程式化的結局,究其原因,應是中庸思想對中國戲曲創(chuàng)作潛移默化下的影響。在中庸思想的影響之下,即使是悲劇作品,也體現(xiàn)出一種婉轉曲折的中和美,使觀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從而得到高度美的享受。
(二)在古典喜劇中的體現(xiàn)
在我國古代喜劇作品中,中庸之道也有所體現(xiàn),如在經典喜劇作品《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間最大的阻礙就是老夫人,老夫人作為劇中最大反派的代表,最終在紅娘勸說下,改變了最初的阻攔拒絕態(tài)度,做出等張生考取功名之后,便將鶯鶯許配給他的妥協(xié),而劇中另一反派人物鄭恒,也在他說謊被識破以后,羞愧自盡,故事結局有情人終成眷屬。由此可見中庸思想在戲劇作品中,不僅僅體現(xiàn)在整個故事的曲折情節(jié)之中,也體現(xiàn)在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下,如老夫人和鄭恒就是最顯然的例子。此外,在《救風塵》、《墻頭馬上》、《拜月亭》等經典喜劇作品中,其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結局主題也處處體現(xiàn)著中庸之道。
雖然悲劇和戲劇在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悲劇往往給人以沉重、悲痛的感受,反之喜劇給人以輕松、幽默的體驗,但是縱觀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雖然各類戲曲作品在故事、情節(jié)上大相徑庭,但是就其情節(jié)和主題而言,幾乎都是對正義的追求和歌頌,故事結局也都讓觀眾喜聞樂見、大快人心。這并非是一個偶然現(xiàn)象,而是中國古代戲曲所呈現(xiàn)出的一個現(xiàn)象。如果聯(lián)系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來看,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儒家思想對社會、對具體到個人的影響。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達道也”。其中的“中”并非指的是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控制,也就是說喜怒哀樂的情欲要適中發(fā)泄,悲傷過度,歡喜過頭都不是中庸之道。也許正是由于作者受到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所以在中國戲曲在創(chuàng)作上都體現(xiàn)出一種不謀而合的規(guī)律性,使觀眾在觀賞情感體驗上,達到一種不過悲、不過喜的情感體驗,即“發(fā)而皆中節(jié)”。
二、中庸思想在古代戲曲中的體現(xiàn)——以《趙氏孤兒》為例
我國古代戲曲最繁榮的時期就是元代,而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戲劇圈,更是元代戲曲最集中的創(chuàng)作地。紀君祥作為北方戲劇圈中的一員,他的《趙氏孤兒》也是元雜劇中十分經典的作品。所以下文以《趙氏孤兒》為例,來分析儒家中庸思想在其戲曲作品中的表現(xiàn)。
《趙氏孤兒》劇本講述了,在春秋時期,晉靈公聽信奸臣武將屠岸賈讒言,陷害文臣趙盾一家,隨后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等人奮不顧身去營救趙氏孤兒,程嬰最終將趙氏孤兒撫養(yǎng)成人,報仇雪恨的故事。這部我國經典的戲劇作品,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曾說:“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媾其間,而其赴湯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囤w氏孤兒》無論是劇中人物情節(jié)、還是是故事情節(jié)都隱含著我國古代的“中庸思想”。
(一)在情節(jié)中的體現(xiàn)
《趙氏孤兒》故事情節(jié)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中庸之道在《趙氏孤兒》情節(jié)中的體現(xiàn),則表現(xiàn)在幾個經典故事情節(jié)之中。在趙盾一家被害之后,公主將趙氏孤兒托付給程嬰后自刎,程嬰將他放在藥箱準備逃走時,卻被韓厥屢次喚回盤問,把趙孤從藥箱中搜了出來,就在大家都覺得在劫難逃之時,韓厥卻道:“我如果把孤兒獻出去,豈不是一生榮華富貴?但我韓厥是頂天立地的男兒,怎么肯做這樣的勾當!”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睆倪@一情節(jié)中,首先可以看到的就是韓厥深明大義、舍己救人的君子之道。
然而在逃出之后,又聽到了屠岸賈要殺掉全城嬰兒的噩耗。此時故事矛盾空前激烈,氣氛極度緊張,在劫難逃之即,程嬰為救趙孤及全城嬰兒做出了舍棄了自己的孩子決定。我們看到這里都無不被程嬰的正義所打動,緊張激烈的情節(jié)被程嬰這一舉動所緩和。最終程嬰和公孫忤臼合謀救出了趙氏孤兒,使他得以在屠岸賈眼皮底下成人成才,終報大仇。如孔子所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當現(xiàn)實情況出現(xiàn)惡化時,就要適時調節(jié),加以變通。在中庸之道影響下的戲曲作品,每當戲劇沖突達到頂峰時,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轉機出現(xiàn),使得故事情節(jié)起承轉合流暢、穩(wěn)定。
(二)在主題上的體現(xiàn)
程顥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避趯嵵杏怪啦⒎侵泻椭猓杏辜词翘煜轮?、天下之定理、人之本性情。雖然《趙氏孤兒》是一部主題鮮明的復仇劇,但是就其主題而言,即是對正道的追求、對正義的褒揚。屠岸賈為了個人恩怨殘害忠良,為追殺趙孤屠殺全國嬰兒,這種令人發(fā)指的殘忍行為,即為非正道、非定理,其最終結局肯定是走向滅亡。程嬰、公孫忤臼等人冒死歷險、慷慨赴義,使得趙氏孤兒最終報仇雪恨,這才是天下之正道。觀《趙氏孤兒》后使人酣暢淋漓,十分痛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發(fā)揚了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正道,從而使人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鳴。
三、中庸之道對中國古代戲劇創(chuàng)作的意義
中國古代文人,由于深受儒家文化所影響,所以很多儒家的思想也會在其作品中不經意的體現(xiàn)出來。中庸之道即是如此。在戲曲作品中,小到作品中的人物情節(jié)、大到故事主題,都閃爍著中庸思想的光芒。這種故事情節(jié)婉轉回腸的中國式戲劇,以它獨特的調和美、包容美,而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這是一種不同于西方式戲劇的東方包含美。中庸思想類也似于馬克思思想中的對立統(tǒng)一觀,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而放在戲劇作品中則是一種使人情感平衡的美感體驗。其實中庸思想不僅存在于我國古典戲劇作品中,也廣泛體現(xiàn)在詩、詞、小說等各種古代文學作品之中。中庸之道不僅在我國思想文化中劃下色彩濃重的一筆,同時也使我國的文學作品更加地豐富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