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二偉
摘要:當今戲曲舞臺上,虛、實、繁、簡是各式各樣設計手法中最為常見的四種,虛是中國戲曲舞美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實是輔助表現(xiàn)手法,繁是外來表現(xiàn)手法,簡是基礎表現(xiàn)手法。戲曲舞美在設計上應遵循劇情、劇種、劇目和劇團特點,避繁就簡,虛實結合的進行。
關鍵詞:戲曲舞美;表現(xiàn)手法;避繁就簡;虛實結合
戲曲舞臺從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就一直在尋求著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一桌兩椅到高真實性的現(xiàn)代化場景,再到引進聲光電元素的創(chuàng)新性場景,舞臺美術設計在不斷的探索與發(fā)展。但究竟什么是當代舞臺美術應該遵循的宗旨?在筆者看來,應該是避繁就簡、虛實結合,根據(jù)劇情以及劇種、劇目、劇團特色,甚至是劇團的承受力等實際情況來因地制宜,而非憑空臆想或者單看劇情。
什么是避繁就簡?避繁就簡就是避開繁雜冗余的,從事簡單明了的。類似于中國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留白,通過特意留下的空白擴大想象空間,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xié)調精美。那么為什么要避繁就簡呢?先輩們說:“盈而溢,滿則虧”。物極必反,這在戲曲舞臺上是同樣的道理。戲曲舞臺上的道具都是為了使整個舞臺呈現(xiàn)地更加漂亮、飽滿,讓整個劇目表現(xiàn)得更加明朗清晰。然而道具的擺放也應遵循一個“度”,并不是漂亮的道具擺得越多越好。一旦整個舞臺被充斥得太過飽和,就會影響舞臺整體的和諧,或者局限演員的表演。因此,在舞臺布置顯得臃腫冗贅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冗余的舞臺是否限制了演員的發(fā)揮空間、局限了觀眾的想象,是否可以通過刪減某些道具達到更好的舞臺效果?干凈的空場,簡潔的設計往往會給演員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也會像國畫中的留白一樣,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這樣將更利于舞臺的整體效果呈現(xiàn)。這些就是避繁就簡的優(yōu)勢,也是我們選擇這種設計手法的原因。
虛化是戲曲舞臺上運用最多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它給觀眾留有想象的余地,就像三四人即千軍萬馬、三五步即走遍天下。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的結果,也是戲曲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tǒng)美學思想積淀的產(chǎn)物。虛化并不是依照實物比葫蘆畫瓢樣式的簡單模仿,而是采用想象、夸張、省略裝飾等手法來強調實物對象的意象特征,盡力滿足著觀眾和戲曲表現(xiàn)的需求。在我參與設計的漯河市豫劇團《賈湖笛聲》一劇中有“山甲和湖妖在水中打斗”一場,怎樣表現(xiàn)才能讓觀眾看得出是在水中打斗呢?是沿襲傳統(tǒng)手法用旗子舞動來表現(xiàn)?還是另辟蹊徑尋找新的表現(xiàn)手法?在構思后,筆者改用通臺長布代替原來的旗子,這樣既遮擋了實際場地中不合理的大平臺,又能通過兩端的鼓風機吹動長布,把打斗中水波翻滾的景象表現(xiàn)出來,使虛化內容以分明的層次來虛化呈現(xiàn),增大觀眾想象空間。這類的虛化表現(xiàn)是成功的,它極大地解放了編劇和舞美設計的創(chuàng)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美的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雖然虛化是舞美主要表現(xiàn)手法,但是寫實的風景也是舞臺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實景能夠更加真實的烘托劇情,也可以彌補現(xiàn)代舞臺過于高大空曠的不足。比如說經(jīng)典紅色劇目《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的寫實化布景“林海雪原”,《沙家浜》中阿慶嫂的茶社等,都是舞美寫實設計中的典范。筆者在《賈湖笛聲》一劇的設計當中對“紫藤洞”這樣一個地方的設計就使用了寫實化的手法,以方木為龍骨,制作出一個真實的洞門,這個洞門安置在大平臺的后側,一來不影響演員的表演,二來使舞臺后方的大平臺不顯得突兀,這種方式充分利用了舞臺場地,也使整個舞臺看起來更加充實,也更貼近劇情。但是寫實的舞臺表現(xiàn)可能造成資金失衡的問題,一出投資上百萬的戲,過于寫實的舞臺布置會占用其中一大部分的資金,從而減少資金在戲劇其它方面的投入力度。而且一個過于寫實的大戲帶著一大堆實物硬景,成了參賽戲或劇院戲,就不能靈活地深入群眾,甚至劇目在參賽或首演后,大部分實景就會被棄用,極大地浪費了財力物力。因此,戲曲舞臺上完全虛化或實化的藝術表現(xiàn),都不夠完美。虛實結合才是更加切合實際、又能更好實現(xiàn)舞臺效果的表現(xiàn)手法。
在戲曲舞臺上,包括舞美在內的一切都是為戲劇的整體呈現(xiàn)來服務的。因此,在設計舞臺時除了運用避繁就簡、虛實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外,還要綜合考慮劇情、劇種、劇目、劇團甚至演員等多種因素的特點。
首先是劇情。
一部戲中演員的表演都需要圍繞劇情開展,演戲就是演劇情,同樣舞臺上的陳設也要符合劇情。大幕拉開,舞臺上的擺設要告訴觀眾這是什么地方、什么樣的人物要出來,甚至聯(lián)系上一場的劇情能猜測到接下來的劇情走向。如果布景陳設一團糟,觀眾不知道設計者想表達什么意圖,甚至看完劇情覺得這樣的景致甚為突兀,那這就是一個失敗的舞美設計。比如黃色的桌帔椅搭代表著皇府金殿,紅色、藍色繡花的桌帔椅搭代表著富貴人家,而素色的桌帔椅搭,讓觀眾一看就明白這是一個窮苦人家。如果撇開了劇情背景胡亂搭配陳設,舞臺效果將非常不好。
其次是劇種。
為什么說舞臺美術的設計還要考慮劇種的因素呢?因為現(xiàn)代各個劇種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京劇、秦腔比較保守,傳統(tǒng)的元素較多,舞臺設計就需要傳統(tǒng)古典,比如一桌兩椅的樣式、屏風的形式以及服飾上的花紋等都需要保持傳統(tǒng)風格;而豫劇、晉劇等劇種的傳統(tǒng)性和創(chuàng)新性參半,那么舞臺設計就要綜合考慮,比如豫劇經(jīng)典劇目《鍘刀下的紅梅》舞臺上的大轉盤,是一個比較現(xiàn)代的設計,在傳統(tǒng)戲曲舞臺上很少用過,這樣的舞臺設計再配上“閃回”的導演手法,使得整個舞臺飽滿而不臃腫,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像越劇、滬劇這樣地處沿海城市且與國際接軌較多的劇種,則多使用現(xiàn)代聲光電等各種特效將舞臺表演和劇情更加現(xiàn)代化的呈現(xiàn),給人前衛(wèi)的時尚感。
再次是劇目。
在戲曲舞臺上,劇目分為古裝戲和現(xiàn)代戲。古裝戲的舞臺設計一直在滿足觀眾視覺感受的基礎上進行著革新,但是古裝戲作為古典氣質的劇目,其舞臺布置始終仍以符合傳統(tǒng)習慣為第一要義,比如豫劇《程嬰救孤》,在舞臺美術的呈現(xiàn)上遵循傳統(tǒng)思路,只輔助性地融合現(xiàn)代特色,從而有了更加適合劇目的舞臺美術呈現(xiàn)?,F(xiàn)代戲在舞臺布置的呈現(xiàn)上追求“實”,因為這樣的劇目接近當前時代,觀眾對這些場景更加熟悉,因此寫實化的舞臺呈現(xiàn)就成了這一類劇目的風格。實際應用中各種劇目的舞美設計也都基本符合這樣的大前提,像豫劇《朝陽溝》、京劇《智取威虎山》,以及我所參與設計的古裝劇《賈湖笛聲》《愚公》和現(xiàn)代戲《王屋山的女人》《挑花村》等就是按照結合劇目特點的理念和思路來設計舞臺,從而有了較好的舞臺呈現(xiàn),最終它們也都成為了經(jīng)常演出的劇目,不論是在鄉(xiāng)村,還是城市劇院,都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最后是劇團。
除了劇情、劇目、劇種,劇團特色也是舞美設計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演員陣容、擅演劇目、資金能力等。結合劇團演員陣容,舞臺設計要符合陣容氣質,或恢弘大氣,或小巧精致,演員走位設計合理,舞臺調度順利通暢,這樣演員表演和觀眾觀看都很順暢。每個劇團的擅演劇目不盡相同,比如河南豫劇院一團、二團擅演古裝劇,三團擅演現(xiàn)代戲,漯河市豫劇團擅演文武兼?zhèn)涞膫鹘y(tǒng)大戲,那么在做舞臺美術設計時,就要結合這些院團的特點,在舞美上將劇團特色極致地發(fā)揮出來。以我與漯河市豫劇團合作的《賈湖笛聲》為例,這部戲的舞美設計就突出了該團大陣容、文武兼?zhèn)涞奶攸c。比如其中“取劍”一場中從崖壁跳下的劇情,筆者設置了一個近3米的高臺,上放置劍架,為該團眾多優(yōu)秀的武戲演員提供了下高、翻打的場地,也產(chǎn)生了令觀眾齊聲叫好的舞臺效果。同樣,劇團的資金也是舞臺設計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舞臺美術設計應該保證資金利用的最大化,使用有限的最低資金達到舞臺藝術的最佳呈現(xiàn)。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觀眾和市場對戲曲舞臺藝術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使用虛實相間、避繁就簡的方式,并結合劇情、劇種、劇目和劇團特點來進行舞美設計,能夠更加的符合戲曲本身特性、迎合觀眾喜好、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能最完美的藝術呈現(xiàn)戲曲舞臺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