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方勤
摘 要:培養(yǎng)敢于創(chuàng)新挑戰(zhàn)的高素質人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邮浇虒W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施互動式教學,教師必須在平時積累大量的案例資料,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評價教學
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協(xié)商、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互動式教學法及其特點
互動式教學法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在承認學生作為獨立的教學主體的前提下,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的地位,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相互影響和相互活動中產(chǎn)生教學共鳴,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一種教學方法?;邮浇虒W法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運用互動式教學法,除講授外,課堂上教師相當一部分時間用于組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個人演講和情景模擬等活動,從而幫助學生更為深入、透徹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另外,通過大量的課堂討論、演講等教學活動的鍛煉,學生的表達及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和團體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這種雙向交流的教學,有利于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在討論中相互借鑒,從中感悟到更多的東西,充分體現(xiàn)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廣泛性和深入性
在授課內容上,互動式教學法并不拘泥于課本,教師只是做通常性的啟發(fā)報告、講清基本概念、重點和難點,并提出問題,其他時間進行討論和案例分析等。因此,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討論便成為看書后的交流探討和總結。由于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很大,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不斷積累了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的當今社會能夠從容應對。此外,互動式教學法在專業(yè)課的教學中比較注重聯(lián)系實際,以提高學生對基本理論和課堂所講授的知識的感性認識及理論應用能力。
二、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的目標
(一)情感相融
學生在學習階段,最重要的是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與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情感相融是較深層次的,不是體現(xiàn)在師生間的語言交流之中,而是表現(xiàn)在師生之間的感情流露與共鳴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是此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質品格高尚是教材的主要要求,應讓學生在富有意境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自己的感知能力,學會自主學習,努力吸收知識,不斷完善自身。
(二)信息相通
信息相通意為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即學生在老師的教學下獲得知識,而老師通過學生獲得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便于對教學方案及時作出調整。小學語文教育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相通。
(三)思維相接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只有思維相接才能相互理解,從而開始有效的交流對話。所以在師生互動中,思維相接是極為重要的。師生思維相接后,老師才能更好地判斷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接收能力,以便老師適當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在語文教育與學習中,思維相接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互動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1.在師生關系上力求民主性、平等性。師生有效互動首先要求我們建立新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樹立師生平等的教學本質觀。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有效互動,體現(xiàn)為教師不再是權威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學過程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
2.在情感上注重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課堂上,師生互動有效性的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要求有一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諧民主的環(huán)境。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把學生當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朋友,以師愛營造民主、和諧、積極、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二)學會分享,培養(yǎng)能力
所謂分享,就是雙向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和共同的擁有。學會分享,首先意味著學會傾聽,學會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學會用學生的眼光看待世界。課堂上的傾聽是師生心與心的碰撞、愛與愛的交流、情與情的融會;是一種親切的對待,一種由衷的信賴,一種美妙的心境。其次意味著學會欣賞。在教學中欣賞,在欣賞中教學,教師就會變得胸襟開闊,就會變得得心應手。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分享,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問題的積極性,根本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被動者變?yōu)橹鲃犹剿髡?,把學習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
(三)共同評價教學效果
堅持讓學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過程和效果的評價中,實行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達到師生共同發(fā)展的效果。自評讓學生較客觀冷靜地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進。集體互評可以彌補自評時的不足,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水平,學會客觀地評價別人,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也培養(yǎng)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師評則可以作為自評、互補的有效補充,更明確地指出學生應發(fā)揚的優(yōu)點和需努力改進的不足之處。這種三結合的評價方式更客觀、更全面,學生樂于參與也樂于接受。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的特殊性決定了師生互動在具體課堂教學中的極端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互動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理念的不斷轉變,又是生成式具體教學活動的相關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斌,黃珊珊.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探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楊靖東.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的語言溝通[J].中國校外教育.
[3]唐中華.課堂教學互動方法研究[J].高教研究,2007(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