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崇崇
摘 要:本文從科普類文章加強教學“語文味”的必要性入手,通過對科普類文章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提出了從讀、寫、說三方面調(diào)制科普文章“語文味”的具體策略,力求在科普文教學上調(diào)制出濃濃的“語文味”。
關鍵詞:科普類文章;“語文味”;語言運用;策略
一、科普類文章加強教學“語文味”的必要性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種有別于其他課程的獨特價值就是“語文味”。語文,講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科普類文章被選入語文教材,意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學中既要揚“科普”特色,又要凸顯“語文味”。
二、科普類文章教學的現(xiàn)狀掃描
科普類文章教學現(xiàn)狀堪憂,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模式古板
對科普類說明文的教學,老師們一般都按照“讀通課文——了解知識——探究寫法——拓展聯(lián)系”四大教學板塊進行。這樣的教學久而久之便形成固定模式,就會導致教師教得沒激情,學生學得沒味道。
2.知識分析過多
不少教師認為教一篇科普類文章,就得介紹清楚科學知識,沒有緊扣文本的特點,教學目標的制訂不明確,不恰當,本來就沒有故事情節(jié)的科普類說明文,被老師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生動、準確”拓展聯(lián)系泛濫。執(zhí)教科普類說明文時,教師會千方百計地拓展該領域的知識,而承載知識的語言與表達方式,則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三、調(diào)制科普類文章語文味的策略
教學科普類文章應以語文的方式從容地帶領學生主動地學習,體現(xiàn)出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為學習科普類文章打開一片新的言語天地。有效的方法是,教師提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幫助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整體把握,分利用這些語言材料,讓學生積累語言、發(fā)展語言、運用語言,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作者思考問題、關注問題、細心觀察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知識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與科學光輝,讓課堂找回語文味,扎扎實實地踩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點上。
1.“讀”出語文味
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科普文也不例外,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精心調(diào)制。
(1)讀懂內(nèi)容: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碑斔麄儷@得一種新知的時候,就會體驗到一種自豪感和愉悅感。
如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初讀第四自然段,要求學生自己讀一讀,看看在恐龍這個龐大的家族中都有哪些成員。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后,有目的地讀書,落實知識點,并使每個孩子獲得自豪感。
(2)讀出情趣:有些科普文是童話、詩歌的題材,如《小蝌蚪找媽媽》《比尾巴》等,語言生動、風趣,是練習朗讀的好材料,可以采用賽讀、角色表演等方式讀懂知識,讀出情感,讓知識和情感共生。對于語言簡練、相對比較枯燥的科普說明文,也可以適度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讀出情趣。
2.“寫”出語文味
(1)仿寫——規(guī)范語言:仿寫是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學而用之,使之內(nèi)化為自己的能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比如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中“數(shù)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引導學生運用總分結(jié)構(gòu)仿寫,寫出還有其他的恐龍,用上“有些……有些則……”的句式。
(2)改寫——內(nèi)化語言: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主要包括那些方面呢?一個方面是創(chuàng)新的意識,也可稱為創(chuàng)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創(chuàng)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
(3)補寫——豐厚語言:補寫要求學生與某一段異己的未竟思維對接,通過對其內(nèi)涵、意向的發(fā)掘和揣摩實現(xiàn)對其消化、認同,并最終按照自己的邏輯使之完整。
3.“說”出語文味
語文學習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其中,我們強化了“聽、讀、寫”,而“說”常常是被忽視的。表達能力是人的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筆者認為,科普類文章語言精練、嚴謹、準確,也是很好的說話訓練的語言材料。
(1)言之有物: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①發(fā)展的過程:很多科普文意在傳播科學知識,而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往往具有較強的邏輯性;②說發(fā)生的原因:在科普文的教學中,要關注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和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等,要關注各種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科學知識寫得有趣、生動、通俗易懂的。
(2)言之有法:在科普文教學中也應該讓學生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讓語言得以發(fā)展、積累,最終達到運用的目的。
(3)言之有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chǎn)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是學習活動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學習的最積極的因素,是學生學好語文課的入門向?qū)?。教學中,通過自由練說,同桌互說,上臺展示說等,讓學生敢去說,樂于說,把話說順,把話說準,把話說具體。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精心調(diào)制,科普類說明文,完全可以上得文味濃濃、趣味多多,學生品得津津有味。
總之,我們抓住科普類文章之“根本”,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準繩,遵循學生學習規(guī)律,充分挖掘適合學生學習的語文資源,打破常規(guī)思維,運用聽說讀寫的多種策略,扎扎實實地踩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點上,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進行有效地學習,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11.
[2]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平平.讓“語文味”洋溢在科普文的教學中[J].新課程·小學版,2008(03)
[4]汪潮.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王琳.談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