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
摘 要: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要求學生通過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文章以“山西省能源開發(fā)”為例,闡述知識重構的概念,并將學生利用知識重構進行自主學習的效果與學生利用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的效果進行比較,研究知識重構在地理課程自主學習中的效果以及這種學習方式的優(yōu)缺點和適用性。
關鍵詞:高中地理;知識重構;自主學習;學習方式;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6-0032-01
一、知識重構概述
重構,就是重新組合,構成一個全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結構。知識重構,是已獲取的知識各要素在特定條件下重新建構其相互關系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回顧已掌握的相關知識,并對已有知識進行分析、解構進而根據(jù)新課題重構知識,初步獲取新知識。這一過程不僅可以強化已有的知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做到知識的遷移。
二、案例研究
1.研究背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一節(jié)“能源資源的開發(fā)——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講的是能源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學生在高一時通過對“工業(yè)地域類型”中德國魯爾區(qū)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區(qū)域能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相關知識。因此,在教學本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進行重構,分析山西省能源的開發(fā)。本案例以所教的高二(4)班和高二(9)班為研究對象,高二(4)班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活動單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高二(9)則使用備課組統(tǒng)一設計的活動單。
2.自主設計活動單
活動單一般包括課題名稱、活動名稱、活動方案等內容。學生要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及輔助資料,并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明確自主學習的內容、目標和方法,結合課題要求,自主設計具體的活動方案。本節(jié)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即資源開發(fā)條件、能源基地建設、環(huán)境的保護與治理。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活動單模板,讓學生在預習的前提下嘗試填寫相應的內容:看到“山西省能源的開發(fā)”課題之后,你所想到的相關知識點是( ),活動過程( ),收獲與不足( )。然后教師匯總學生的學習成果,將知識框架整理如下:看到“山西省能源的開發(fā)”課題之后,你所想到的相關知識點是(魯爾區(qū)、遼中南、資源枯竭型城市),活動過程(一是山西省能源開發(fā)的條件:資源、交通、市場,二是能源基地的建設:加大資源開采量、拓展交通、延長產業(yè)鏈,三是開發(fā)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要解決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的問題),收獲與不足(收獲是對舊知識進行了回顧,知道魯爾區(qū)、遼中南和山西省的煤炭開發(fā)都屬于傳統(tǒng)工業(yè)類型,有很多共同點;不足之處是不太確定重點與難點,沒有教師講得深刻)。
3.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
備課組統(tǒng)一設計的活動單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能源的分類,二是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設。第二部分與課本內容結構一致,也是從山西省能源開發(fā)的條件、能源基地的建設、開發(fā)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三個方面來設計的。學生按照所給思路,結合課本內容能夠很快完成內容的填寫。但在能源基地建設這一模塊多了一個思考題:山西變輸煤為輸電對當?shù)禺a生的影響有哪些?
三、效果分析與思考
學生自主設計活動單有助于能動地回憶舊知識,將新舊知識有機結合,加深對知識框架結構的印象。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自覺地將山西省跟魯爾區(qū)、遼中南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懂得運用傳統(tǒng)工業(yè)區(qū)發(fā)展原理來分析問題,從已有的知識模塊(如傳統(tǒng)工業(yè)的區(qū)位條件、發(fā)展中的問題及對策)中提取相似成分或有用信息,再根據(jù)新知識的要求重新組建,這就是知識重構的運用。但是,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也存在不足。由于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對知識點的概括不夠全面,對內容的思考缺乏深度。比如,在學生自主設計的活動單中,缺少“能源的分類”,也沒有就“山西省變輸煤為輸電對當?shù)氐挠绊憽边M行思考和研究。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適時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慣性,容易使教學設計走向淺層化。學生只要將教材中相應的文字表述填入教師構建好的知識框架內即可,課堂教學由傳統(tǒng)的語言“灌輸式”變成空白括號或橫線“填鴨式”,這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教學方法。學生似乎走了“捷徑”,快速且高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但這顯然未能實現(xiàn)教師的教學設計愿景,也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
人文地理部分的課題內容呈現(xiàn)得較為全面和具體,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的難度較小,只需要認真閱讀課本便可了解知識框架和內容。而自然地理部分的課題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僅依靠課本呈現(xiàn)的知識很難自己總結出相應的規(guī)律。因此,知識的重構對于新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師要根據(jù)課題的性質和難易程度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學出發(fā)、為學生的學服務”,引導學生明白如何學,指導學生應該怎樣思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超梁.高中地理有機融合滲透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探討[J].文教資料,2017(09).
[2]余樂洋.新課改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文理導航,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