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向來重視母親對兒女的倫理道德教育。古語講,“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俄n詩外傳》卷九說“賢母使子賢也。”賢良的母親重視家庭教育,為的是使孩子長大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由此,產(chǎn)生了重視家庭教育的母教文化。
母教的產(chǎn)生與時代息息相關(guān)。由于古代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道德教育一般強調(diào)母親的言傳身教。母親和子女長期生活在一起,她們的言行舉止對子女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子女未成年時,多從模仿家長的言行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念。因此,中國古代非常重視母親的教育作用。
自立、自強、自尊、自愛
中國古代思想道德中最典型的行為之一是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fēng),而這一點反映在女性身上尤為明顯。
據(jù)《國語·魯語下》,文伯是春秋晚期魯國的公族大夫,一天他退朝回家,見母親還在不停地紡織,文伯就責(zé)怪母親,母親嘆道“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后來,孔子聽了這件事,便對弟子們說魯敬姜并不沉溺于生活享受,你們應(yīng)該將她的事跡銘記于心在中國古代社會,女性地位較低,但許多女性卻是身具傳統(tǒng)美德的女性楷模,她們不惜一切努力教育兒子,在孩子身上體現(xiàn)她們的人生價值和道德追求。
母親在為兒女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的同時,不僅要教育孩子具有積極的上進心,還要以自己的行動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注重培養(yǎng)他們具有健康、堅強、善良的品格及道德修養(yǎng)。為了讓子女成才,母親應(yīng)該有的放矢地將困難、挫折留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經(jīng)受艱苦的磨煉,培養(yǎng)他們的勇氣、毅力和獨處能力。
不要忽略他們的情感需要,自覺尊重他們的人格,拓展他們的生活空間。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注重人生觀、道德觀的培養(yǎng),使他們從小具備善良、勤勞的品德,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健康的人格以及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優(yōu)良品質(zhì)。更重要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培養(yǎng)他們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道德情操。
母德、母儀和母教
事實上,古今中外,無論尊貴至帝王將相,抑或貧賤如漁夫牧童,無不是從小受到母親的撫養(yǎng)教育。因此,在我國古代,母德、母儀和母教成為“齊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國古代的母教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促進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發(fā)展,完善了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體制,并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母教可以樹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信仰。母親教育兒女,更重視其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及意志的磨煉。把孩子教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并不取決于母親擁有多少知識,而取決于母親擁有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道德操守。因此,中國古代產(chǎn)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母親。
無數(shù)母親那種教育子女“做人”、“成才”的無私母愛精神,感人肺腑,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漢劉向《列女傳》“母儀”篇記載的“孟母三遷”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劉向《列女傳》中還講了一則故事,戰(zhàn)國時田稷任齊國宰相,接受了別人一大筆錢,他原以為母親會很高興,沒想到卻遭來母親的嚴厲批評,告訴他既然受國家俸祿,就應(yīng)竭盡全力為國家著想,不謀私利;教育田稷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純潔行為,“修身、潔身,不為茍得”。田稷聽了母親的一番教誨后,趕緊將錢退還回去。母親教育孩子建立正確的義利觀,這也是母教的一個內(nèi)容。
又據(jù)《隋書·列女傳》記載,隋朝鄭善果任魯郡太守時才十四、五歲,是當(dāng)時最年輕的地方官,當(dāng)他出堂審理時,母親總坐在帳后仔細聆聽判案情況。如果兒子行事有偏,或是斷案不公,母親便終日不食,蒙著被子抱頭哭泣。她常對兒子說,你立身行事要做到正直無私,并不能因為生活富裕便養(yǎng)成好逸惡勞的惡習(xí)。為了教育兒子,她親自紡線織布,常常勞作到深夜。在母親的嚴格教導(dǎo)和督促下,鄭善果謹遵母訓(xùn),忠于職守,克己奉公,被評定為當(dāng)時最清廉的地方官。中國歷史上諸如孟母、田母、鄭母等無數(shù)“良母”嚴格教養(yǎng)子女的典故不勝枚舉,這對于當(dāng)代家庭尤其對于那些“重養(yǎng)失教”或重“成才”輕“成人”的父母來說,非常值得認真借鑒和學(xué)習(xí)。
“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重視“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母教不僅能教人“齊家”,也能起到“治國、平天下”的作用。南宋岳飛的母親教其“精忠報國”,就是崇高的思想道德教育。像岳母這樣的母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比比皆是。如《晉書·列女傳》記載,西晉虞潭性情聰敏,見識過人,從小就接受母親忠誠節(jié)義的道德教育,因此頗有聲望。虞潭任南康太守時,正當(dāng)杜弢叛亂,虞潭領(lǐng)兵平叛。出發(fā)前母親孫氏勉勵他要有必死的信念,并把自己所有的家產(chǎn)供給士兵。在母親的鼓勵與支持下,虞潭最后獲勝。后蘇峻暴亂,虞潭守吳興,又領(lǐng)兵征討。母親又勸戒說“吾聞忠臣出孝子之門,汝當(dāng)舍生取義,勿以吾老為累也?!庇谑乔舶l(fā)家僮隨虞潭助戰(zhàn),又把自己所佩戴的環(huán)佩賣掉作為軍資。南朝冼夫人,是維護中華民族團結(jié)的一位杰出女性。丈夫馮寶死后,嶺南大亂,兒子馮仆才九歲,冼夫人就派他帥諸首領(lǐng)去丹陽向朝廷請命,被任命為陽春郡守。后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歐陽紇將馮仆召之南海,企圖勸他一起反叛,馮仆便派使者將此事告知母親,冼夫人對兒子說,我家兩代忠貞,我不允許你作出有負于國家的事。于是,親自發(fā)兵堅守,歐陽紇的軍隊頓時潰散。馮仆也因為維護安定而被封為信都侯??梢娔附虒τ趪业慕y(tǒng)一、社會的安定及政治的清明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光明日報》郝潤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