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考古學的相關發(fā)現,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漆器為我國河姆渡地區(qū)出土的朱漆木碗,據考證,該碗的歷史在距今7000年左右。具有如此悠久歷史的漆藝,在現代發(fā)展是否一帆風順呢?本文將從漆藝的含義入手,分析現代漆藝的發(fā)展困境及原因,并就中國現代漆藝發(fā)展的趨勢進行探究,以供參考。
作為漆藝而言,其乃是以漆為主要介質的藝術品類之一。
一般意義上的漆多指天然漆,此種漆自然形成于漆樹之上。不過此種漆在形成過程中,通常會受到天氣條件、自然條件等的影響,因而從地理分布的角度來看,天然漆多出自中國等東亞國家,由此使得漆藝這種工藝亦在東亞諸國得到空前發(fā)展。在人類社會進入到工業(yè)時代之后,科技的進步使得傳統(tǒng)漆藝取得了長足的長進,舉例而言,原有的漆多為天然漆,而工業(yè)化的結果是在天然漆之外促成了化學漆的問世。
從漆藝這種工藝美術技藝所涵蓋的藝術品類來看,其涵蓋了漆制器具、漆制畫等等。任何工藝美術品的問世,均源自公眾對于特定物品的訴求而隨之問世。在眾多漆藝工藝美術制品當中,漆制器具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類社會早期的漆器之所以能夠誕生,主要在于彼時的社會公眾發(fā)現了漆器所具備的獨一無二的實用性。不過隨著現代工藝美術的整體發(fā)展水平提高,以往以實用性為主題的漆器發(fā)生了向藝術性為主題的重大轉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意識的轉變、統(tǒng)治階級的審美情趣的變化、工藝人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審美品格的提高等原因,工藝美術的審美價值愈發(fā)提高,從而導致了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的漸漸分離。漆器也不例外,漸漸的從實用性工藝品轉向了純藝術的漆畫、漆塑等。
清華美院的喬十光教授在《漆藝》中曾概括說“漆藝包括漆器,漆立體和漆畫?!蔽覈崴囁憩F出的特質乃是其所凸顯出的藝術品鑒性,這與同為東亞國家,且同為漆藝早期發(fā)源地的日本與韓國不同,這些國家的漆藝較為注重器物本身的實用功能。喬十光教授提出:“比較韓國(金雪教授講到的漆器)、日本(小景笆彥等教授講到的漆器),中國現代漆藝太缺乏實用性,這就是中國現代漆藝所處的困境,提出要通過提高漆藝的實用性來解決中國現代漆藝的困境?!庇纱丝梢?,作為當代中國漆藝所面臨的不足便是實用性缺失,因此,如何使中國漆藝的實用性能得到切實加強,是有效破解漆藝發(fā)展困局的手段之一。
造成我國當代漆藝欠缺實用性的原因何在?每當提及我國傳統(tǒng)漆藝,社會公眾均會將目光投向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朱漆碗,由該碗的造型以及設計工藝能夠得出這樣的論斷,最初我國的傳統(tǒng)漆藝十分關注器物本身的實用性。不過在相關歷史典籍中,少有記載漆器實用性的相關資料。這是何種原因造成的?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瓷器的問世,尤其是瓷器相對于漆器較為低廉的價格,讓其快速實現了對漆器地位的取代,這樣一來,漆器原本所具有的實用性價值不復存在,轉而進入王侯之家,成為其私藏把玩的器物,如此便使得漆器的藝術品鑒性大幅提升,而實用性大幅降低。這便是造成中國傳統(tǒng)漆藝在價值層面發(fā)生重大轉向的原因所在。而且這種影響一直延續(xù)到當下。
需要補充的是,瓷器的問世并非是漆器發(fā)生性能轉向的唯一原因。另一個原因便是歷史上的中國戰(zhàn)亂較多,在應對內憂外患的過程之中,彼時的朝廷無暇兼顧漆藝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在受到瓷器問世的沖擊之下,朝廷也較少給予漆器足夠的扶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歷來受到重視,而傳統(tǒng)工藝美術技藝無形之中受到了忽略。假若任何一個國家未能實現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則必然因傳統(tǒng)文化的消失殆盡而給外來文化侵入帶來可乘之機。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yè)問題,而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民族問題。中國現代漆藝缺乏實用性,或許也受這種文化流失的影響,作為一個民族的問題,可見現代的漆藝家們和漆藝工作者們肩負的責任重大。
在保護和發(fā)展漆藝的問題上,應當采取下述具體的措施。首先是人才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中國各大高校完全可以開設單獨的漆藝專業(yè),推廣漆藝的理論知識,將學生從表面的技術水平和漆藝文化的內涵和精神想結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教育部門可以加強漆藝的推廣,轉變師生的觀念,將漆藝只是小部分人知道的行業(yè)推到大眾身邊去,促使漆藝得到大家的關注。第二,各級政府應當結合本地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出臺具體的漆藝保護與扶持措施,以便提升漆藝在本地的影響力,同時,各級政府應當借助舉辦大型漆藝博覽會、交易會等方式,為漆藝發(fā)展開拓出一條全新的發(fā)展路徑。還有就是,各級政府要依托財政撥款的方式,成立漆藝基金會,以便為本地漆藝的發(fā)展提供經濟保障條件。
我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fā)現漆這種材質的性能,并將之加以開發(fā)應用的國家。宋之后,工藝上發(fā)展出描金、填漆、螺鈿、點螺、金銀平脫、堆漆、雕漆、斑漆、平漆、剔紅、戧金、堆紅等技藝,并遠播日本、越南和歐洲等。在歷史上熠熠生輝的漆藝工藝,完全可以借助現代工藝美術技術,為此種技藝的發(fā)展提供更大的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空間。漆藝這種古老的工藝美術技藝,能否在當下得到延續(xù)和發(fā)展,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所應當認真思考和給予大力關注的問題。漆藝不應當簡單地停留在藝術品鑒層面,更應當彰顯出足夠的實用性,如此方才能夠讓漆藝重新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這樣也能夠為漆藝提供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1]石園園.漆藝在現代綜合材料繪畫語境下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初探[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4).
[2]余青蓮.傳統(tǒng)漆藝在現代首飾中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7(19).
[3]毛紅勛.漆藝中的鑲嵌技法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應用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7.
[4]江艷萍.江西漆藝在家具設計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7(10).
[5]劉楊.現代手工藝語境中的當代漆藝[J].藝術生活,2017(1):54-56.
[6]夏伊喬.現代漆藝介入城市空間環(huán)境裝飾藝術解讀[J].美與時代·城市,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