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清
摘 要 校園文化是兒童生活的精神場域,對他們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慧指文化通過校園布局讓孩子們“動”起來,借助課程建設讓學習能“感知”,圍繞活動開展讓童年更本真,實現(xiàn)指慧通達、康健人格、快樂成長。
關 鍵 詞 校園文化;特色建設;慧指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8)01-00-03
眾所周知,中小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兒童青少年的身心都得到發(fā)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要么重智輕德,要么重智輕“體”,雖然當前我們對學生體質鍛煉的重視程度已大大提升,但也大多把身體鍛煉和心智發(fā)育割裂了開來。所謂“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說法雖只是調侃之語,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的教育確有偏頗之處。
為此,佛山市東平小學近年來致力于校園“慧指”文化的建設,力圖打通“動手”與“動腦”之間的通道,既推動學生腦力開發(fā),又力助他們身體機能的發(fā)育,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建立和豐潤,真正實現(xiàn)指慧通達,康健人格,快樂成長。
“慧指”文化的“慧”,是指聰明、聰慧;“指”即手指,人身體的一部分,代指身體體驗和參與。因此,“慧指文化”的概念可以理解為:讓孩子依童心去感悟生活,用慧眼去觀察世界,靠雙手來創(chuàng)造智慧,由此培養(yǎng)實踐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由此出發(fā),學校在校園布局、課程建設和活動開展中,都力求結合學生的“手指”,讓他們調動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探尋真理、認識世界、豐富生活、美化心靈。
一、慧指校園:讓孩子“動”起來
校園是文化的棲居地。在這個靈動的空間里,學校精心設計,合理布局,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以指展慧、以心潤心的科學育人場境。比如學校既有外顯的文化墻、影像東平、笑臉墻、陶趣園、綠韻廊、繡馨園,更有內隱的知禮大氣、陽光自信、團結進取、和融成長的特質和氣息。
1. 翻開書頁,讓校園意蘊流動
熱愛閱讀,學生才能心智豐潤,情志貫通。因此,學校大力推行書香校園建設,設立了愛書吧、格林島繪本館、班級圖書角、靜思書軒等,讓每一個師生活動的角落,都隨手可以拿起書籍,翻動書頁,“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當師生們手捧書卷,每一次指尖滑過,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浸潤。
2. 站上舞臺,讓身體觸發(fā)夢想
學校在教學大樓一樓架空層設置了一個校園劇場,放學時間向所有孩子開放,所有節(jié)目都由孩子們自編、自演,自行策劃、自己主持。這個舞臺,既是孩子們活動身體、舞動心靈的場地,也是他們自主創(chuàng)作和觸發(fā)夢想的平臺。在這里,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動”起來,真實而自信地展示自己的風采,放飛自己的夢想。
3. 打開雙手,讓生命成為風景
為了讓孩子們勤“動手”,學校堅持開展園藝種植活動,這也成為歷屆孩子最喜歡的活動項目。通過運用自己的雙手,孩子們在校園里相繼創(chuàng)建了綠韻廊、木瓜園、葡萄園、香蕉園、龍眼園、桑樹園、玫瑰園、百果園、藤園、錦屏簾等等。這些園地不是孩子們心血來潮時的一時之作,而是融進了他們校園生活的每一天。在園地里,孩子們每天澆水、施肥、松土,用心陪伴、精心呵護,觀察植物的生長、感受生命的力量。
二、慧指課程:讓學習能“感知”
課程是校園文化生長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學校為此大力開發(fā)和研究適合孩子成長特性的慧指課程,為他們構建溫暖、自由、充滿好奇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們在其中享受快樂、體驗感悟、營養(yǎng)精神、傳承文化,成為有學、有愛、有夢的學子?;壑刚n程由班本課程、校本課程和獨特的文明體驗課程組成。
1. 班本課程:在“體感”中學習和成長
學校一直認為,要使學生獲得自主發(fā)展,就必須“把班級還給孩子”,并據(jù)此理念開發(fā)、培育、經(jīng)營、管理班本課程,做到了“一師一課程、一班一特色”。
一是學科延展類課程。如譚少賢老師的“數(shù)學日記”:畫數(shù)學、貼數(shù)學、旅游數(shù)學、觀察數(shù)學、氣候數(shù)學,每一本數(shù)學日記,凝聚的都是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研究數(shù)學,探尋數(shù)學之美的歷程。
二是學科整合類課程。如曾娜老師的“娜一班·童課程”:師生一起“走進”童謠、童詩、童書、童畫、童話、童劇,匯聚音樂、繪畫、舞蹈、戲劇、游戲、體育、家長活動,吸納了多學科老師的參與和家長的全程支持,充滿了探究趣味和童年之美。
三是手工藝類課程。如唐志梁老師的“折出我未來”:師生一起玩折紙,從1.0版折到3.0版,從傳統(tǒng)折紙到當代折紙,從中國折紙到國外折紙,折出藝術,折出語文,折出數(shù)學,折出英語……盡情演繹指尖上的美麗。
目前,學校慧指文化班本課程建設已歷時四年,總計共有一百二十多個項目在班級運營。四年來,班本課程依師而創(chuàng)、依班而建、依生而行,讓班級管理變得特色鮮明,同時也“無痕”地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生活。
2. 校本課程:在“體感”中向世界表達
顧名思義,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基于學校本身,是對學校自身發(fā)展特色的統(tǒng)整和深化。東平小學地處嶺南腹地,又居新城中心,基于自身發(fā)展階段和方向,學校目前開發(fā)了三類校本課程。一是基于區(qū)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廣繡、陶藝、版畫、剪紙等;二是基于學校特色發(fā)展方向,如繪本課程、籃球等;三是基于教師特長,如形體課程、水鄉(xiāng)國畫等。
這三類課程雖各具特色,但均統(tǒng)籌設計,納入課表,以保證課時、正常實施和給予評價,這就打破了以往單一社團學習的做法,讓每個孩子均參與、均受益。比如,其中的“六年級·七特色”和美課程,就包含有手工制作、陶藝泥塑、童趣水墨、書法墨韻、水墨創(chuàng)作、廣繡傳承、線描世界等,讓孩子們在六年間經(jīng)歷不一樣的審美之旅。
無疑,這些課程把孩子們引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殿前,讓孩子自己推門啟窗,追根溯源;與大師面對面,聆聽文化傳承的聲音,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記,厚重了他們前行的步伐,也向世界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3. 文明體驗課程:在“體感”中呼應社會
所謂文明體驗課程,就是通過參與體驗、身心投入、五官并用、自主探究等方式,讓兒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開啟想象力、感受力、行動力和創(chuàng)新力。孩子們在參與體驗中,建立和保持身體與生命的呼應、與自然的交匯、與社會的融合。
如環(huán)保體驗課程以“垃圾分類”項目為切入口,堅持了四年,目前已深入孩子們的課堂、教師辦公室,并延伸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傳遞了“綠色生活”的理念。
在童繪體驗課程中,孩子們在下水道井蓋上“涂鴉”,創(chuàng)作漫畫,書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雙手裝扮美麗校園,留下童年足跡,體驗了文明之美和藝術之美。
此外,學校還開發(fā)了安全教育體驗、家務勞動體驗、科技創(chuàng)意體驗、職業(yè)角色體驗等一系列文明體驗課程。這些活動打破常規(guī)模式,讓學生自主參與,家長熱情幫助,促進了孩子們對生活的“體感”,成就了孩子們對社會的呼應。
三、慧指活動:讓童年多體驗
在活動開展中,學校致力追求教育本真,堅持遵循“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的理念,以主題式、階段性活動為主模式,一活動一方案,一次體驗多種收獲,倡導孩子全員參與、共同體驗、和融成長。
1. 童年與成長
“童年與成長”是小學校園生活的永恒主題。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童年、享受童年,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有趣而又充滿意義的活動。比如別樣的“六一”活動系列:2013年主題“千人創(chuàng)夢陶藝節(jié)”,讓孩子們與“泥”相約,用靈巧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雙手捏出了一個個陶泥世界;2014年主題“慧指同創(chuàng)多彩風箏節(jié)”,所有孩子一起做風箏、畫風箏、放風箏、寫風箏,繪出童趣、畫出夢想、放飛希望;2015年主題“尋寶”,兩千三百多名東平學子帶著學校地圖和任務卡,為尋找神秘禮物來了一場“奪寶奇兵、智闖東平”……如此每年一主題,孩子們“尋找”著童年,感受著童年,也創(chuàng)造著童年。
2. 閱讀與生活
閱讀是學習生活的主題。為了讓孩子們的學習更厚重,更靈動,學校開展了“淘書節(jié)”活動。淘書節(jié)一般于每年春暖花開時節(jié)拉開帷幕。節(jié)日中,孩子們既是淘書者,又是銷售員,既要布攤位、做海報、打廣告、制作小禮品,還要留意別人攤位上有沒有自己心儀的讀物……如此在參與、體驗中接受知禮、陽光、大氣、自信的洗禮。如今,淘書節(jié)已成兩千多名東平學子的共同期盼,成了校園里的一件大事。
3. 發(fā)現(xiàn)與傳承
學校的孩子有的是佛山新城的新市民,而更多的來自周圍的八個村居。這些即將消失的村落是孩子生活、學習的第一空間,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習俗。為此,學校開展了“踏尋村落·最美印象”發(fā)現(xiàn)之旅活動,讓孩子們走街串巷,通過訪一訪、畫一畫、編一編、說一說、拍一拍、找一找……充分運用身體語言,去欣賞家鄉(xiāng)的水鄉(xiāng)風光、感受家鄉(xiāng)的民俗民風、體會家鄉(xiāng)的厚重文化,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尋找自身的文化根脈。
“讓孩子站在學校中央”,這句精辟之語不僅是一種理念和態(tài)度,而今也已在東平小學成為現(xiàn)實。學校每一項活動的策劃和開展,都在為孩子們的成長創(chuàng)造著無限可能,而他們的悄然變化,正是他們心靈拔節(jié)的表征,也是他們身心成長的印記。
參考文獻:
[1]郭昶.兒童視角中的小學校園文化建設[J].中小學德育,2012(1):5-7.
(作者單位:佛山市東平小學廣東佛山 528315)
責任編輯 余志權